第二百三十七章 董胖子想迁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快更新带着名将混三国最新章节!
“要说这玩心眼儿,董卓还真不是那些浸淫宦海士人的对手。”何咸扒拉了两口菜,嚼得都有些咬牙切齿:“你看人家关东那些士人,一起兵弄得跟为民除害一样,甚至百年千年之后,世人都会认为这样一场仗是正义之战。可董卓呢,这个时候表面看起来张牙舞爪,可
实际上就是被那些士人玩弄的傻蛋,屎盆子黑锅都让他一人背了。”
听何咸嘴里又是屎盆子又是黑锅的,竟然还一点不影响食欲。平阳公主不由脸一黑,放下了碗筷幽怨道:“夫君,你如今越来越粗鄙了.”“没办法,这世上的蠢蛋太多,不粗鄙、不骂人都忍不住。”吃完何咸就一抹嘴,等柳媚儿那些带来的小丫鬟收完碗筷后,他又喝了一口水道:“群雄讨董,不过就是武人和士人为争夺权力,发动的一场战争
而已。怎么韩浩那个家伙平时看起来也不傻,可就是看不透呢?”
“夫君,你我都是方外之人,自然跳出了时局,看得一清二楚。”平阳公主这会儿也没心思继续吃了,反而也感叹道:“可时局之内的人,大部分就是水里的鱼,自然只能波逐流了。”
何咸歪着头想想,好像的确是这样,他自己在前世不也浑浑噩噩嘛。要不是穿越,他哪能来这汉末三国装大尾巴狼,还能跟韩浩上课.
可就在何咸咧嘴想笑的时候,柳媚儿忽然袅袅婷婷地进来了,看到何咸和平阳公主后,先盈盈地施了一礼道:“见过夫君,见过女君。”一看到曾经那位烟行媚视又内心冷傲的女间谍,现在变得跟乖巧的小媳妇儿一样,何咸就忍不住又想感叹:不知是该感慨这爱情的魅力太大,还是汉代的女人就是命苦,只要一嫁了人,就自然而然变得三
从四德。
反正没等何咸感慨,柳媚儿就蹙着娥眉继续说道:“夫君,校尉有请。”
何咸微微一愣,不由开口道:“发生了何事?”说完这句,何咸就有些后悔。毕竟,他现在还拿捏不准柳媚儿是否真的一下同过往一刀了断,爱自己爱得入骨了。
可想不到,柳媚儿却极其自然地回道:“应当是因为朝中议论迁都一事吧?”
这个消息虽然很令何咸震惊,但他更多的还是欣慰:毕竟结婚之前,这样的消息柳媚儿是断然不会透露给他的。
“仔细说说。”何咸拍了拍自己身侧的茵毯,示意柳媚儿不用如此拘束。
据柳媚儿所说,闻听关东起兵要勤王讨伐他董卓,董卓便有了迁都的想法。不过,此事毕竟牵连甚广,董卓也不好一意孤行。于是,董卓便召开了廷议,讨论迁都一事。廷议那天,大老粗董卓还变得很温柔,也很有文化起来。会议一开始,他就说道:“诸位,高祖建都关中长安,历时十一世,光武帝建都雒阳,亦是十一世。据神秘预言书《石包谶》说,这时应该迁长安,
才能上通天意,下达民情。”
董卓一说历史,有人就笑了。
偷笑老董的人,是司徒杨彪,字文先,杨赐的儿子,杨修的老爸。
想当初,高祖刘邦立国,到王莽抢权前,历经不止十一世;光武刘秀立国到刘协止,亦不止十一世。董卓硬要说十一世,说明他的历史知识很有问题。
当然,董卓就是为了迎合神秘预言书的说法,故意使错。杨彪笑,也不是笑董卓故意使错,而是笑董卓这个招数实在太烂了。
虽然汉代迷信盛行,但朝中也是有不少有识之士的。杨彪当场站了起来,提出了三条反对意见:光武迁都,那是因为以前长安破坏严重,才搬来洛阳的,现在洛阳好好的,干吗要搬往长安?还有东汉建都洛阳已久,无缘无故抛弃皇家高庙,割舍皇陵搬走,
势必引起百姓不满。
最后,杨彪更不客气了。他说:“《石包谶》是本邪书,你也信?”
何咸想,当时杨彪心里应该是想说的是:就那本破书,你也好意思拿来忽悠我们?
对于杨彪以上那两条意见,董卓愣了一会儿,没法回答。可都这个时候了,不行也要硬着头皮上。于是,董卓清清口,这样反驳杨彪:关中肥沃,故秦得并吞六国。现在的长安,木材资源相当丰富,武帝时代的陶灶还在,只要用心经营,什么豪华宫殿房子,不消多久,即可造成。至于百姓嘛,他们算

什么,如果谁胆敢不走的,我派兵把他们通通赶到海里去淹死算了。
三句不离杀字,董卓的执政水平,也就这样了。杨彪当然不同意,执意劝阻董卓。董卓也拉长了脸皮,杀气腾腾的模样,想要杀人。幸好太尉黄琬一看情势不对,立即站起来说道:“董相国休怒,迁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杨司徒的意见,仅供参考罢了
。”汉朝三公,两个出来说话了,第三个觉得自己也该说两句话。于是司空荀爽也赶紧出来打圆场道:“其实董相国哪想迁都呀,只不过是因为关东联军逼得太紧,所以才做此大计,借故秦之山形,以便控制天
下。”
两个和事牢,一前一后,一唱一和,犹如一阵春风,就把正怒气腾腾的董卓拍得只剩一缕轻烟了。
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中,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听完这个消息,何咸不由嘴一撇,不屑言道:“士人也就这德行了,忽悠董卓一个顶俩,可一触到他们的利益,就会跟火上房一样强烈抵制起来。”
柳媚儿娥眉再度深蹙,疑惑问道:“夫君不是一向心忧百姓,董卓此举祸及百万黎庶,怎么如今夫君却要赞同迁都了?”
一听到百万量级的百姓,何咸的面色便严肃了许多,摆摆手道:“我不是赞同迁都,而是不耻那些士人所为。他们嘴上将百万百姓当做借口,可实际上还是心怀私愿。”
“你想想那杨彪,四世里一共出了四位三公;还有袁家,四世里都出了五位三公。他们简直就成了雒阳里的耗子,都在那里坐下窝了,又怎会轻易舍得迁到毫无根基的长安?”“还有董卓恐怕也是想到了这点,这次关东群贼起兵,让董卓深切明白了士人是不会同他合作的。故而,他惧怕这些朝中士人与关东士人里应外合起来,才执意想要迁都的。只不过,这些事儿不能拿到台面
上,所以董卓才出了那么一个烂招。”
“那此番校尉大人请夫君商议,莫非是?”柳媚儿心猛然一紧,似乎想到了什么。
而何咸也不由起身,叹了一句:“应该是商议让我回京之事吧.毕竟,朝中迁都之事迁延不决,根子还在关东群雄这里,而我便是唯一与关东群雄有过交战的人。”
果然,一入贾诩帐中,贾诩连头都没抬,便拿出一封竹简道:“董公钧令,调你回京。”
何咸眼前蓦然便现出了雒阳那繁华宏伟的城池,以及城中数不胜数的亭台建筑在历史上,那座汇聚了古人无数智慧和汗血结晶的城池,就会再接下来的几日内,被董卓付之一炬!
一想到这里,何咸忽然便觉得心里有些堵。毕竟,建筑还是死的,可百万百姓,那可都是活生生的命啊!
然而,就当何咸不知该如何的时候,贾诩却忽然又继续说道:“不过,老夫却还不想让你就这样回去。”
“师父?”何咸不解,可贾诩却猛然又伸出了手,道:“不用多说,老夫早知其中缘由。朝中因为迁都一事迁延不决,而董公却要不顾百万百姓执意迁都,为今之计,只能让你在这里再打上一仗了。”何咸一愣,随即便明白了贾诩的用意:董卓执意迁都,就是惧怕朝中士人和关东士人里应外合。可假如他在小平津再取得一场胜仗,那董卓就会看到关东士人不过一盘散沙的本质,由此一来,或许能够坚
定住董卓抵抗的决心。
“可是,关东群贼也不全是草包,徒儿也不是想打就能赢的”何咸又喜又愁,还有些跟不上贾诩的思路。可贾诩却微微一笑,对着身后的屏风开口道:“元嗣,出来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