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惊涛骇浪一百四十三大国的冲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惊涛骇浪一百四十三大国的冲突
李巧儿是一个长期练武的姑娘,这种长期的锻炼让李巧儿骨骼匀称,身材完美,也让刘寄连第二天一早的晨练都取消了。 *宵一刻值千斤,最难消是美人恩。 曹进喜来叫皇上起床时,被骂了个狗血淋头,灰溜溜的走了。
要不是李巧儿起了床,刘寄还想赖在被窝里。
春天已经快要来临,虽然寒冬仍然统治着大地,清晨的雪地里可以看见一丝绿芽在阳光中悄悄钻出了土壤。
昨晚的阴阳交泰,让刘寄神清气爽。 他在冰冷的寒风中深深呼吸了一口,冰冷而清新的空气让他的头脑格外的清醒。
李巧儿将是后宫中一个违反惯例的存在,刘寄破格赐给她一面金牌,让她自由出入皇宫。 这样做也是为了能更好的控制做互助会,并通过互助会控制和分化社会下层的力量。
事实证明,民国以前,由下层动的暴力**从来就没有救过中国,新的起义者最终变成新的封建特权阶级,或者是被地主武装集团赶下台。 也就是赶走了狼来了只虎,下层的占据多数的人民永远是一群充当食物的绵羊。
在今天的朝议中,有关鸦片的上奏又开始多了起来。 沿海各省贩入的鸦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好转后,其形势又开始恶化了。 上次便有了鸦片贩子用小火轮到武汉贩卖鸦片的记录,现在地鸦片贩子在水师缉捕的大势下纷纷改用小火轮。 这样一来大江南北只要小火轮能进入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鸦片贩子的踪影。 鸦片的问题像是梦魇一般始终缠绕着刘寄。
关于组建海事警察的提议,虽然已经上了议事日程,可是由于修建铁路造成的资金缺乏,短期内新组建地海事警察只有伍秉鉴捐助的一条小火轮和一些水师淘汰下来地老式快船,就这些少量的装备还要分散到沿海各省,虽然有各地水师协助缉捕。 自鸦片贩子大量使用小火轮后,鸦片贩卖日渐猖獗。
1835年就在这种难堪的境地中渐渐过去。 国内由于铁路的建设带动了许多相关的行业,中国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矿山、机械、冶金等等行业,在兵器工业上也逐渐取得了进展,来复枪也开始在部队中少量装备。 与此同时鸦片的流入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上上下下举国都形成了反对鸦片的呼声。
这一年的公历6月22日,英国一船鸦片船强行闯入闽洋,被南洋水师和海事警察的快船围追堵截。 击沉在当地,船上的英国鸦片商人被当地痛恨鸦片的群众活活打死。
也就在这一年,利用传教掩护的英国间谍郭士立将历经数年考察地成果汇报给了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了详尽的军事侵华方案。
当年1o月刘寄下令总理大臣杜受田晓谕英国公使罗宾生,约束英国鸦片商人,不可驶入中国境内贩卖鸦片,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两国的关系随之渐渐紧张起来,双方在鸦片的问题上为了国家的利益背道而驰。
1836年也就在这种不安中到来了。 这一年的1月1日,“查顿事件”让两国地关系开了一个极为不好的头。

英船“查顿”号自伶仃洋驶往广州,在穿鼻洋被南洋水师认为是鸦片船,遭到南洋水师两艘护卫舰的阻拦。 “查顿”拒绝停船检查,双方生炮战,“查顿”号落败逃往澳门。 这次事件英国人被打死三人打伤四人。 事实上许多英国商船都干过走私鸦片的勾当,“查顿”号拒绝检查,本来就是引起误会的事情。 双方在这一事件上各执己见,相互指责。
英国人事后将正在中国修建铁路的英国工程师全部撤走。
眼看着中国的铁路建设就要陷于停顿,李善兰在这场变故中脱颖而出。 早年李善兰便迷上了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后就读于京师大学堂数学系。 在铁路大建设开始时,被安派到英国工程师身边做一些简单工作。 由于李善兰在京师大学堂学会了英语,平素手脚又勤快,很快赢得了英国工程师的好感。 这样李善兰获得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在英国工程师撤走时。 他挺身而出。 将平时记录下地测绘数据收集整理,不足地重新实地测绘。 很快让京汉铁路的施工恢复了正常。 这样工部原本打算重新聘请法国工程师地计划立刻进行了调整,让李善兰主持全国的铁路。 并且组织了许多有经验的技工跟随李善兰学习,一支中国的工程师队伍便这样曲折地诞生了。
事件后不久,英商驻华武官义律报告英政府,广州、上海等地的英国商人极为不满监督的沉默和平政策。
1836年的春季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圆明园中的花草树木都开始焕出勃勃生机。 此时的圆明园最美的地方莫过于杏花春馆,
刘寄此刻正陶醉在花香和烂漫的杏花林中,去年以来,鸦片的问题日渐严重。 像这样轻松的时刻是刘寄少能享受到的。 今日刘寄之所以陪着德温公主到这里赏花,主要还有一个大喜事。
德温公主恬静的坐在一株杏树下,身后是一片白里透红的花丛。 看到刘寄的目光看了过来,德温公主有一丝幸福而又害羞的低下了头。 半响抬起头来向刘寄问道:“皇上,如果孩子是格格喜欢吗?”
刘寄笑了笑伸手摸着德温公主肚子说道:“格格好,你看安安静静的,在皇妃的肚子里一动不动,要是个贝勒,准把皇妃踢的够呛。 ”
德温公主噗哧笑了起来,用手推了刘寄一下说道:“皇上也不正经,难怪把巧儿姐姐都气走了。 ”
虽然李巧儿实际是去处理互助会的事务了,刘寄也没有争辩,他淡淡的问道:“奕纬去了,和妃还在伤心吗?”
德温公主知道刘寄问的和妃是指奕纬的生母那拉氏,她轻声的回道:“和妃娘娘还在伤心,身子日渐消瘦,陛下去看看她吧。 ”
“朕知道,昨天不是才去看过了吗?”对于奕纬的死亡,刘寄并不感到多少伤感,毕竟两人没有建立起多深的感情。 只是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奕纬是个能接受新思想的孩子,可惜就这么去了,命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