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认识了中国农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些年,我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家乡各级政府数次给我赠锦旗,书以"广安赤子,乡梓荣光"等等鼓励我。
随着与广安家乡的联系的密切,了解的情况不断增多,我对家乡的感情日深,时时关注着家乡建设的发展。出差去四川,时间再紧,哪怕只挤得出一两天,也要回广安走走、看看,每次几乎都是路上用的时间比在广安待的时间长,但我心里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安慰。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人们说的游子的感情!
"月是故乡明",广安的月亮在我心中,的确比别处的月亮明啊!
我把家乡、把父老乡亲刻在心里,使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无愧于他们的人。这种自觉的精神约束实际上也是一种传统的面子观念。我依然按传统美德的准则做人,因为在我心中留下了很多有口皆碑的形象。但在开拓事业创办实业上,我尽量不受其约束,因为在我眼里还没有人留下多少让人敬佩的实例。
认识广安,基本上就是认识了中国农村。
我有幸成为伟人邓小平的同乡,但我不仅仅是以此为荣,更多的是作为自己奋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
在一本名叫《地灵人杰金广安》的书中,是这样写的:
"广安,在这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巍巍华蓥横亘其间,滔滔渠江流经全境。四季如春,八节长青;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此处地灵生人杰,斯郡天宝蕴物华。
"广安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华蓥山脉中段西侧、长江二级支流渠江的中下游,东经106°32′-107°03′,北纬30°18′-30°50′。
"远在秦代以前,今广安地域属巴国。
"刘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分宕渠部分地区(今广安县城)新置始安县,取原来的始安城(古城)为名,属巴渠郡,此时开始在今广安境内建县……
"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在渠江县浓回镇的秀屏山下新置广安郡,属梓州路,取'广土安辑'之义,广安由此得名。"
上面这段文字,说明广安与"天府之国"的其他地方一样,美丽富饶,而且历史悠久,广安建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另外,在《广安县志》上,还有更为生动具体的描绘:
"广安厥土饶沃,无旷土,无闲田,无沃瘠之别,无水旱之忧,树以桑麻榆枣,畜以牛马鸡豚,植以葱韭蔬果,延以瓜瓠薯葛。广安物产富饶,凡山林竹柏之材,原野羽毛之羽,坡池鳞介之虫,水陆草木之实,岩洞药石之宝,畜产皮角之富兼而有之。兹地所产之稻米包谷香尤滋润,号称金羹玉饭;所出之蚕丝品质特优,黄白莹然;所织之賨布汉斌有载,谓为筒中黄润,一端数金。"
这是文人笔下的广安--一个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虽然都是赞美文字,但也不难看出,广安确是一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地方,素有"金广安"之称。可惜,它终归是个农业县,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所以虽经朝朝代代,人民仍然难得温饱!甚至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1976年,一场天灾便弄得饥民遍野,四处逃荒……

当我1964年降生在这块土地后,从我记事起,伴着我的便是贫困。不论父母亲怎么勤巴苦做,连饥饿的威胁也逃不脱。在我下面,又添两个妹妹,家里的日子就更难熬了,以致我年龄稍稍大一点,便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那是1978年,我刚14岁!
从我的家庭状况,就可以看出那时广安农民生活的困境。
同全中国一样,广安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所以如同谈到中国的发展变化一样,谈到广安的发展变化,就必然要谈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也是广安人。让我再引用一段《地灵人杰金广安》一书中,有关邓小平的记述: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是我国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在人民革命和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中建立了不朽功勋。邓小平同志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和顽强的革命精神引导中国迅速地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摆脱出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父亲邓文明、母亲淡氏、继母夏氏。小平为长子,另有3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邓小平诞生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中国处于大变革的前夕。童年时期的邓小平名叫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进私塾读书,7岁入新式小学,后考入广安县立中学。1919年夏,于该校毕业后,抱着'工业救国'的满腔热望,同几十位同学一起乘法国邮船'盎特莱蓬号'赴法,希望能到法国一面做工,一面求学,学点本事回国。就这样,他开始走上了探索人生的漫漫长路。"
邓小平以后的情况,大多数人都比较了解,尤其是1977年他复出以来的功勋业绩,全中国有口皆碑,全世界也是公认的。
我的家在恒升镇果子村,在协兴镇牌坊村东北数十里,牌坊村是我去县城必经之路。对邓小平的情况和家庭,我很小就从大人们的谈话中知道了。那年,我能买摩托做生意,就是因为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要不然是绝对干不成的,那时我每天骑着摩托车都要经过协兴乡,常常在小平旧居前停下来,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之情。
小平旧居,如同所有的广安农民住房一样,四周是田地竹树,有水塘、有花草,在一种自然的美丽风景中。至于在人们中传说的住宅风水、龙脉如何好,邓小平旧居花坛上的铁树连续9年开花是祥瑞吉兆等等,我想都是出自人民群众,对他们敬仰的伟人、领袖的一种朴素感情和美好愿望吧。其实,应该说是时代造就了伟人邓小平。历史所以选择邓小平,当然还是因为小平自身的高素质、崇高品德,以及他那极其丰富的阅历。
关于小平对中国革命的丰功,对中国人民的伟绩,我觉得挂在小平旧居大门上那副对联是很好的概括。对联是这样写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