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文化大革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事儿,得从"文化大革命"中的20世纪70年代说起。
那是我记事的时候,也就是我开始割草、放牛的时候。我们村里的田坎、土坡,铺满了我童年的脚印。我要把牛喂饱,草割满背篼,就要寻找草长得茂盛的地方,那只有到水边,因此我每天到村里的那条小河边放牛、割草。这条小河是我们果子村和山碑村的分界。不知道啥时候起,我同河对面的一个成年人熟悉了,因为每天他都在对面做活路。我不知他姓甚名谁,也不知道他的年龄身世。他穿的衣服和当地农民一样破旧,夏天穿条裤衩,肩上搭条擦汗毛巾,尽管他同农民一模一样,但我总觉得他又与众不同,到底有啥特别的地方,我又说不清楚……他就是杨汉翔先生,那时他大约30多岁。我才十来岁。我这人在小的时候便爱和大人打堆,他个子高高的,身体显得很瘦,干活倒很有力气,常见他干重活。庄稼人是凭力气吃饭的,有力气,在地里做活路的好把式,是乡里的行尊,受人敬重。可是人们对他却是两样,好像不冷不热的,为啥?儿童时代的我没有去想,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有一点我感觉得很明显,生产队集体出工时,他常单独一处,不声不响地做活路,我们两个人隔着河摆龙门阵,他有说不完的话,我听得如痴如迷,手中割草的镰刀停了,甚至牛吃了地里的庄稼……背篼没有装满草,牛吃了庄稼,后果是可以想见的。杨先生给我讲的,都是从没有听到过的新鲜事儿,这些故事仿佛给我插上了翅膀,带着我离开山乡,飞向外边的世界,原来中国有那么大!世界有那么阔啊!他的讲述给我的童年幻想添彩加色,在我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是我小小年纪便外出闯世界的催化剂,以致我14岁起便北去河南,接着南到福建,再闯广东。
那时,他在河对面挖土、挑粪,我在河这面割草、放牛,我有问不完的问题,他有摆不完的龙门阵,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我辍学外出谋生。有关杨汉翔先生的许多事儿,我是后来陆续知道的。
当时,只听到大人们说:
"杨汉翔是反动派大军阀杨森的儿子。"
"是遣返回乡监督劳动的'右派分子'!"
"是阶级敌人!"
"是专政对象!"
……尽管他有那么多罪名,不知为啥,我看不出他是坏人;大家也不是只许他老老实实,不许他乱说乱动;相反,农民待他都不错,还把他说得很神:
"杨汉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杨汉翔看书一目三行!一本书一会儿就看完了。"
杨先生确实多才多艺,虽然在大学学的是理科,但外语、文学都很好,写毛笔字、画图更有一套,在我们山村里,当然是不可多得的"秀才"。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落后的农村的财富,虽然那时"交白卷"、"读书无用论"泛滥,但那终究是肥皂泡泡,一现的昙花,连挖土的农民也知道,人是不能缺文化的,我想农民们之所以关照杨先生,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也弄不清,我们两人咋会谈得拢,成了"忘年交"?当时,我们所谈的具体内容是些啥,早已淡忘模糊了,可是杨先生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留在我记忆中,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他实际上是没有在课堂上教过我的老师,我深受他的教益,特别是对我的性格的形成,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杨先生的乐观旷达,身处逆境长达一二十年,不自暴自弃,以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政治上的不幸,体力上的重负,生活上的清苦,非但没有把他压倒,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再苦再累他也挺了过来。终于等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人民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他的人生也有了转折:平反中他摘了"右派"帽子,落实政策后到小学代课,转为公办教师。杨先生敬业乐业,事业心很强,他当农民是地道农民,当老师是好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他教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杨先生在农村的岁月,生活的艰辛程度是不难想到的。一个单身男人,住在一间断墙残壁屋顶漏雨的破屋,一口烧饭的铁锅上,有游乡补锅匠用老办法补的二三十个补丁,农民们传说他吃饭是连碗也不洗的;为了生存,他去挑100多斤的担子,走10余里路,挣1毛脚力钱……他的遭遇,主要因为军阀父亲的连累。在讲阶级、阶级斗争的年代,别的不讲,光是他的家庭出身就够他受的。所以,不仅政治上受歧视,生活上受折磨,也蹉跎了恋爱婚姻,没能成立家庭,成年累月人影相吊茕茕孤身。在这种生活状况下,除了下力干活,只有寄情山水和能得到的书本……
少时的杨汉翔,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后来考入四川的大学学物理,他成了"右派"后,被遣送回原籍农村劳动,青年的他经受了人生的一次巨变:杨公馆的少年、青年学生、被监督劳动的"阶下囚"……但他处变不惊,正视现实,老老实实劳动,不乱说乱动。惟其如此,农民没有把他当"外人",也就没有对他实质性的"专政"。由于他学识丰富,一向敬重文化的农民们,虽然口头上也跟着喊"读书无用",广播里也宣传"白卷先生",但大家对这样一位正牌的大学生,依然是另眼相看的,不仅生活上、政治上不为难他,反而多方关照他、同情他,上面来抓"阶级斗争"时极力敷衍。所以杨汉翔在农村被监督劳动的岁月,尽管生活艰苦,农活繁重,精神上却轻松愉快,体力劳动还锻炼了他的体质,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坏事变好事"吧!
随着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在小学教书成绩良好的杨汉翔,逐级提到乡和区中学,再到县的重点中学;由教师升校长、广安县副县长。后来担任县政协的副主席。
杨先生为广安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虽然,我和这些名人的出身、环境,大为不同,但都生长在广安这片土地上,我难道不应该也为家乡做点什么吗?
因此,当我十年奋斗,在广东创建了家业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广安家乡,想到那儿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烂水滑的路,想到自己上过的破庙里的学校。于是我分别为我家的恒升镇果子村和我妻子家所在的东岳乡三板村,各修了一条乡村公路,投资40万元在果子村盖了一所称得上现代化的小学……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