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寡不敌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是那时候,厂里有个车间干部,负责一个相当重要的车间,他过去曾经在某个地方上当过行政干部,有一整套严格管理的办法。我经常看见他把全车间的人召集起来"修理",很严厉地逐一清算每个人近几天的所作所为,然后又丝毫不含糊地批评一些他认为该批评的人。整个车间的人都基本上达到了没有他的指令,谁也不能擅自行动。就是我们几个老板,要动用那个车间里的任何人,也必须先同他打招呼。否则,他就会抱怨我们打乱了他的管理。
开始是4个老板共同当家,这种现状人们很熟悉,就好像是一个国营企业似的,谁都想做主,谁都做不了主,互相牵制。那段时间我们共有的砖厂始终在倒闭的边沿上徘徊,与其说是经营不善,不如说首先是管理不善。
就是那时候,厂里有个车间干部,负责一个相当重要的车间,他过去曾经在某个地方上当过行政干部,有一整套严格管理的办法。我经常看见他把全车间的人召集起来"修理",很严厉地逐一清算每个人近几天的所作所为,然后又丝毫不含糊地批评一些他认为该批评的人。整个车间的人都基本上达到了没有他的指令,谁也不能擅自行动。就是我们几个老板,要动用那个车间里的任何人,也必须先同他打招呼。否则,他就会抱怨我们打乱了他的管理。
他不仅把人管得极紧,对车间里的大小工具,包括小铁钉、铁丝之类的小东西也得他批准才可以使用。他所负责的那个车间,无论是一滴油还是一颗螺丝,都不会有人随意浪费。
对于他的这种管理,我们4个老板分歧很大,但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直到有一天由于他临时离开,全车间的人停工将近半天,我们4个老板才为了他大吵了一次。
那天他去替厂里办一件重要的事,刚离开不久,一条三角皮带就断了,车间里没有备用的,由于他不在,也没有办法更换新的,30多个人就在车间里坐着等他,一直坐了两个多小时。
事后,我们4个老板并没有吵出个名堂来,比较占优势的看法是,全靠他平常管理严,30多个人虽然没有干活,但也没有一个人离开了车间,也没有出现任何人为的事故,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干活,一切都很稳妥,没有发生意外,没有给老板添麻烦。甚至还有一个老板说,虽然停工两个多小时,造成了一点损失,但他平时节约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小数……何况他本人离开车间是去替厂里办事。
事情没有扯出一个结果,也就谈不上采取什么行动,最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我很不同意那些看法,但我当时是"寡不敌众"。
后来这个砖厂成为我一个人独有了,我第一次调整人员安排就动了那个车间负责人,我把他从生产岗位上调离,让他去担任成品保管。
其他的事我不用多说,我只告诉您,他离开后,那个车间的人变得不如以前那么"规矩",生产进度却有了很大的上升。少了一些形式上的限制东西,就多了许多个积极性。
应该说那个车间负责人是个好同志,他只是不应该把行政的管理方法用到企业上来。行政管理要的是循规蹈矩,而企业就必须把创造放在主要位置上,否则,这个企业就失去它的活力了。
管理是门极复杂的学问,我这里只谈了其中一点,而且是像农民一样的讲求实效的"实用主义"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仅仅算作我的一家之言吧,您赞同或不赞同都没有关系。
如果您认为您的见解更高明,不妨直接用于实践当中去吧,用不着花时间找谁争论。实践就是最好的裁判。仅在嘴上探讨,不容易说服谁,反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就等于是妨碍了发财。很不划算的。
最好的管理者是懂得诚恳待人的人。
尊重被管理者,是目前最高层次的管理方法。
我们国家经过那么多年的动荡后,许多使用了多年的东西都陆续失去了威信,反映在管理上的明显现象是,靠"上级"硬压已经没有多少效果了。进入市场经济后,用经济手段管理虽然有一些成效,但我认为也不是真正能够调动人们心甘情愿卖力的绝对手段。

真正能够让别人心甘情愿出大力的有效手段是什么呢?我觉得就目前而言,没有单一的妙法,需要多方面结合。
我的经验很简单: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友谊感情相结合。
可能因为我是从小在"社会大学"中闯荡吧,我很注重友谊和感情。我觉得人和人不仅是平等的,就聪明程度而言,差距也是很小的,顶多只有那么一点点,无论是拿圆锹的还是握扳钳的,每个人都有脑子,都有能力。至于成功与否,或者是成功的大小,有很大程度是有没有能力及时抓住机遇,并非是谁生来就比谁强得了多少。
有了这个概念,就容易懂得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互相尊重,互相诚恳相待。大家相处融洽了,很多问题都要好办得多。关于这一点,用不着我来多说,我相信您和许多人都曾经有过亲身体验。我们家乡四川就有这么一句很形象的话:"只要人对了,什么事都好说。"这里的"人对了",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得融洽了。
我有**个企业,但我的管理人员并不多,管理人员设多了,养起来也是很大的负担。而我又经常在外面奔波,就算不去外面,我也不可能有三头六臂。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几个企业却都能够运转得十分正常。不仅是我在外面想到的事,打个电话回来就能够完全落实,就是我没有想到的事,也会有人经常替我想到,还替我想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我身边有个姓袁的管理人员,是分管旅业的经理,就经常替我想一些改进措施。
袁经理从四川来到广东,应聘到我这里,不久后他老婆也来了,但他老婆却不应聘,自己办了个幼儿园。淡水这个地方真还缺少幼儿园,加之他老婆有一些教学经验,一开业就很红火。但他老婆精力顾不过来,袁经理就不时帮她拿主意,到后来干脆抽时间直接去帮忙。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我,说袁经理拿我的工资,替自己家里干活。其实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个情况的,我曾经多次查看旅业的管理工作,的确很难发现管理不善的地方。
联想到我自己的具体情况,我觉得能够理解袁经理,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对别人说:"外地来的人,千里迢迢,离乡背井,就是为了来挣钱。要是到了这儿不能多挣,他来干什么,不如呆在家里。袁经理虽然一心挂两头,但并没有妨碍他分管的事情,没有理由责怪他,我也不会炒他。假如袁经理自己提出要辞职出去办公司,我仍然不会刁难他,还愿意支持他,帮助他创业。"
过去在砖厂时我就多次这么对待厂里的人,这个情况袁经理是亲眼见过,也听人说起过,所以,他听到有人对他谈了我的态度,完全相信我说是的真话,他没有来找我解释,也没有对别人多说什么,只是在一个星期内给我送来了4个改进旅业经营和管理的方案,几乎每一个都是切实可行的。
他没有提出辞职,至今没有提出,他认为在我这儿干有安全感。
还有一次,我同一个职员出差去重庆。那个职员是重庆人,在重庆期间他一直是住在家里。记得好像是1993年冬天。我们返回广东的飞机是早晨,很早,天还没有亮,下着雨,很冷。他同家里的人坐着出租车到宾馆来同我会合,他们坐的车到宾馆时,我正好在大门口总服务台结完账。看见他下了车,我当即走出去。趁他同家里的人告别时,我顺手就替他把出租车费给了。这的确是一件很小很小的小事情,钱也相当少,但连我自己也没有料到,那个职员是那么看重,事后他告诉我,说我给了他很大的面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工作上都保持着极高的热情和负责精神。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