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为犹豫而失去机会的人,首要的原因是放弃不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或者说是被眼前中不溜的环境惯坏的,想放弃,对前景认识的不明了感到害怕,犹豫之间,一再失去机会。甚至到后来想出来闯的机会都没有了。还有一种是"聪明人",他们善于取巧,想待看清后再行动,一再地观望等待,期望看清,结果反被聪明误。事实上只有"做了"才能发现其中真切的情形,才能发现更多的机会。"眼前的机会"常常只是切入点和表象,"其中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才是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去做。看到的无非是残碎的表象,其中的体悟更是旁观者所不能感受到的。
行动才能将想法提升到真正的思想,才能将思想转化为力量。是我们决定行动的本身主宰着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机遇主宰我们的人生。
[评析2]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敢于把握机会的要义在于有这样的魄力:敢做别人不敢做、自己想办法做到的事情,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这样的能力在需要你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经验的同时,还需要你有足够的勇气。惟有这种精神才有创新。否则一个人只能永远做下手。因为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我们需要魄力,把握险中之夷,危中之利。成功者,未必比你"会做"而是比你"敢做"。
34.[背景]"我有意识地坚持在打工的劳累中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就在黄老板把他办在海丰的砖厂全权交给我管理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做到了一边负责全面管理,一边坚持到现场干活。那时候,我对自己说,对砖厂这一门学问,像我这样全面、内行、能管理、能操作,同时又能经营的人,在整个行当里面,不可能有多少。"
[评析1]机会总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
"幸运的机会在哪里?多半在那些埋头苦干者手边,当他们抓到时,可能还没有觉察哩。至于那些游手好闲等幸运机会的人,永远都是失望者。"当美国汽车业鼻祖亨利·福特感慨地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是看过了很多的人生失意者。
所谓的机会总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不是坐等空想就能发现的。做事的本身,埋头苦干者就有了把握机会的能力和发现机会的机会。因为这个能力一定包含着实际的经验,这只有在做的过程中,那些埋头苦干者才拥有。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懒人致富",有不少年轻人错误地理解了它的含义,变成了游手好闲和等待好运,变成了与守株待兔无异的机会主义者。"懒人致富"指的是善于组织和授权他人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做到最为合理,另外还有善于思考的意思。但一些青年误认为只要找到一个"点子",找到"机会"就可以成功,而忽略了脚踏实地的工作。"点子"从哪里来?不可能是从空想中来的,一定是从"做"的实践中来,并回归到实践中去检验完善,再成熟起来,做的"结果"与当初的想法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发现机会的能力一定属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幸运的机会一定是有实际运作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把握的。刘延林有了这个能力,就有"幸运的机会"降临了。

[评析2]在实践中学习、体验。
一个"行伍"出身的成功者,他接受的教育必然有限。但是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同时这种实际的需要也使得他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样他在体认的过程中就不会遗漏什么,会有非常细腻实际的了解。他们的理论水平,大多比不上学院里接受正规教育的毕业生,但对实际的感悟以及准确性把握、深度,常常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
35.[背景]"(办机砖厂)我也是有失败的精神准备的,我想得很清楚,我原本就是从一无所有的起点出发的,即使到了现在帮别人管一个砖厂,也不能就说是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只不过比一般的打工仔好一些。万一我自己干失败了,顶多我又回到打工仔的位置上去。"
[评析1]人生历程中的得失都是成因果关系。
一个人认定一项事业,全心全意去做,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一个人一生中没有真正去奋斗过。"人生能有几回搏",人人皆知的励志名言用来鼓励他人,说出来都是轻松的。真的如果要让自己去做,能有这个境界,敢于孤注一掷,能够有这份不计得失的修养,其实这样的人还是少数。一个人,追求事业能做到永不放弃,至少会有一定程度的成功或收获,不会是了无成就的。这种"乐观进取"和"不计成败"的境界是人生的一种大智大勇。其实,人生的大多数机会是靠决心和勇气争取来的。
人生历程中的得失都是成因果关系,想求平安又想求得富贵,又不想冒险,是难以一举两得的。
[评析2]很多明显的机会就摆在没有人愿意冒险的地方。
"最坏的打算"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心态消极,缺乏自信。风险意识能给自己带来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如果失败了,也会减小挫折感,使自己保持一份相对轻松的心境。而心态的是否良好,又极大地左右着事情能否做对。其实,很多明显的机会就摆在那些没有人愿意冒险的地方。
36.[背景]"坎坷波折给了我知识和本事,这些知识和本事绝对不是课堂上能够学到的,也不是哪个师傅能够面传身受的。"
[评析1]能力是抗拒困难的结果。
一个人的本领是从艰难奋斗中锻炼出来的,在舒适安逸的环境里,这种能力难以得到开发。为了摆脱贫困而努力奋斗,最能造就人才。一个在底层奋斗了若干年的孩子,常常会一鸣惊人。看看社会各界中的大多数成功者,起先往往是贫苦的孩子。他们大多是从困顿和需要的双重压迫中训练出来的,为改善自己的地位和生活,"需要"如同棍棒鞭策驱赶着他们向前迈进。
能力是抗拒困难的结果,不想通过与困难的搏斗,没有经历过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就想锻炼本领是不可能的。学校教育无法做到这点,它只是给人书面的知识,让人懂得道理而已。而这种"搏斗"是体验,它深入到人的"骨髓",是对事物本质的体验认识,远远超出对事物"道理"层面的肤浅理解。它是直接的体验,不是间接的"经验"。课堂上怎么说,都不可能给你有切身的感受。这种体验是让人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之间差异的基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