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国——科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科隆简介
科隆德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人口接近100万科隆在德国属于比较古老的城市,早在公元前38年罗马人就在此设要塞,公元50年发展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城市。中世纪的由于处于交通的要道及宗教大主教的驻地等原因使科隆非常繁荣,人口当时有4万多在当时超过了巴黎和伦敦是德国最大的城市。如今科隆城还保留了部分罗马时代的古迹、中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城门。
科隆有八座横跨莱茵河的桥,不过大多数的景点都集中在西岸。这样一个具备多样面貌、风姿绰约的都市,光一趟老城巡礼是无法逛遍所有的重要景点,但可一见梗概。巡礼的起点当然是科隆大教堂,不论是开车、搭火车或莱茵河轮,远远地就可认出这个地标,非常容易找到,因为它离火车站只有咫尺之遥。
科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那时罗马帝国正称雄欧洲,皇帝奥古斯都派驸马阿格里帕挥师北进,抵达莱茵河边,与河东为数众多的日耳曼部落隔河对峙。阿格里凰招募盟友乌比尔部落到河西来建起军营要塞,共同防守新开拓的边地。这是公元前38年的事。又过了几十年,营寨四周渐成街市。这时,阿格里帕的外孙女,出生于此地的阿格里皮娜登上了皇后宝座。她恳请皇帝把自己的故乡升格设市。
公元50年,后幸福克劳锹一世下诏,授予此地罗马城市的权力,并定为名为科隆尼亚·克劳狄·阿拉·阿格里皮内西姆。这市名虽长,却道出了城市的历史渊源。科隆尼亚意为罗马人的拓居地,克劳狄是皇帝名,阿拉是乌比尔冲淡落的祭坛,阿格里皮内西姆则是皇后名加词尾变化而来。天长日久,这冗长的市名遂简化为科隆。罗马时代是科隆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里商贾云集,街市繁盛,城垣高磊,至今犹存的罗马塔(Rrtur,就是那时城垣的一部分。
中世纪是科隆的又一个盛世。公元795年,查理大帝定科隆为大主教驻地。此后,城池经几度扩建,到12世纪时,今日科隆内城的规模就已经奠定。半圆形的城垣总长6公里,开有12座城门,现存3座,从中仍可窥见中古科隆城的雄伟气势。那时科隆有居民4万人,是德意志首屈一指的大城,人口甚至超过当时的巴黎和伦敦。科隆的兴盛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南北水路和东西大道的要冲,又是朝圣要道。舟楫车马都从这里经过,八方货物也在这里集散。科隆当时还有一个特权,即:所有途经科隆的货物,都必须首先在该市展销3天,才能继续转运。这对于科隆的商业,无疑是一大促进。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科隆的富商和手工业行会夺回了城市管理权,大主教逃往波恩,不再是科隆的统治者。科隆成为帝国自由市和汉萨同盟的重要城邦。
铁与蒸汽机的时代为科隆带来了第三个兴盛时期。1815年,科隆被并入普鲁士。1839年,铁路修到科隆,与河运联成一气。随着鲁尔煤田的开发和铁路的延伸,科隆一跃而成近代的工商业都市。1876年,发明家奥托在科隆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轰动了各国工业界。从1917年到1933年,阿登纳担任科隆市长。在他的推动下,科隆建起了内外环绿化带和博鉴会场设施,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遭到猛烈轰炸,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战后,科隆在废墟上重建,这座历尽沧桑的莱茵古城,如同灰烬中飞出的金凤凰,又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
科隆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尤其以教堂和博物馆闻名于世。科隆以香水产地而举世闻名。
建于1338年的科隆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科隆体育学院,包括有教练员学院和联邦体育科研所等体育教研机构,是德国最高的体育学府。
除此之外科隆拥有军工、冶金、机械、化学、制药、炼油、纺织、食品等多种类型的工业部门,这里还是德国主要褐煤产地之一,建有大型火力发电站。科隆是德国大型水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河港,东南郊有科隆至波恩的航空站,市区建有通向波恩、布鲁塞尔等城市的直升飞机场。
科隆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实力雄厚,能够大量吐纳资金,金融条件优惠,信息网络发达,聚集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对德国乃至欧洲地区的金融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其地理位置优越,是德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德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科隆这个国际性的展会之都。在与科隆大教堂隔河相望的科隆会展中心,定期举办的40个国际专业博览会和展览会,是世界上25个行业的主导博览会,全球90%以上的出口型产品在此展出。博览会的主题很广:通讯与媒体,居室、园林与休闲,艺术与文化,食品家具与室内装饰,时装与健康,环境与设施。展览会拥有平方米的展览馆,面积为世界第四,但科隆宣称它的国际化程度举世无双:4200家参展企业,一半来自海外,200万名参观者,三分之一来自德国之外的170多个国家。在外国参展商中,又尤以中小企业的比重最高。因此,常有人将科隆的国际性展览会誉为"中小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入场券","国际化公司的起点"。
特产
花露水在法语中就是“科隆之水”的意思。拿破仑时代,驻科隆的法国兵回故乡时,据说就是拿“科隆之水”送给妻子和恋人的。参观完大教堂后来到广场上,朝四面一望就能看到挂着4117招牌的商店。4117表示的是第一家出售花露水的店铺。原店铺在战争中被烧毁,现见到的是后来重建的。
在科隆想感受购物的乐趣,则必去“步行者天堂”的霍耶街(Hihestr)。那里禁止车辆通行,因而您可以尽情地逛街。出了大教堂笔直向左走就是了。百货商店、科隆香水专卖店、礼品商店、餐馆等排满街道两侧,非常热闹。
科隆狂欢节:
狂欢节是德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有关节日的来历众说不一。一种说法认为狂欢节是德国农民的春节,农民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表达他们抵御恶魔、驱逐严冬、迎接春天、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另一种说法则是根据天主教的习俗,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复活,这一天为复活节。复活节前的40天是耶稣开始传教前,在旷野守斋祈祷的40个昼夜,天主教称为封斋节。在整个封斋节的40天里,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娱乐、婚配等一切喜庆活动。为此人们趁封斋节到来之前尽情地欢宴、畅饮、狂歌漫舞、化装游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今,狂欢节已成为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一个世界性大节日,就其内容而言,它大概已不单单是农民的节日或是宗教的节日,其间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民族特色。
在德国,从每年11月11日11时起狂欢节就算开始了,一直到第二年复活节前40天为止,前后要持续两三个月。但它的是在最后一个星期,特别是这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在这"发狂的"三天里,德国的狂欢节达到了顶峰。
在德国,各地区庆祝狂欢节的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有几项活动形式是一样的,这就是选举狂欢节的"王子"和"公主"、"星期四女人节"、化装大游行与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
狂欢节一开始,许多城市、村镇都要建立各种组织来筹划狂欢节中期的活动。首先,是推举"王子"和选出"公主",因为狂欢节的主要活动要由他们来主持。当选为"王子"和"公主"是一件很风光的事,为此,社会名流争相竞选,最终以经济实力定夺。
狂欢节结束前的星期四被称为"女人节",它是狂欢节进入期的标志。在"女人节"中,往往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她们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在市长办公椅上宣布接管市政权,这一喜剧即表演得惟妙惟肖,又大快人心,充满了浪漫的色彩。这一天最让男人们提心吊胆的是怕女人们剪去自己的领带,剪来的领带被女士们作为战利品钉在墙上自我欣赏。
狂欢节结束的前一天是星期一,这一天是整个狂欢节的顶点,被称为"疯狂星期一"或"玫瑰星期一"。这一天有两项活动:一是化装大游行,二是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游行一开始,人们便纷纷涌上街头,观看游行盛况。身穿色彩斑斓服装的乐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紧随其后的是大型彩车。其中金碧辉煌、艳丽夺目的王子、公主彩车尤为引人夺目。妖魔鬼怪、被打扮得荒诞不经的小丑、代表各阶层各历史时期人物的化装队伍紧随其后。彩车上满载的糖果、花束和小玩具像雨点般地撒向沿途的人群,天真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捧着帽子,撩起衣裙,争相盛接飞来的节日礼物。狂欢节是糖果商最欢迎的节日。"疯狂星期一"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夜晚的狂欢舞会。人们身着奇装异服,脸戴夸张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狂人走上街头,尽情欢乐。在狂欢节歌曲的伴随之下,只见到处"群魔乱舞"、一片欢腾,一直持续到午夜。
在"疯狂星期一"的晚上,家家都敞开窗户,为的是将天使迎进家门。在这天晚上人人都要在大斋前美美地饱餐一顿,以此庆祝金秋季节的大丰收。由此不难总结出狂欢节的三大要素,那就是吃喝、喧闹和化装。人们尽一切力量创造欢庆气氛,这一点在德国西部、南部尤为突出。
在德国,各地区的狂欢节也各具特色,科隆狂欢节是德国最为热闹的狂欢节,它的主角是小丑和狂人,他们怪诞的装扮、无所顾忌的举止令众人叫绝。
科隆的狂欢节大游行,规模盛大,历史久远,从1823年始办,形成传统,闻名全德。许多外地人,甚至外国游客都慕名专程而来,在科隆度过这使人一生难以忘怀的狂欢节。
科隆罗马时代遗址:城楼、城门、总都宫殿(Statthalterpalast)、大量珍贵的出土文物,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历史遗物。
市政厅、居茨尼赫宴会厅(Gürzh)、城门建于科隆第二兴盛时期的十三至十五世纪。
科隆交响音乐厅:欧洲重要的音乐厅之一,每年举办有400多场音乐会。
科隆会议厅(Klnara):德国最大的会议大厅。
莱茵花园和老城:科隆人和旅游者的聚集地和逛啤酒屋的场所。
科隆音乐大厅salD:位于火车站旁。
2.科隆香水
当人们想到科隆时,一个自然出现在脑海中的名字便是闻名于世的这种香水一一装在其蓝色和金色瓶子里的著名的水。这个研究机构有一部颇为惊人的历史,和科隆大教堂就隔着一条河的距离,在对岸就伫立着著名的4711古龙水研究所。
在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旁边,有一个醒目的广告牌4711AUDLOG,这是4711化妆品集团为著名的科隆香水做的宣传广告。科隆香水,即中国人所熟悉的古龙水LOG。古龙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科隆人为此感到自豪,认为巴黎香水虽远近驰名,但科隆香水却更古老,是世界香水之鼻祖。
而4711这个数字也大有来头,据说是拿破仑在横扫欧洲时,在这里留下的门牌号码,而一直沿用至今!在拿破仑时代,驻科隆的法国士兵回故乡时,据说就是拿4711送给妻子和恋人的!
来自德国的古老香水,至今仍传承着!
4711经典古龙水audlog
4711是古龙水系列中的一款修护香水,既可外用,又可内服,具有芬芳、提神、醒脑、止痛、医病等多种功效。4711是由多种香科制成,配方严格保密。4711的主要取自柠檬、橙花、迷迭香等香精,香氛清新,就像穿上刚洗好的衣服一样,干净且具有舒缓情绪的功效。
味道中性而温和的4711就像洗完澡后清爽的味道,曾是法国皇室及俄罗斯皇室的最爱香水!4711为了保持产品的优良传统和消费者的美好记忆,2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它的原貌,蓝色、典雅的外包装,瓶身设计复古、贵族感极强,是香水的收藏者不能错过的!
香调:柑橘调
前味:香柠檬、柠檬、柑橘、苦橙叶
中味:橙花油、迷迭香、玫瑰
后味:麝香
规格、50ml
做法:
所谓的科隆香水,是指全部精油占了3~5%的香水而言。
需要准备的东西(赋香率为5%)
精制水10ml(药店或化学商店有售)
无水酒精10ml(同
计量用烧杯(化学器材店有售)
玻璃棒(同
空的香水瓶或喷雾器(百货公司的化妆柜台有售)
薰衣草精油10滴(在香薰店中购买)
制作方法
①把10ml的精制水放到烧杯当中,再加入10ml的无水酒精,最后滴进10滴薰衣草精油,用玻璃棒充分地搅拌均匀(注意:需轻力、缓慢细致地搅拌)。
②把调好的香水放到瓶子里,放在阴暗场所三个星期。
③把它装到香水瓶或喷雾器里,你就可以享用这股清新的香味了。
3.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菌-威斯特清伦州。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隆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人的杰作,始建于1248年,经过632年,一直到1880年才建成,长达七个世纪。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欧洲“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直到1880年10月15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称号的科隆大教堂才建成,并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它被列为世界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就是在今日,科隆大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大教堂被盟军的飞机炸毁,严谨、勤奋的德国人在战争结束后,即着手修复工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大教堂就站立在莱茵河边,工匠们将所有能收集到的教堂遗物都收集起来,哪怕是一块碎石,都精心将它们重新镶嵌在教堂原来的位置上,所以后来的游人会发现大教堂墻壁颜色有的深有的浅,越是颜色深的墙面历史越久远,反之,就是新修补的。60多年来,科隆大教堂的维修工作没有停止过,每一位参观大教堂的人都会看到,教堂上方总有一些尖塔被脚手架围绕着,工作人员解释说,由于教堂有百余座尖塔,把每一座尖塔维修一遍需要数年时间,前边修好了,后边又需要修了,维修就要不停地进行下去。
科隆大教堂的建成与科隆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公元前37年的罗马时代,罗马帝王奥古斯都女婿阿格里皮在此地建城,此城遂成为罗马帝事要塞。公元50年,该城为罗马皇后克罗迪娅的出生地,并把它正式命名为科隆。科隆是阿尔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罗马"之称。795年被定为威斯特法伦大主教驻地后,科隆宗教地位日趋加强。因以大教堂为主一系列教堂建筑的兴建,科隆获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1201年辟为自由市,发展为东西欧贸易中心和中世纪德国最大城市。由于此时贸易、手工业和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手工业行会甚至选举自己的市长与罗马统治者分庭抗礼。这种变化直接说明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德国早期深受罗马文化影响,教堂建筑是典型罗马风格。12世纪以后,市民阶级兴起,政治和经济变化,建筑形式随之改变。科隆主教选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动工建堂,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在当时德国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为他们的共同愿望。
科隆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廷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最受推崇的哥特式。
科隆大教堂,相信不少人在来科隆之前或多或少都从电视、报纸上看到过这座德国最雄伟的教堂,其两塔高耸直刺青天的画面令人产生很深的印象。然而,当面对面与科隆大教堂交流的时候,其逼人的气势还是让人不禁叹为观止。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德国科隆log市早在公元前50年,就成为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科隆大教堂的地下就有罗马帝国时期建城的遗迹,其市名由lal(殖民地的)演变而来。如今,科隆是德国莱茵区最大的国际商业中心,经常举行各类国际博览会。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坐在满街均是的咖啡馆里,可感受到浓烈的商业和宗教气息。
站在大教堂脚下,只见大部黝黑的墙面用巨石砌成,教堂上方有无数的大小尖塔,环绕着最高的两座尖塔直上云霄,那玲珑剔透、直刺苍穹的双塔,象征着灵魂升天的路。空气流动到这里形成湍窝,竟使周遭经常旋风大作,当旋风突然形成的时候,会将一些没防备的女士帽裙卷起,在游客善意的哄笑中颇为尴尬。这也成为科隆大教堂独特的一道风景。
沿着哥特式的尖拱大门走进大教堂,会发现里面的一切同样巧夺天工。每一尊雕像,每一块窗玻璃都在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在教堂后部中央大厅的圣坛上,可以看到大教堂最珍贵的宝器——供奉三王遗骸的金神龛。它是12世纪末著名的金匠尼古拉·冯·凡尔登几乎倾其一生完成的,正面的浮雕上刻着三王朝拜圣母圣婴图,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堪称中世纪金饰艺术的顶峰。在神龛面前,一排排虔诚的教徒正以他们最圣洁的心灵默默祈祷。
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米,南北宽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米。大教堂的四周还有许多小尖塔。科隆大教堂至今也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整座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大教堂内分为5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达米,中厅跨度为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
科隆大教堂还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成为研究中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除了供奉三王遗骸的金神龛,还有最古老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在唱诗班回廊,保存着15世纪早期科隆画派画家斯蒂芬·洛赫纳1440年为教堂所作的壁画和法衣、雕像、福音书等文物。
教堂内部装饰也很讲究,最著名的是教堂那些灿烂无比的彩色玻璃。教堂四周的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图画上是圣经故事。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堂内还有大量的石刻雕塑,以精湛的多样艺术手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和耶稣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口吊钟,最重的一口叫圣彼得钟,有24吨重。每逢祈祷时,钟声洪亮,传播得很远。沿着钟楼狭窄的509级台阶,可以登上双塔的塔顶,能够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为壮观:在灯光的辉映下,教堂显得荧光闪烁,灿烂夺目,美不胜收。装在四周各建筑物上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蓝色的冷光,照在宏伟的建筑上,蓝莹莹的璀璨晶亮,仿佛嵌上了蓝色的宝石,染上了绮丽的神秘色彩。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剌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整座教堂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
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20世纪末泛酸的空气正无情地侵蚀每一块斑驳的石头,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开始了。保持大教堂的建筑特色,并对内部艺术陈设进行文物保护和管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由于宗教界、个人及政府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保存下来。
科隆大教堂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在大教堂的后花园里是历代去世的主教和神父的墓地,最久远的墓地长眠着12世纪的红衣大主教。通过众多墓地的装修装饰,可以看出历史的繁华与衰败,人神的高贵与卑贱。在众多的神职墓地里还有一座名叫张堆笃的华人墓地,从已经模糊不清的文字里,依稀可以看出,这位华人神父上世纪初就来到科隆大教堂,并在此终了一生。
4.古罗马日尔曼博物馆
科隆的历史有多长呢?来到罗马·日尔曼博物馆你就知道了。这座方形、雄伟的豪华建筑,陈列着使人想起城市的起源――古阿格里平纳城科隆尼亚的古罗马艺术品和物品。从博物馆所在的地下曾挖掘吃一种文物,那是2世纪罗马人用来装饰居室的建筑材料,如今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外还有从1世纪到5世纪的古罗马遗迹和美术品,包括雕塑、钱币、玻璃器皿及罗马时代的马赛克镶嵌画。都整整齐齐的陈列着,向现代人展示着这个城市古老的历史故事。
古罗马日尔曼博物馆里,游客还可以看到在科隆出土的大约在公元40年的一位古罗马军队军官波布里丘斯的高大墓碑。这位军官在退役后没有返回意大利,而是留在了科隆经商。就在这个墓碑旁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大约1800多年前古罗马富豪客厅中铺设的镶嵌画。当时使用的镶嵌材料除了石子,还有镀釉的陶土,甚至有镀金的玻璃。
古罗马日尔曼博物馆中陈列的古城门上,还能看到城市的缩写AA。也就是劳丢斯和阿格雷皮娜名字的缩写。阿格蕾皮娜是个权利欲极强的女人,她不但强制罗马皇帝收养了她前婚生的儿子尼禄,又想尽办法将尼禄立为皇位继承人。在科隆升格为罗马帝国的领地后,这里所有的臣民都得到了古罗马帝国公民权。为纪念阿格蕾皮娜为科隆人带来的利益,每年狂欢节大游行都有专人扮饰少女阿格蕾皮娜。现在的在市政厅塔楼上还有她的塑像。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175米高的两个塔尖直冲云霄。1248年这座教堂开始兴建,由于资金不足,1880年才正式完工,工程历经了600多年。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也是欧洲乃至世界最著名,最壮丽的大教堂之一。看看教堂的平面图你就会发现,它象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中厅和侧厅的比例尽善尽美,符合8:5的黄金分割法。拱形中厅的最里面供奉着盛殓三圣王遗骨的金棺。上面镶嵌了各种各样名贵的宝石。金棺是科隆大教堂的镇堂之宝。当年也是为了让三圣王的遗骨得到一个品位相当的安身之所,才决定建造这座教堂的。传说中三圣王在耶酥诞生时曾前往祝福,送去了陈香,没药和黄金,他们是三位贤能的智者。
5.巧克力博物馆
从科隆大教堂出来,沿着莱茵河畔走10分钟左右就能到巧克力博物馆了,是一个建在莱茵河上的建筑。
德国科隆巧克力博物馆又名伊穆霍.施多威克博物馆,位于德国西部工业都市科隆的大教堂附近。创建于1993年,由德国著名的巧克力制造商施多威克先生,投资5300万德国马克兴建。
2006年6月,这里正在举办着全球关注的世界杯足球比赛。科隆作为比赛城市之一,也吸引了许多来自各界各国的足球迷。如果同时抽空,到那里的巧克力博物馆去看一下,会有更多收获。
在购买入场券时,每人都能得到一块巧克力。踏进博物馆内,就能闻到扑鼻而来的香味。这里的规模并不大,但您能观赏到制造巧克力的全过程。
走进博物馆,首先迎面而来的是巧克力的芳香,让人的精神为之舒展而变得温馨。博物馆的展示分为两个大类,第一部分展示了欧洲巧克力的发展历程,以及早期制作巧克力所用的设备;第二部分全面展示了用现代化工艺生产特色巧克力的过程。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空心巧克力的制作方法,同时对构成巧克力的各种成份也逐渐心中有数了。
作为一个单元,博物馆专门介绍了可可和可可豆。可可属于芙蓉类植物,是世界上唯一的花和果实都结在树干上的奇特植物。博物馆里甚至建立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温室,里面种了一棵真的可可树。
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台1899年的可可脂压榨机,这种机器的工作原理是由荷兰人范.豪顿发明,为巧克力工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879年瑞士人鲁道夫.莲发明了巧克力精炼技术,据说这种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可可浆液中的枯涩和酸度,使巧克力的口感更加爽滑和细腻。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
制作巧克力松露的设备上,许多黄色带格子的盒子吸引了游客的注意。溶化了的巧克力液体象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注满一个个小黄格格。随后机器带动黄盒子上下、左右摇摆,巧克力就会在逐渐冷却过程中填满模具,不留气泡。随着巧克力外壳变硬,松露粉末就会注入进去,诱人的巧克力松露也就制作出来了。

博物馆还展示了现代化的巧克力制作设备,它们可以把可可豆研磨成0.02毫米的细小颗粒。在研磨的同时,为了防止研磨所产生的热量使巧克力溶化,还提供了冷却功能。一旦可可豆被研磨后,周围就弥漫着巧克力特有的芳香了。
除了工艺和设备,博物馆里也展示了许多艺术品。一块石头雕刻的作品,名叫可可先生oa),制作年代约为公元682年到744年之间。人们并不确定它就叫这个名字,只是根据上面雕刻的相形文字猜测,同时也说明可可在巧克力制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博物馆里还有一幅1740年绘制的油画作品,画中的人物衣着华丽,她们三五成群地一边聊天,一边饮用巧克力饮料。
有许多品尝巧克力的器具也被收藏展示给大家,包括古老的木制勺子、饰纹华丽的银制杯子。同时,还对巧克力发展历程中涉及到的科技、产品、设备,以及历史、政治、殖民统治等背景做了介绍。
博物馆的顶层,有一个区域用来讨论巧克力的使用和医药作用。许多巧克力制造商提出巧克力不但味道甜美,而且具有药用价值,为此他们在德国通过一些法律诉讼得到了法庭的认可。由于巧克力进入人体很快就会溶化,因此,它还是药物的有效载体。
临近展览结束时,可以看到金色的巧克力喷泉,是博物馆的标志之一。一棵人造可可树上面,结满了金黄色的可可豆,而这些可可豆又凝聚在一起,外观上看又象是一个更大的可可豆。在可可树的下面,有水形成的喷泉,巧克力浆液也在不停地流动。在喷泉的旁边,还放着一些威化饼干,供游客动手制作品尝。
每年有约60万游客,走进这座科隆巧克力博物馆,他们追随人类自3000多年前就开始了的巧克力和可可的古老文明历史。在博物馆里,你看到、读到、闻到乃至所有感受到的都这个令世人着迷的物质。
令许多参观者感到开心的是,博物馆里就有一座小型加工厂,它既是一个辅导人们了解巧克力制作的实物演示,也是能够生产出巧克力的真正的生产线。出产的产品可以提供给游客们品尝,或是在博物馆的商店里做纪念品出售,绝对是一专多能。
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那里生长着根深叶茂、果实累累的可可树。古代的印第安人把可可果实磨成粉,与玉米粉、辣椒粉掺和在一起,制成略带苦涩味的面糊作成日常食品。到14世纪,墨西哥人在可可粉里加进糖、香草等调料,配制成一种甜美可口的硬糖,这就是巧克力的雏形。直至17世纪,巧克力才传入欧洲。
欧洲人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巧克力,并大胆创新,使得巧克力的口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奠定了欧洲巧克力的卓著声誉,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巧克力输出地。在欧洲众多的巧克力生产国中,德国巧克力无疑是极具竞争力的。德国人凭借先进的技术设备、雄厚的资金,生产出质优价廉的巧克力,并畅销世界各地。
6.德国风情
说到德国人,讲求秩序也许是他们的最大特色。接触过德国人、或是去德国观光访问过的人对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在德国大到空间、地、建筑物,小到家庭主妇外出购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德国有着严格的交通法规,路上各种各样的路标清晰醒目。不夸张地说,对于一个外国人,只要识得各种交通标志牌,不用张口说一句德语,即可游遍德国各个城市。德国的公共交通也以守时著称,不光是飞机,火车也以安全正点闻名于世,就是公共汽车也有自己的运行时刻表,必须按点行驶。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时刻表,按时到站上车,不需提前到站候车。
德国人做起事情来也非常认真严谨,一板一眼,比如德国人做饭时会一边看着菜谱,一边又用秤称料,又是用量杯倒水,又要看看温度,简直就像是做化学实验。
德国人的准时也是世界闻名的。德语中有一句话说∶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在德国“遵守时间”不仅已被视为是一个教养程度的体现,而且也被德国人自豪地称为德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凡是稍微正式些的活动,他们必先做出计划,请人做客或举行活动,一般会在一两个星期之前就发出邀请。正式活动的邀请中还会附一张回执,告知被邀请人,如不能参加也请在规定日期前通知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邀请人不作任何回答,那也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接受邀请之后如中途有变不能如约前往,应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于临时的原因,迟到10分钟以上,也应提前打电话通知一声,因为在德国私人宴请的场合,等候迟到客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客人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因此,赴约赴宴,如遇交通高峰期,一定要提早出门,以免迟到。
提前到达约会地点,这可保证做到准时。这样做当然不是个坏习惯。但是对于邀请,被邀人无疑要遵守约定的时间。否则,假如屋子里的人正在做一些不想让你看见的是事情,岂不使人难堪?如果提前到达,建议在外边等或者在附近散散步到,等到约定的时间再去按门铃。
对于德国人的性格,或许从他们的衣着上也可以看出点什么来,穿戴整齐是德国人在穿着上最显著的特征,德国人非常讲究清洁,在工作时都要穿上干净整洁的工作服,下班之后,非要穿戴得整整齐齐才能上街。如果是去做客,穿戴则更要讲究些;如果是去看戏,尤其是看歌剧,那么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如不穿礼服,至少也要穿深色服装。至于上层社会或社交界的正式宴会等活动,在着装上更有一套讲究的规定。在德国的大城市,妇女们参加婚礼、葬礼、宴会、舞会时要戴手套,参加正式的午餐或招待会要戴帽子,晚宴要穿晚礼服,而且不论是服装、鞋帽,还是手套,手包都要求在样式颜色上搭配。虽然这些有关服饰的礼节很多,但人们并不觉得它繁琐,相反倒非常愿意按着规范要求去做,因为人们认为这是有关教养的表现。
德国人素以勤奋能干而著称。有人甚至把上班一族喻为"公蜂"。他们敬业精神、狂热的干劲,颇出乎以刻苦耐劳著称的国人之意外。
但有些时候你又不难发现,他们做工似乎"慢慢腾腾"的,与想象中的争时间、抢速度的现代化象征大相径庭,不由地令人怀疑所谓"高效率的德意志人"之说。比如大学里修缮房子,脚手架一支几个月不见卸,其实也就是给墙壁涂漆;医院里更换一段路边栏杆,叮叮当当,不紧不慢,捣鼓了将近半年。然竣工以后观工程之成色,又不得不叹服其质量之优。原来,不急功近利,一板一眼,精益求精,是他们普遍遵循的信条。办一样事,计在百年。始作时多投入财、力、工时,乍看似有些"浪费"或"没必要",却保证了完美无瑕、一劳永逸,虽慢犹快,真真高效率也。
通常在德国的餐馆、酒楼、快餐部、咖啡厅里均有厕所,机场、车站、医院、大商店、加油站里也少不了。厕所的房间一般有内外之分,内室有一排单间的坐式马桶;外室是一溜儿有凉、热水的手浴盆,上镶明镜,备有洗手液(膏)和香皂,及揩手纸或烘手器。厕内各色瓷砖贴墙铺地,不但没有异味,有的反而香气扑鼻,更无苍蝇"臭味相投"。这般卫生绝对"达标"的净手处,收费的并不多,少有"一分钱憋倒英雄汉"之窘。有的加油站入厕要缴费,或投币,或小桌上放个盘子,任君留下若干芬尼,无人监守。
礼仪
初次相识:德国人之间初次见面,如果需要第三者的介绍,作为介绍人要注意:不能不论男女长幼、地位高低而随便把一人介绍给另一人。一般的习惯是向老年人引见年轻人,向女士引见男士,向地位高的人引见地位低的人。双方握手时,要有好的注视对方,以表示尊重对方,如果这时把眼光移向别处,东张西望,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初相识的双方在自报姓名时,要注意听清和记住对方的姓名,以免发生和叫错名字的尴尬局面。在许多人相互介绍时,要做到尽量简洁,避免拖泥带水。
和德国人初交,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显得呆板。接触长了,你就会觉得德国人待人接物随严肃拘谨,但态度诚恳坦直。
在公共社交场合,德国人显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长幽默。他们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谨慎小心,一切按规矩和制度行事。但在私人交际圈中,德国人也会无拘无束的与朋友聚会,他们可以丢开自己经理、官员的身份,用小名称呼朋友,与朋友坦率地谈论生活中的烦恼。德国人十分喜爱欢乐场面,也利用一切机会举行娱乐活动,但此时还是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缺少真正的放松。
德国人办事认真仔细,责任心极强,对工作不能有一点儿敷衍塞责,一旦出现马虎失职,那只有请你另谋高就。德国有句俗话“公务是公务,烧酒归烧酒”,私下烟酒不分的朋友,办起公事来却公私分明,不讲一点儿私情。德国人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机器,严格而冷峻。
德国人具有强烈的“实事求是”的意识,注重实际,不尚浮夸。德国人的主食朴实无华整齐大方。对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套设备似乎都讲究百年大计,讲究内在质量,就如同德国人办事一样注重脚踏实地,决不夸夸其谈。
德国人是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每人都的有自己的“归属”,甚至连每一样东西也都有其“合适”的位置。外国人在德国旅游。第一个感觉是那里的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德国人出现在公开场合以及与人交往时,讲究举止端庄,对人敬重适度,事事循规蹈矩。
用餐有很多规矩,像样的用餐总要先喝点开胃酒。不管是在饭店里还是在家里掌勺,德国人总爱来点苦味的开胃酒,所有客人认识后,大家先围在一起站着聊聊天,讲些无关紧要的和轻松愉快的事情,因为美酒佳肴需要有良好的气氛。入席时,在女主人和其他女客人就坐前,男的不能先坐下,男的要帮助女的移动座椅。要将身子挺直、放松、双脚踏在地上,不要多动。等女主人拿起餐具时,方可用餐。
德国人送礼比较实惠,送东西都有所缘由,如生日、订婚、结婚等。客人只带点小东西,像一束花、一瓶酒,或自己制作的东西。被喻为"小小礼物,滋吞友谊"的美号。
婚丧嫁娶是人生旅途中的大事,一个人一生可不嫁不娶,独身终生,但万物之中,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避免的。人与尘世告别是痛苦的,人死了就要办丧事,这是天下皆然的风俗,为了让死者能安详地离去,各国民问都有种种习俗。
临终慰藉
在德国莱茵河地区,至今仍遵循着一个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喝临终酒。人在临终之时,必须喝一口陈年老酒。据说这种酒是圣酒,可唤醒死者亡灵,驱散围绕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临终者得到安宁。人在临终前,家人会将洗礼烛、圣餐烛、圣光烛点燃,并同时点燃一支红色大蜡烛,把它们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烛光为亡灵祝福;二是为亡灵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镜子被视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隐蔽的场所,妖魔利用镜子的反照能力,扰得人不得安宁。因此,人在临终前要将镜子用布蒙住,以使亡灵能安详地解脱尘世罪孽,升入西方极乐世界。在德国南部山区,人在3临终时,家人要打开窗户,揭开楼顶砖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死者敞开一条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因为他们相信人在脱离凡尘之后,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人们通过这些临终慰藉,使亡者能安详地离去。
葬礼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葬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家里如有人去世,先要与教堂商定举丧日期,并要用适当的方式通知亲友。此外,尸体要用清水洗净,他们认为水有着无限的神力。它能净化人的躯体、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并能祛邪镇妖。人降临尘世要洗礼,离开尘世也要洗尸,洗刷尘世间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举行葬礼的这一天,亲朋好友手持鲜花或花圈陆续来到教堂。首先由牧师或神甫主持追思礼拜,参加葬礼者按事先的安排唱圣诗赞诗、奏哀乐、祷告、宣读由丧家提供的死者生平。教堂葬礼只是整个葬礼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在墓地举行,只有死者的家属、近亲和亲密的朋友参加,-般好友在参加完教堂葬礼后即可离去,不必去墓地。在德国,葬礼多以土葬为主,亲朋目送灵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中安葬。人们围绕在墓**周围,为死者祷告,愿他安息、灵魂升入天堂。应邀参加亲友家的葬礼,惟一可送的礼物就是鲜花。可送成束的鲜花,也可送用鲜花做成的花圈(德国人不用纸花做花圈)。在鲜花的饰带上要写上死者、吊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别了”之类的题词。
电影择偶
在德国,婚姻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年轻人解决婚姻问题,其中有一种方法是以拍电影广告的形式帮助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解决婚姻大事。姑娘们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调、缝纫、清洁房间等家政方面的特长。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过摄影师和导演技巧高超的处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爱、非常完美的姑娘。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组成的“寂寞的心协会”去放映,单身男子可从影片中选择自己可心的配偶。美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许多人在与真人相见后,会觉得并不像电影中的人物那么理想。
德国全年法定节假日有:新年(1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耶酥开天节(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日);德国统一日(10月3日);忏悔节(11月);圣诞节(12月25日-26日);慕尼黑啤酒节(每年9月最后一周至10月第一周);基本法颁布日(5月23日)。游客应注意,圣诞节,复活节前后两周勿访。
在德国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有一棵远近闻名的老橡树,人们称它“橡树月老”。关于这棵老橡树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与敌人遭遇中遇险,被一位美丽的姑娘救起,王子与姑娘一见倾心,结成良缘。为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种下了这棵橡树。后人羡慕王子的奇遇,纷纷到此观赏,并希望巧识意中人。还真有一些男女通过橡树传递情波,并在树下举行了婚礼。久而久之,老橡树充当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的橡树”的情书被邮递员投进老橡树的树洞中。这些信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拆阅,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过阅读来信,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联系,约期相会。据说通过橡树月老已使五千多对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现在老橡树的故事越传越远,以致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为寻找配偶也把情书投寄给这位橡树月老,这种情书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棋艺定终身
在柏林西南有个小镇叫希乔贝克,这里的入几百年来都非常热衷于国际象棋活动,并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连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设计成棋盘图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装了一个棋盘来表示风向。人们一早起来,就可以看到用棋盘夹着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员。这里的人从小学习下象棋,学校里设有“棋课”,以辅导孩子们从小学习下棋。正是由于这一棋俗的缘故,姑娘们在选择配偶时,小伙子棋艺的高低成为一个主要条件,一个小伙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须先同姑娘的父亲对奔一盘。如果小伙子赢了,会受到姑娘全家的热情款待,至于婚事也就十拿九稳了;如果小伙子输了,那么对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艺长进以后再说了。
白桦树寄深情
在德国波恩,小伙子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情,是通过赠送白桦树这一富有诗意的形式来实现的。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小伙子要砍伐一株嫩叶满枝的小白桦树在4月30日或5月1日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阳台或庭院中,借翠绿的小树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意。每到这一季节,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阳台都可以看到绿油油的小白柳树。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会同时放着好几棵白桦树。遇此情况,姑娘自会喜不自禁,而送白桦树的小伙子们则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回音,不能操之过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回音,小伙子就可再赠送给姑娘一枚宝石戒指,姑娘以亲吻表示谢意并接受这枚求爱戒指。过一段时间,当双方深信彼此间情投意合时,便互赠银戒指,表示订婚。到结婚时再互赠金戒指,表示双方的爱情像金子般纯洁。
习俗禁忌
德国人在所有花卉之中,对矢车菊最为推崇,并且选定其为国花。在德国,不宜随意以玫瑰或蔷薇送人,前者表示求爱,后者则专用于悼亡。
白鹳是德国的国鸟。
德国人对黑色、灰色比较喜欢。
对于"13"与"星期五",德国人极度厌恶。他们对于四个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际场合进行交叉谈话,也比较反感。因为这两种作法,都被他们看作是不礼貌的。
德国人认定,在路上碰到了烟囱清扫工,便预示着一天要交好运。
在德国,星期天商店一律停业休息。在这一天逛街,自然难有收获。
向德国人赠送礼品时,不宜选择刀、剑、剪、餐刀和餐叉。以褐色、白色、黑色的包装纸和彩带包装、捆扎礼品,也是不允许的。
与德国人交谈时,不宜涉及纳粹、宗教与党派之争。在公共场合窃窃私语,德国人认为是十分无礼的。
教父和教母
在德国,新生儿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会在亲友中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于教父教母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婴儿的父母在选择时是很审慎的。孩子的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教父教母时不一定要选一对夫妇,但他们要由正直可靠、行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声较好的人担任。当然首先要取得他们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请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是一种荣誉,而乐意承担这份责任。认教父教母的原意是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帮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责任已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们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后就有多位长辈关心他的成长,在他有困难时给予照顾,万一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双双早逝,那么教父教母还要担负起抚养他的义务。
新生儿洗礼
洗礼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时举行的一个重要仪式。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须经过洗礼除去污垢,变得纯洁,方能被接受为基督教的人,日后才有资格进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婴儿,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后接受“施洗者约翰”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婴儿时由家长抱到教堂受洗的。婴儿正式起名与洗礼同时进行,所以洗礼也叫“命名礼”。婴儿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后,即发请帖邀请亲友参加,一般只请至亲近友,人数不会太多。施洗礼时,婴儿由教母抱着站在教堂内圣坛前的“圣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围拢过来,由牧师或神甫宣读《圣经》中的有关章节,口诵规定的礼文,并接过孩子,用手蘸圣水滴在孩子头上,口称:“我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给你施洗。”然后,再说几句愿孩子长大后要博爱人类、侍奉上帝之类的话,洗礼遂告完毕。洗礼之后自然是要庆祝一番,婴儿的父母要举行一次午宴或茶会,邀请施礼的牧师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亲朋好友参加。被邀请者要给孩子带一些礼物,如玩具、衣服、儿童画册等等。教父教母的礼物照例要贵重些。在巴伐利亚地区,在洗礼日那天,教父不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还要把迷迭香放在婴儿的摇篮里。据这说这种香气浓郁的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他还会在教子尿布或枕头下塞点儿钱,作为孩子日后操办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书和笔,希望孩子聪明勤奋。如今,时髦的礼物是送男孩一个小巧玲珑的银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条项链或一只银制咖啡杯,上面刻着孩子的姓名和洗礼日期。在巴伐利亚农村,孩子的洗礼聚餐有个习惯,那就是餐后餐桌上要有剩余的面包,饭后要给宾客包装点儿吃的东西带走。给男客带点儿香肠、烈酒,给女客带点儿糕点、糖果,对教父则更是要厚礼相赠,以此来表示生活富裕、绰绰有余。在德国,洗礼用的蜡烛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对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义。据说点燃洗礼烛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国的一些农村,至今仍虔诚地遵循着这一古老的习俗。在德国妇女生孩子可获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双方各休假六个月,共同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食在德国
提起德国美食,不能不提起德国香肠,德国人喜欢肉食,尤其喜欢吃香肠。他们制作的香肠有1500种以上,许多种类风行世界,像以地名命名的“黑森林火腿”,可以切得跟纸一样薄,味道奇香无比。德国的国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有时用一整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那烧得熟烂的一整只猪腿,德国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个人干掉它。一份火腿香肠馕3—5欧元。
德国菜以酸、咸口味为主,调味较为浓重。烹饪方法以烤、闷、串烧、烩为主。蓝格的桌布上摆着一筐面包,客人在等待中可以慢慢享用。德国面包很有咬劲,牙齿好的人才能品尝出味道。德式的汤一般比较浓厚,喜欢把原料打碎在汤里,这大概与当地天寒地冻的气候有关。据说德国人生性比较俭朴,水煮香肠,一锅浓浓的马铃薯豆子汤,加上有名的腌制酸菜和面包,一顿饭便打发了。
此外,德国美食还有著名的德式清豆汤、德式生鱼片、德式烤杂肉、德式肉肠、酸菜、德式苹果酥、煎甜饼等。
一日三餐
德国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点,午餐一点,晚餐七点。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间喝午后咖啡,吃蛋糕。
与中国的饮食习惯不同,德国人最讲究、最丰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馆或政府机构的餐厅,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类、蔬菜、饮料、水果等,不仅品种丰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论其家境穷富,其早餐的内容一般般都大同小异:首先是饮料,包括咖啡、茶、各种果汁、牛奶等,主食为各种面包,以及与面包相配的奶油、干酪和果酱,外加香肠和火腿。德国人吃饭的效率很高,他们可以在短短的10分钟内把这些丰盛的食品搭配完毕并吃完,为其一上午紧张的工作提供能量。
德国的午餐一般多在单位食堂或快餐馆就餐,是名副其实的快餐,如一个由土豆、沙拉生菜和几块肉组成的拼盘,外加一杯饮料。在有家庭主妇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较简单,如一块熟肉、肉饼配煮菜和面包,或炖牛肉配米饭和生菜,再简单的就像中国的打卤面一样,用肉汁拌意大利面条,饭后喝一杯咖啡或吃一个冰淇淋。德国人简化午餐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节省时间。
德国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内容是很丰盛的:一盘肉食的拼盘;鲜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萝卜、西红柿、黄瓜;新鲜的水果,如葡萄、樱桃。有的家庭主妇还摆出各种风味的于酪,主食是面包。晚餐时间比较宽余,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德国人习惯在下午四五点钟“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块蛋糕或几块饼干。中上层家庭喜欢在此时邀请朋友来家里品茗聊天。在这样的聚会上,客人可以品尝到饮誉四海的德国糕点,德国妇女一般都练就一手烤制点心的手艺。不过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午后清闲的享受也只有在周未、假期或休假时才有可能。
大餐菜谱
德国大餐的典型菜谱是:
冷盘:奶油、干酪、鲜鱼或罐头鱼、灌肠制品、火腿、鱼(肉)冻配鬼子姜、鱼或肉拼盘、煮的或烤的家禽、蒜烤猪里脊、红烧肉、煮舌头、沙拉、稀奶油、酸奶、鸡蛋沙拉、半烹鸡蛋。
第一道菜:肉、鱼、蔬菜、米或豆类等做的浓汤,家禽或野味汤,各种肉、米、通心粉和蔬菜等做的清汤,有摊鸡蛋和馅饼的鸡蛋清汤,家常面条鸡汤,肉或鱼做的稠辣汤,农民汤,酸黄瓜汤。
第二道菜:煮的或烤的鱼配土豆和蔬菜,焖或烤的牛肉,烤家禽或野禽,肉饼炸猪排,煎薄猪排、鸡肉饼、肉饼或炸肉饼;小香肠和短粗香肠配熬白菜、荷包蛋、摊鸡蛋以及焦烤菜肴。
甜食:新鲜水果和草莓;新鲜水果或罐头水果,煮草莓或果冻、果酸、乳脂果汁冻,加水果汁和甜汁的露酒、布丁、苹果泥,冰淇淋;各色各样的点心。
每个人进餐时,桌上必须备有奶油,午餐一定要以黑咖啡或牛奶咖啡结束。午餐和晚餐则用啤酒。水果凉菜必须是冷的。
德国还是啤酒爱好者的天堂,约有1300家啤酒工场。到慕尼黑贺夫堡一杯一公升啤酒5.5欧元。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