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印度——泰姬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亚格拉市
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偏北,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超过十一亿的人口以及上百种语言。如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印度的地形分为三部分:尼泊尔以西的中、印边境为喜马拉雅山地,北部主要是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印度”(旧译:“天竺”、“身毒“)这个名字来源于梵文,得名于印度河。印度人自称“婆罗多”(。与印度接壤的国家包括了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不丹、锡金(印度已将其归并为自己的一个邦,而不再将其视为邻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印度又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隔海相望。(除此之外,按印度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邻国)
国旗:橙色象征勇敢、献身精神,白色象征纯洁和真理,绿色表示生命。中央24根轴条组成的法轮,代表神圣、真理和进步。
国徽:阿育王根据佛教的典章为他的臣民制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为了严明戒律,公诸世人并使之永久保留,阿育王下令把诏令戒律刻在全国各地带有狮头的石柱上。这些相背而立的威严的雄狮石柱记载了古代印度的强盛,现在成了印度的国宝。1950年印度人民选择这些古老的雄狮图案作为国徽,以此来弘扬印度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国花:荷花、睡莲、玫瑰
国鸟:蓝孔雀
国树:菩提树、榕树
国兽:牛
国果:芒果
多条河流发源于或流经印度,例如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亚穆纳河、戈达瓦里河以及奎师那河(Krishna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于印度境内。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较大。
象她的人民一样,印度的地质、地理和风土代表了地球历史的真正全貌。世界上最高而有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形成了印度北部的一道让人望而生畏的天然屏障,她东西绵延2500公里,构成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她最著名的西崖沉冰川是冲积成富饶的北部,西部山谷的万年流淌的河流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印度的圣河恒河,还有雅穆纳河、信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从远古时期就孕育了沿岸的富饶大地的文明。到了西北部,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数百万年以来不再荣耀、不再肥沃的阿拉瓦里山系。
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今天的印度人口结构主要以语言、宗教以及种姓制度来划分。
印地语是全国的唯一官方语言,但不同的州和地区还有其他16种不同的半官方语言,包括了:
达罗毗荼语系5种语言: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
印度-雅利安语支10种语言: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克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文
汉藏语系一种语言:曼尼普尔语
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英语依然广泛使用于法律和政府机关。
虽然83%的人口是印度教教徒,印度却是全球第二大回教国家。其他的宗教团体包括了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和祆教。参见印度宗教。
印度的种姓制度反映了印度的宗教继承观念。传统上,印度一共由4个主要的阶层(var?a)。虽然印度经历了经济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禁止歧视以及结束阶级结构的法律的制订,种姓制度在印度依然十分重要。
印度到处是无数历史纪念碑。一些保存佛祖骨灰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铜匾和石碑散布在整个次大陆。玛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爱罗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东南西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筑风格的雄伟的庙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园、德里的壮丽的红堡、历史纪念碑、壮观的法特普尔西克里王宫、宏伟美丽的泰姬陵……数说不完的名胜古迹。游客一旦被吸引到神化般的印度来,会让他千眼万眼看不够。
1526年,帖木儿的五世孙——巴布尔入侵印度,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标志着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开始。之后,巴布尔又经过1527年的坎努战役和1529年的戈格拉战役,统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马雍继位年,胡马雍在曲女城战役中为比哈尔阿富□酋长舍尔沙击败,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暂告中断。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平原,占领德里和亚格拉,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1556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社会、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开疆拓土,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到查罕杰(1605~1627在位)和沙·贾汉(1628~1658在位)时代,莫卧儿王朝国势曰盛。文化艺术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民族传统与中亚及波斯艺术相结合,举世闻名的泰吉·玛哈尔陵,可以作其典型代表。
1858年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地。
亚格拉市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Delh以南大约200公里的地方。这座城市曾是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统治印度北部的莫卧尔ghal)王朝的首都。莫卧尔人是历史上两个武艺最高的武士族群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后代。莫卧尔王朝在他的早期,也就是阿克巴(Akbar)大帝,贾汉杰(Jehangir)大帝和沙贾汉(ShahJeha大帝的统治时期里,达到了他实力和名望的巅峰。
2.印度旅游须知
一、出入境
1.赴印旅游、探亲者可申请印度旅游签证。申请印度旅游签证需提供已确认的联程机票和在印费用证明,其中探亲人员还需提供在印亲属所在单位的邀请函。
2.四人以上可申请团体旅游签证,但需提供中方组团旅行社的信函和旅游团名单及印方接待旅行社的邀请函及详细的旅游路线和日程安排。中国公民组团赴印度旅游由中印双方政府各自指定的旅行社负责办理有关业务并代办签证。
3.旅游签证一般为三个月一次有效。如确有需要且理由充分,亦可申请二次或多次签证。申请旅游签证约需六个星期。
4.由中国政府指定的旅行社代办团体旅游签证约需三至四天。
5.签证种类不能转换。入境印度后,不能申请转换签证种类。如需将商务或其他种类签证转换成工作签证,则必须回到中国,在印驻华使、领馆提出申请。
6.持有有效期超过180天的学生签证、劳务签证、访问学者签证的外国人,应在抵达印度14天内到外国人登记处登记。
7.持有其它种类有效期超过180天签证的外国人,如在印度的实际停留期不超过180天不需要登记;如果停留期超过180天,应在抵达印度180天内向外国人登记处登记。
二、印度习俗
水印度的卫生状况不好,水质很差,一定要喝瓶装水(最好刷牙也用瓶装水),带些黄连素之类的药以防万一。
庙印度是个宗教王国,有数不清的神,看不完的庙。参观清真寺要遵守脱鞋的习俗。在寺庙,尤其是焚烧尸体的场所不得拍照.
吃印度菜最大的特色是咖喱。除此以外还会放很多种类的香料,如胡椒、花椒、桂皮等,很远就可闻到香味。
手印度人吃饭喜欢用手把米饭和菜、汤拌着抓着吃,叫手抓饭。如果你入乡随俗,一定记住以右手进餐,因为左手被视为不洁。
头印度人摇头是表示赞同,而点头则是不同意,的意思。
乞丐遇到马路上讨钱的人,不要随意当着许多乞丐的面给钱,一旦给了一个,立即围过来几十个人。
手纸带够手纸,因为印度人不常用手纸,故那里的卫生用品奇贵
三、礼仪: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原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礼节,后为各国佛教徒沿用为日常普通礼节。行礼时,两掌合于胸前,十指并拢,以示虔敬。此礼可分为下列几大类:
跪合十
各国佛徒拜佛祖或拜高僧时所行的礼节。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两眉中间,头部微俯,以示恭敬虔诚。《法华经》载:"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
蹲合十
某些国家的人在拜见父母或师长时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必须蹲下,并将合十的掌尖举至两眉间,以表尊敬。
站合十
一些国家的平民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拜,或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要站立端正,将合十的掌尖置于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
霍利节
霍利节是印度最古老的节日,于每年2月底或3月初某一天举行。
这一天自清晨起,男女老少会提袋拿罐走出家门,将各种彩色的粉末或纸屑洒向空中,互相泼洒红水或涂抹各种颜料,尽情地把装满颜料水的气球扔到毫不提防的来人头上,用盛满染料的水枪射向过路人,或者把亲朋好友涂成个大花脸。夜晚,有的地方还会燃起篝火,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霍利节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传说从前有一位国王暴虐无道,遭到王子的反对。暴君对其子怀恨在心,千方百计要陷害他。国王有个名叫霍利伽的妹妹,得神灵保佑不怕火烧。国王就让她抱住王子跳进熊熊燃烧的篝火,企图烧死王子。不料,王子安然无恙,大火却把霍利伽烧为灰烬。当王子走出火堆时,人们高兴地相互拥抱,向王子撒去七色的彩粉,表达对善良的赞颂和对邪恶的憎恨。
四、印度宗教
在印度,宗教气氛充满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印度社会一直是个忠于宗教的社会,并因此而闻名于世。印度文明的古老与神秘之处,就在于它的宗教。从吠陀前期一直流传至今,宗教已成为印度人生活的最高理想。印度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最终目的是宗教职责的积累。他们认为,印度社会与西方有着显著差别,在印度人看来,西方社会注重经济和物质幸福,在一切活动中把物质幸福放在首位。而印度人则不然,印度社会注重宗教精神,一个人从出生就同宗教联系起来了。宗教不仅约束人的思想行为,而且宗教力图以神的观念解释世界和社会。在印度,一年中有366个节日。除了国庆节独立日,其余全部都是宗教节日。印度人往往在家里最主要的部位摆上一个神龛,供奉着自己所信奉的神。然而,也正因为宗教与印度人民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在文化艺术方面,也绝对不可能脱离宗教这一根基。有着自己独特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印度人,也就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它决定了由观念引导下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文化特征,具有丰富的宗教性。
印度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过多种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印度,此外,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等也先后传播到印度。印度教是在公元4世纪左右由衰微了近千年的婆罗门教复苏并在吸收佛教和耆那教某些内涵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到12世纪左右,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印度北方被侵占,阿拉伯人为北印度带来了伊斯兰教。到了17世纪,欧洲人来到印度,同时也带来了基督教。这三大宗教在印度都比较流行。其中信奉人数最多的要数印度教,约占教徒人数的83%。
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宗教文化,使印度的服饰和民俗等无不具有极为强烈的宗教性。印度服饰艺术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形成了绚丽多彩、深富韵味的服饰文化。宗教观念不仅影响了印度服饰款式结构和造型,也影响了它们的色彩和质地。
印度教是印度第一大宗教。印度教在教义上特别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认为今生行善作恶,来生必有善恶报应。把生命理解为无穷无尽的系列生死轮回中的一个环节。一个人不论在天国和人间都不能求得永恒的幸福,为了得到永恒的幸福,就要获得解脱,既脱离无限系列的生死轮回之苦,进入超越生死轮回之外的一种境界。为此,人们必须通过修炼身心和宗教礼仪使个体的灵魂“我”同主宰世界灵魂的“梵”达到本质上的同一,最终达到解脱的最终目的。
早在吠陀时期,人们就根据不同场合和工作需要而穿不同的服装。如当举行祭祀活动时,祭祀要穿红色衣服,并包头巾,祭祀者穿丝绸衣服。到了后来,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开始穿不同式样的服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如从头巾的包法上就可看出谁是印度教教徒,谁是锡克教教徒。
3.印度民俗
印尼人喜欢新颖独特、富有趣味和想象力的装饰品,如项链、耳环、手镯、别针等,佩戴在简单朴素的服装上,就显得十分耀眼美丽。
爪哇男人们在外出或参加庆典时,腰间总要挂着一把精致而漂亮的短剑,这种短剑,印尼语里称为“格里斯”。
印尼人喜欢吃大米饭和中国菜,爱饮红茶和葡萄酒、香槟等果酒饮料,喜欢吃牛、羊、鱼、鸡之类的肉及内脏。但由于印尼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一般不宜介绍猪肉食品;带骨的菜肴也不受欢迎,印尼无论是肉类、鱼类都要加上很多的辣椒或胡椒为佐料。
在印度尼西亚人的心目中,蛇有着崇高的地位,人们敬蛇如敬神,有很多民间传说和传统戏剧中,都涉及到蛇的故事,它往往是善良、智慧、德行和本领的象征。在巴厘岛,人们还专门建造一个像庙宇一样的蛇舍,里面养着一条大蛇。蛇舍前设有香案,作为供奉香花、祭品及磕头、礼拜、祈祷之用,蛇舍后面的蛇洞里,还养着大量的蝙蝠,专供这条蛇吞食。
印度的节假日名目繁多,但各地情况不一。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有政治性,也有民俗性的,但更多的是宗教性的,富有民族色彩。
全国性节日:
元旦1月1日
国庆节1月26日
独立纪念日8月15日
甘地逝世纪念日1月30日
宗教性节日
印度教灯节10月-11月
印度教十胜节9月-10月
印度教除十节5月-6月
伊斯兰教开斋节2月
伊斯兰教古尔邦节4月
基督教复活节4月
基督教圣诞节12月25日
锡克教那纳克诞辰节11月
耆那教摩诃毗罗节每逢15年一度的3月举行
印度饮食特点
中国菜“清清白白”,印度菜“糊糊涂涂”
赴家宴、光着脚、手抓饭,表达的是亲密朋友之情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像印度那样,具有如此明显的宗教色彩,如此深刻的文化意蕴。
印度菜口味较浓,但愈往北部则口味渐淡。新德里是印度美食中心,大小餐厅林立,一般食物的烹调法自古以来就受蒙古人的影响,其中最受人欢迎的一道菜叫做坦肚喱(Tandr,是用香料腌过的鸡,放入一种印度特制的炉灶上用文火烤,到一定火候时,鸡肉芬芳而肉汁也未被烤干,十分美味可口。除了用鸡烤之外,鱼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烤,一样的美味可口。还有一道叫做[可马]的咖哩料理也很受欢迎,是把肉用凝乳泡软,即可食用,味道很特别。印度还有一种“家常菜”,普通老百姓常常都吃这个,是用一种未切的面包叫Nan,用来和米饭一起配着咖哩吃,米饭的清香夹带着咖喱的美味,定能让你一饱口福的。
在一流饭店内都供应上等的西餐及印度餐,中国菜亦颇为流行,但口味都已改变为当地口味,可能是入乡随俗的原因吧。印度食品的价格浮动较大,尤其蔬菜和水果,价格亦随季节而异。
一半国民喜吃素
印度朋友邀请我出席他的生日庆祝活动。大家先是一起唱歌跳舞,然后吃自助餐。我找遍了所有的菜盘,竟然全是素菜,连鸡蛋也没有。不仅如此,连土豆、红薯、萝卜等菜都没有,吃的全是地面上长出的东西。我非常奇怪,有人告诉我:克瑞迪亚是耆那教徒,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一些印度人对素食的较真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次,印度朋友科米卡对我说,他访问中国期间,中国餐馆用煮过荤菜的锅给他做素食,那怎么行呢?
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是素食王国,素食文化是印度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由于印度多数人喜欢吃素,印度开有不少只为素食主义者服务的饭店。西方国家的流行食品不得不适当地印度化。印度有专门为素食主义者开设的比萨饼店,麦当劳供应的夹层食品,相当一部分不是鸡鸭鱼肉,而是蔬菜。美国驻孟买总领事西蒙斯告诉我,肯德基在印度办不下去,只好撤走。
抽烟喝酒不流行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印度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反之,越没有地位、越没有文化的人什么都吃这一现象。加之,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印度素食主义者协会等团体极力倡导素食,这就使吃素的人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印度前驻上海总领事苏伯拉马尼告诉笔者,他在上海工作的7年时间里也吃荤,但回到印度后,受素食文化的强烈影响,他也就不知不觉地又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
受宗教禁忌的影响,烟酒在印度不怎么流行,宴会上印度人几乎不劝酒,嗜酒成瘾者或酒量很大者极少,从未见过印度人一饮而尽地干杯,也从未见过有人行酒令或醉倒过。马邦前副首席部长阿迪克(相当于我常务副省长)在飞机上多喝了点威士忌,下飞机时步履不稳,被媒体以“在公众场合醉酒”予以披露。印度抽烟的人极少,公务往来和红白喜事,从未有人敬烟。印度的烟仅10支装,比中国的烟短。印度人口袋里装一包烟、一个打火机的不多,一些烟民宁愿买一支抽一支。
在印度,一方面,吃的讲究和禁忌很多;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人们互相宽容,这具体体现在许多家庭在饮食问题上“一家两制”,甚至“一家多制”。一些中国姑娘嫁给印度人后,吃素的丈夫们一般不允许在家里做荤菜吃,但不反对妻子在外面吃。一些印度朋友尽管自己吃素,但在宴请中国朋友时,会主动准备好一些荤菜。
野味无人敢问津
在许多中国人看起来是美味佳肴的东西,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印度没有野味店,不仅野味无人问津,就是蟮鱼、泥鳅、甲鱼、乌龟、蛇这些东西,印度人也不吃,至于吃狗肉、猫肉、鸽子肉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各种肉类的下水杂物,因而价格便宜得不可思议,有的几乎等于不要钱。例如,5个卢比(相当于1元钱人民币)可以买到1公斤鸡爪。由于素食主义者人数众多,有的蔬菜价格反而很高,例如,白菜价格同鸡肉差不多,芹菜论根卖,5个卢比才能买到一根(约1两)。印度虽然吃素的人很多,但并不等于这些人缺乏营养,因为印度人喝了大量的牛奶,每次喝茶,印度人都会在茶里加一些牛奶和糖。值得指出的是,在印度,绝大部分长寿的人是素食主义者。
香辣咖喱唱主角
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调料合成的一种香辣调味品,呈黄色粉末状。在某种意义上说,印度饮食文化也可以称为咖喱文化,这种饮食文化以香辣味道为特色。人们谈到印度饭,首先想到的十之是咖喱饭。咖喱饭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是荤食;可以是米饭,也可以是面食。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汤等等,每个经营印度饭菜的餐馆都飘着一股咖喱味。
从表面上看,中国菜的特点是“清清白白”,色香味三者,色是摆在第一位的,因好看可以激发食欲;印度菜的特点则是“糊糊涂涂”,各种主菜都放一大把咖喱粉,看起来都一个颜色。荤食不亲口尝一尝,很难区分是什么肉类,蔬菜也是捣成糊状,搁些咖喱。在中国人看来,长时间的煮熬会使维生素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则乐此不疲。说印度菜把香放在首位恐怕并不过分。不过,印度菜的香并非中国人所习惯闻的那种香味,而是太香了;印度菜的辣味也并非中国人所习惯的咸辣、酸辣或麻辣,而是“冲”鼻子的辛辣,许多中国人恐怕一时难以适应。在印度生活了几十年的许多老华侨,普遍反映印度菜太香太辣,他们仍不习惯。
柠汁、飞饼是招牌
有人说:“辨别印度菜正宗与否,只要试点两道菜就可以了,一道是鲜青柠汁,一道是印度飞饼。”此话很有道理。青柠檬酸甜清香,是印度菜乃至所有正宗东南亚菜系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用青柠檬而不是散发着浓香的黄柠檬来配菜,可以保证食物固有的香味不受破坏,更突出了食物的原味及咖喱的本真。
至于中国人所谓的“印度飞饼”,在印度称之为“加巴地”,似乎更应称作是一件绝妙的手工艺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时,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在小平锅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燃着蓝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却没有锅。当平锅中的饼快熟,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厨师会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
喜欢用手抓饭吃
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或中产阶级,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刀*或勺子吃饭,但多数印度人,包括上流社会的人通常更习惯于用手抓饭吃。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和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饭和饼,面条、饺子、包子、馒头、烧卖基本上没有。他们喜欢吃的并非中国人的白米饭,而是把饭煮熟后,放些油和调料,饭的颜色呈黄色,或者同别的什么菜炒在一块。在中国流行的“印度飞饼”也是印度人的主食。印度飞饼用的麦面都是没有去掉壳的,而中国的“印度飞饼”,用的都是去掉壳的精粉,其口感与印度的饼其实不一样。印度人吃米饭或吃饼时,喜欢用手把菜卷在饼内,有的像中国人吃北京烤鸭,或用手把菜和饭混在一起,在盘里搅拌几下,抓起来捏一捏,然后送进口内。这种吃法,如换成用刀*、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
晚餐一般8点后
印度人吃晚饭一般至少在晚8点以后,饭店晚上最早在7点半才开门。印度人喜欢夜生活,每天开始工作的时间很迟,即使在印度的经济首都———孟买,早上10点才上班。因此,他们不急于吃晚饭。
刚来印度的外国人因不了解印度晚饭太晚的习惯,弄得常常叫苦不迭。一次,印度著名的外科大夫马昌德博士举行家宴,欢送即将离任的英国总领事。请帖上说的是晚8点开始,但到晚上11点还没有开始吃饭。原来,印度人举行这种活动的习惯是,晚饭开始前,每个人端一杯威士忌或其他饮料,站着或坐着自由地交谈,侍者则不时送来一些印度的点心,这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鸡尾酒会。到11点1刻时,印度尼西亚总领事马思塔德加勃悄悄对我说,他饿得实在有点受不了了。而且马博士是素食主义者,那天晚饭的主菜只是萝卜、白菜、土豆、番茄而已,在中国人看来,惟一稍微上档次的只不过是饭后提供的冰淇淋而已。
填饱肚子再赴宴
一些外交官员了解到印度人的这个习惯后,为了不饿肚子,吃过晚饭后再去赴宴。比利时总领事就曾得意地告诉笔者他的这一高招。然而,这一高招也有不灵的时候。2003年12月的一天,华人中有影响的人物陈少占先生娶媳妇,邀中国总领事馆官员出席婚宴。陈再三说明,他们家是基督教徒,因此婚礼6点准时开始,9点礼成,决不会像印度人那样拖到很晚。婚礼在陈的庄园里举行,所以,我们下午2点就出发了。然而,我们到达以后,发现一切同印度人一样,慢慢腾腾,婚礼拖到7点多才开始,婚礼结束后,领事馆的官员们早已饥肠辘辘,以为婚宴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接着开始的是舞会,吃饭拖到10点才开始。等到回到家里,已经零点过了。
印度的服饰
提到印度的服饰,人们肯定会马上联想到印度的纱丽。印度是个热带国家,一年四季的炎热气候使人们在衣着上多是薄衣轻纱。纱丽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被称为“能裹住女性所有美态的服装”,凝聚了印度古代文化的精华,是印度教典型的女性传统服装,从公元前到现在一直保持原有的样式,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据传,纱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画中就常见身披纱丽的妇女形象。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后来逐渐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

纱丽是一块四五米长的布料,质地从普通棉布到闪光的丝绸等,多是轻薄柔软的。刺绣图案不拘一格,变化无穷。同时妇女们喜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不同颜色的纱丽,夏季纱丽的颜色偏淡,如浅黄色、淡蓝色、浅绿色等;冬季多为深红色或浅红色等;雨季时多为深绿色。穿纱丽但必须先到专门做胸衣的店里量身定制与自己的上下胸围完全合符尺寸的胸衣,另外还需配一条衬裙,然后才可以将纱丽缠绕到身上,穿纱丽需要技巧,纱丽的下摆,不能太露脚趾,但又不能太长。穿纱丽走路,上坡时尤其得提防别被纱丽绊倒,也因如此,穿纱丽走路是十分妖娆摇曳的。
纱丽的式样繁多,不拘一格。每逢喜庆的日子,印度妇女都会穿起自己喜爱的纱丽,在脸上点上传统吉祥痣、涂上迈何迪,逛街串门、访亲问友。整个服装即由一条长织物组成,别具一格。纱丽可助人辨别身份。一般未婚姑娘都把纱丽卷到腰部,而已婚妇女则把纱丽从头披到脚。纱丽因穿者的贫富也有不同,穷人穿的纱丽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贵妇人则穿的是丝绸或薄纱制的纱丽,上缀以金丝银线织成的图案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印度的纱丽不仅本国人喜欢,外国人也为之陶醉。
纱丽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除了与其适应了印度炎热的气候以及它自身的美丽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与印度教的密切关系。自古以来在印度教中,修行者都要求尽可能少穿衣服,而大多数信奉印度教的男士则穿“托蒂”,这种没有接缝的无缝衣被认为是“净衣”。即使如今,在宗教活动等场合,都一定要穿用这种无缝衣,来体现印度人的修行是干干净净的。印度妇女除了身穿艳丽飘逸的纱丽、佩戴琳琅满目的首饰之外,还在前额中间点吉祥痣,这是印度妇女最具特色的传统装饰,象征着喜庆吉祥。红色吉祥痣是传统印度教女子已婚的标志。除了纱丽之外,印度妇女还有一种衣服也比较普遍,上衣比较宽松,长至膝部,叫“古尔蒂“;下身则是紧身的裤子,名叫“瑟尔瓦”。再加一条纱巾往脖子上一围,长长地向后飘去。
印度穆斯林服装式样很多。男的穿外套和裤子。女的穿纱丽。就服装而言,一般以德里、勒克瑙、海得拉巴的服装最有名。帽子也有不同样式,勒克瑙的帽子最为著名。穆斯林妇女的服装各式各样,主要有希勒瓦尔·金巴尔、纠斯得·阿腊·巴加马、纠斯得·西诺·巴加马、古尔达等。穆斯林的穿着各邦也不一样,往往带有地方色彩。古古拉特地区的妇女喜欢戴“希勒瓦尔”,这是一种形如斗笠的头罩。海得拉巴的穆斯林妇女喜欢穿肥大的古尔达,这是一种宽松式长袍,服装上面还印有古朴的几何形图案,显得雍容华贵。孟加拉的穆斯林妇女吸取了印度一般妇女的着装习惯,喜欢穿纱丽,简便大方。喀拉拉邦和泰尔纳杜邦的穆斯林妇女却是在穿纱丽的同时,又穿上长至臀部的宽松衬衫。还有不少地方的穆期林女子往往喜欢头上包一个大头巾,上面绣着各种花纹图案。印控克什米尔的妇女喜欢穿衬衫和戴希勒瓦尔,然后再套上肥大的古尔达。北方邦的一些城市里,女子结婚以后,喜欢穿格拉拉,有些地方的女子结婚以后也穿纱丽。有些地方的女子喜欢头上顶个大头巾,认为这是腼腆和谦恭的象征。
总的来说,妇女的服装则比较艳丽,主要有裙子、纱丽和紧身上衣等。裙子有各式各样,而且五颜六色。有浅色的,也有深色的,有些裙子上绣花,非常漂亮,有些还镶有无数镜片,闪闪发光。当然,大多数女子不能只穿这种衣服出门,外边还要再披件纱丽。印度妇女最独特装饰之一的鼻饰环也是源自穆斯林。一般说来,穆期林的少女在十三四岁前其服饰比较随便,生活上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禁忌,但过了十四岁,她就得开始戴上面纱和穿上长袍,并且随同其父母到教堂去做礼拜。随着岁月的洗礼和习俗的熏陶,她们渐浙从神圣肃穆的宗教氛围中,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穆斯林应守的规矩,成为真正的穆斯林信徒。
印度男子最为普通的服装是“托蒂”,它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达脚部。随着社会发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进,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天冷时,再加一件披肩。不过,在城市里,印度男子的服装已经趋于西化,西装差不多是最为普遍的男子服装。此外,印度男子,特别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员在正规场合,也常穿一种很像“中山装”的上衣。
佛教诞生于印度东部,逐渐向印度西部及南部扩展,到阿育王时代成为全国性宗教。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代的持拂药叉女雕像就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服饰特征。笈多时代是印度佛教艺术的鼎盛时期,笈多马图拉式的湿衣佛像,一袭薄薄的纱衣紧贴身体,半透明的湿衣效果构成了一种含蓄神秘的美感,象征着在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服饰色彩都有着不同的喜好,印度就把黄色与“佛法光辉”的佛教教义相联系,在服饰中广泛使用黄色。
4.印度特产
印度的手工艺品和特产,富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对于喜爱异国风味的游客而言,印度堪称为购物天堂。在印度首都德里,可以买到来自各邦各省的特产和手工艺品,质量较产地优良,价格也未定比产地贵。
特产一:大吉岭红茶
大吉岭红茶最主要特色就是含有麝香葡萄风味,但是随着气候条件、采摘期和制作功夫不同,茶叶质量与气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以每年4~5月间采摘的春茶为上品。
特产二:香料
香料是一种魔法,让食物充满生动的表情,也开启了人们的味觉深度,是许多印度日常食物的灵魂;在中国,香料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与喜爱。印度这个主要的香料植物产地,让您在品尝各种香料的同时,对于它们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并让您了解关于它们独特的用途,以及相关的传统历史与文化。
特产三:黄铜制品
印度人也像中国人一样喜欢喝茶。有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喜欢用陶瓷、紫砂器皿来喝茶;印度人则喜欢用黄铜容器。据说,印度人喝茶都是煮茶,还要加入奶、糖等,用黄铜可以**这种茶的独特香气。
特产四:喀什米尔披肩与地毯
克什米尔地区的地毯、披肩等,都是名扬海外的特产品。克什米尔地毯有毛织与丝织两种,色泽柔和淡雅,充满蒙兀儿风格植物花卉。以喜玛拉雅山野生小羊的毛,所制成的帕须米纳披肩,质感细腻,深受时装界喜爱。
特产五:家具
印度北部流行檀木制作的家具、木盒、镜框、扇子、雕像;而克什米尔地区则取材胡桃木,上面刻划有光滑的花叶图案。两种家具的非常精美,很有印度的异域风情,颇有些神秘的色彩。有一点值得注意,注意古董家具的出口是有限制的,买之前先要问清楚店家。
特产六:首饰
印度的女性都喜欢戴首饰点缀自己,只要碰上大型的节日,你就可以看到你就可以看到婀娜多姿、华丽动人的印度女性。戴上印度的首饰等于为自己蒙上一种清清的纱,那种神秘的美会偷偷的向外释放。印度的首饰并不贵,可以放心的选购,而且品种很多,有宝石、银饰、项链、戒指、手镯、脚炼等。
特产七:艺术品
印度的艺术品包括雕塑、绘画等,很值得选购。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产生了灿烂的文明,其中他的艺术更是璀璨无比、光芒四射,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艺术品的宗教色彩都很浓重。同样,购买时也要注意自己购买的是否是古董,必须问清楚以免出境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特产八:神油
印度神油的名号如雷贯耳,最早不是只用在男欢女爱的事情上,是一些到山上去清心修练的信徒,会将神油抹在全身,这样一来好像就会在身上起了一种保护作用。
5.泰姬陵
印度人说,来印度不到泰姬陵,就等于没来过印度。泰姬陵和中国的长城一样,名列世界七大奇迹,是印度古老文明的象征。所以,到了印度的游客一定要踏访泰姬陵。
泰姬陵位于阿格拉城郊,朱木拿河南岸。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杰汗建造了许许多多的传世建筑,而这座为其宠妃泰姬?玛哈尔所造的陵墓是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为后世赞颂最多的精典之作,人称“大理石上的诗”。
据说莫卧尔王朝的祖先来自遥远的蒙古,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勇猛善战,在他们统治期间形成了那个时期古印度最强大的帝国。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尔君王们,不仅英勇无敌,所向披靡,并且第五代皇帝还拥有高明的政治头脑,他扩展了疆土,或并吞或安抚周边藩王,他没有在领土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而是允许印度教,基督教,拜火教等各种宗教的信仰自由。在他统治下的莫卧尔王朝经历了最为繁荣强盛的光辉日子。
但是这一切的功绩,都不及这座泰姬陵让他名流青史。毕竟丰功伟绩的帝王们在历史上多有起伏,而为了爱情而倾空国库,建一座陵墓的帝王。却是屈指可数的。
泰姬陵是沙贾汉为了纪念他的妻子,也就是后来成为墨姆塔兹马哈尔tazMahal意思是“被选中的宫殿”)的阿姬蔓·芭奴(ArjandBa,而命令修建的。墨姆塔兹和沙贾汉于1612年结婚,在此后的18年里,他们总共养育有十四个孩子。墨姆塔兹王后于1630年在柏罕普尔(Burhanpur)战役期间伴随她丈夫时,在生她的最后一个孩子时死去。因为沙贾汉大帝实在是太爱她的妻子了,因此,他要为她修建世上最为美丽的陵墓。
虽然谁设计了泰姬陵现在还不为人所知,但是,一个波斯后裔的建筑师乌斯塔德.艾哈迈德.拉合里stadAhmadLahor的名字在许多原始资料里被提及。泰姬陵的工程在1630年当年就立即开工,许许多多的石匠,泥瓦匠,雕刻家,书法家从波斯,奥斯曼土耳其和欧洲等地被召集来共同修建这个建筑杰作。陵址被选在了靠近首都,亚穆纳河(Yaa)的西南岸的亚格拉,这个建筑上的复合体是由五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主通道(Darwaza),花园(Bagha),清真寺asjid),驿舍aqqarKhana)和泰姬陵主墓(Rauza)。实际的坟墓位于泰姬陵内。
实际上,在泰姬陵的原型或先驱胡马雍陵、阿克巴陵、伊蒂马德-乌德-道拉墓等莫卧儿皇家陵园的设计中,都存在这种花园式陵墓的乐园意象,只不过泰姬陵的乐园意象更加突出而完美。泰姬陵与其他莫卧儿花园式陵墓布局不同,陵墓本身不是位于花园中央,而是位于花园北边,这种特殊的设计可能是利用北边背临耶木纳河南岸的自然环境,也是为了突出乐园意象。泰姬陵在总体设计上,强调数学计算的精密,几何学构成的均衡,光学效应的变化,宇宙学图解的清晰;在审美基调上,追求华贵的简洁,静穆的辉煌,水晶般的纯净,女性式的柔美。特别是泰姬陵的主体建筑--白色大理石的圆顶寝宫,倒映在清澈的水池之中,犹如一朵雪白的荷花,凌波亭亭玉立,上下光影交辉,充满丁恍若仙境的梦幻色彩,赢得了"大理石之梦"、"白色大理石交响乐"、"白色的奇迹"等无数赞誉。沙·贾汉本人也曾经赋诗赞叹:"建筑师恐怕不是尘世的凡人,因为显然是天国给他的设计。"
独特的莫卧尔式样也结合了许多波斯,中亚和伊斯兰建筑风格中的元素。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黑白相间的棋盘式大理石地板,在建筑四角上的四座高高的清真寺尖塔(40米高)和泰姬陵中间无比雄伟的圆顶。在近处,可以看到古兰经被均匀地,无视其高度地刻在了这个圆顶的上面。所刻字的间隔和密度足以给观看者留下深刻印象,墓的几何外形和高高的尖塔则给人以其他的奇幻的影响。给人印象深刻的硬石美术品囊括了在伊斯兰建筑中颇为常见的几何图形,各种植物和花。你可以从一个三厘米的装饰元件中包含有五十个镶嵌在里面的宝石中看出所有这些艺术品的精密程度
建筑特色
泰姬陵占地甚广,由前庭、正门、莫卧儿花园、陵墓主体以及两座清真寺所组成。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圆柱形高塔一座,特别的地方是每座塔均向外倾斜12度,若遇上地震只会向四方倒下,而不会影响主殿。无论在任何角度望去,纯白色的泰姬陵均壮丽无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两座泰姬陵互相辉映,难怪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泰姬陵呈长方形,占地平方米,东西宽304米,南北长583米,以红砂岩围墙环护。东西围墙中央开波斯式半穹窿形门殿,南墙中央开拱形大门。陵墓整体分三大部分,南区为大门、花木庭院、院落和附属建筑物,中区为正方形的花园,北区为陵墓。一条宽阔的红石甬道从大门穿过前院、花园、直通陵墓。
陵墓主体:主体建筑呈八角形,中央是半球型的圆顶,整座主体都以沙贾汗最喜欢的白色大理石所建,而在白色的大理石上则镶满了各种颜色的宝石,拼缀成一些美丽的花纹与图案。建筑时,在主体下方挖了18个井,每个井都以一层石头、一层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层层叠起,以减低地震对主体的伤害,可见沙?贾汗对皇后的爱护。陵墓内部只靠室外透入的阳光照明,在大理石屏风内有两副空石棺,而沙贾汗与皇后的真正长眠地点是在地下另一土窖中。
莫卧儿式花园:此花园是一个典型的波斯式花园(Persiangard,位於主体前方,中央有一水道喷泉,而且有两行并排的树木把花园划分成4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型,因为“4”字在伊斯兰教中有著神圣与平和的意思。
南区的庭院正面宽161米,深123米,里面铺着草坪,栽满树木。穿过林荫甬道,走到庭院尽头就是第二道大门,这是一个尖券大龛式的大院落,门楣和照壁刻着古兰经文,镶满不同颜色的云母片和宝石。
出第二道大门豁然开朗,眼前是一个梦幻般的花园。一条十字水渠将花园一分为四,水渠交点是个大理石砌成的方形水池。每片花园又有一个十字小径一分为四,合计16个方形园圃,里面栽满奇花异木。花园尽端就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陵墓建在一个高5.4米、边长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平台上。寝宫平面为八角形,直径连同平台通高74米,接近美国国会大厦圆穹高度
寝宫内部为正方形,四壁各有一扇拱门,大拱门两侧整齐地排列着24扇小拱门,门、窗、屏风均以缕空的大理石镶嵌琉璃、玛瑙,局部还镶以贵重的宝石,组成荷花、百合花图案和古兰经文。寝宫中央上空是个直径的圆穹窿,顶端离地61米,使人一入内即有空旷、肃穆的感觉。
中央大圆穹的四周环绕着四座土耳其式的小圆穹,五穹直插蓝天,显得饱满有力。登顶即可览阿格拉城全景。平台四角各立一座圆形细塔,塔顶都有小圆穹,高41米,俗称邦克楼,是阿訇召唤信徒祈祷的宣礼塔。圆穹群如众星拱月,纤细的圆塔将寝堂主体烘托得更加雄伟、庄重。平台两侧各有一个水池,池侧各建一座相同的建筑物,一为清真寺,一为讲堂。
进入尖券大龛式的寝门,内有五间墓室,其中只有正中一间被使用,八扇大理石屏风围着两具镶金玉的空石棺,其中一具略小,两具大小真棺放在地下室,有金门、银吊灯,金箔贴壁,富丽无比。
清真寺:在主体两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红砂岩建筑而成,顶部是典型的白色圆顶,而兴建这两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以达到对称之美。
亚穆纳河的寝宫墙下缓缓流过,陵园倒影映入河中,诗情画意难以尽说。
故事
泰戈尔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一个如此凄美的比喻,必然血肉相连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阿姬曼芭奴,这个来自波斯的女子,美丽聪慧,多才多艺,入宫19年,用自己的生命滋润见证了沙杰罕的荣辱征战。沙杰罕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真真是三千宠爱在一身。不论中外,红颜自古多是薄命,泰姬在生下第14个孩子后死去。死讯传来,沙杰罕竟然一夜白头。再驰骋纵横的帝王也终有脆弱无力的时候,可以在挥手间令万众臣服,却留不住枕边水样的温柔。
没有文献说泰姬曾经风华绝代,倾国倾城。然而即使她曾经是,那么生过14个孩子的她,也绝对不可能是那个身型曼妙,皮肤光洁,貌美如花的女人了。但是她一定体贴而温柔,她一定坚贞而大度,她一定聪慧而深情。在外叱咤风云的帝王,回到她的身边,在她也许不再美丽的手指的抚摸下,心里的每一片荒漠都会重新滋润,心里的每一条皱纹都会舒展开来。她的周围是他心灵的净土,她的身边是他梦中的天堂,他闯荡下整个世界就是为了要奉献在她的脚下。
于是一个悲痛的丈夫,动用了皇族的特权,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用22年时间为爱妻写下了这段瑰丽的绝响。痴情的沙杰罕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黑半白的大理石桥连接,穿越阴阳两界,与爱妃相对而眠。可惜梦想在皇室的纷争中嘎然断裂。泰姬陵完工不久,他的儿子弑兄杀弟篡位,沙杰罕也被囚禁在阿格拉堡。此后整整八年里,阿格拉堡宫殿的每个月夜,透过一块水晶石的折射,都有一个伤心的丈夫不眠不休,痴痴地凝望着数公里外月光如洗中爱人的陵墓。
然而皇帝的美梦未能成真,他的三个儿子迫不及待夺取王位,将年迈的他囚禁在阿格拉堡的一座角楼中,最后郁郁而死。这类结局并不陌生。历史上宫廷里为争夺王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戮的事例比比皆是。大概皇子们也有感于老爸对母亲的痴情,虽然没有理睬他建筑"爱情桥"的遗愿,但总算把他的遗体送到了泰姬身旁。现在陵内存放着的两具嵌满宝石花卉的白色大理石石棺,小小的那具就是皇帝沙杰汗的棺椁。这个建筑是当时东方世界最高技术的结晶,也是一个身居顶位,手握巨财的帝王以倾国的代价倾注的一份狂热的爱情。
传说在整个工程完工之后,萨加罕无情地砍掉了工匠们的手,为的是让他们永远不可能去建造第二座泰姬陵。
莫卧尔王朝衰亡后,英国殖民者洗劫了泰姬陵建筑中镶嵌陈设的所有珍宝,只剩下这座宫殿的白色大理石。
泰姬陵前有一个长方形的水池,倒映着她完美的身姿。水池正中间有一个洁白大理石的平台,平台上有一张洁白的长椅。坐在这张长椅上,是观看泰姬陵的最好地点。印度人现在叫它戴安娜椅。因为戴安娜王妃访问泰姬陵时,曾经坐在这里泪流满面!
6.其它景点
一、亚格拉古城
从德里往南200公里,沿朱木拿河而下,便来到河西岸的亚格拉古城。莫卧儿第三代皇帝艾克巴使之走向辉煌:从16-17世纪作为印度首都起至今,它一直是印度的“六朝古都”。
1565年,亦即胡马雍大帝陵落成同时,艾克巴定都在此,建自己的城堡——亚格拉堡。每位新任统治者都以大兴土木来标志自己的政绩,似乎已成为不成文的法律。但不到5年,他又厌倦此地而迁到在北面10公里的菲德浦锡克里(FathehpurSikri,意为胜利之城)建都城。1585年,因为该城址缺水而弃城迁往如今在巴基斯坦境内北部的拉合尔,在那营造出继亚格拉和德里之后的又一座令世人赞叹的莫卧儿城市。但1599年,艾克巴又回到亚格拉(Agra),直到1605年病逝。下一任皇帝杰汉格(Jehangir),醉心于凉爽的克什米尔,在位20年,没花多长时间在都城亚格拉。他的儿子1625年继位,这就是莫卧儿第五代皇帝,最才华横溢,最享誉世界的沙迦罕(Shahjaha。
二、锡克教大金庙
在锡克教的活动中心阿姆利则市,可以看到锡克教的最大寺庙——大金庙(因这座寺庙的顶和门户镏金而得此名)。阿姆利则市是印度西北旁遮普邦的边境城市,同巴基斯坦接壤。大金庙是15世纪由锡克教第五代宗师阿尔琼创建,后遭洗劫毁废,几经重建修复。1830年重修时,用了100公斤黄金。锡克教信奉一神,但不为神画像,也不为神塑身;锡克教不设专职神职人员,凡成年人,不分男女都可以主持礼拜。锡克教的寺庙一般有四个门,分别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意味着锡克教的大门向来自任何方向的兄弟姐妹敞开。无论白天黑夜,任何时间都可以去大金庙参观,而且从不收费。
三、马哈巴利普兰巨型浮雕
马哈巴利普兰城又称为“七寺城”,是印度东南泰米尔纳德邦的旅游胜地,濒临孟加拉湾,早在七世纪就成为印度教的活动中心。这里有许多5-8世纪的名胜古迹,最著名的是马哈巴利普兰浮雕。马哈巴利普兰浮雕凿刻在海边两块高达60米的巨岩上,讲的是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柯婆罗多》中的英雄阿朱那的故事。有形象生动的神灵、魔鬼和动物的图像100多幅。此外,与巨型浮雕相距不远的海岸庙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地方。
四、耆那教巨型石雕像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位于印度南方的卡纳塔克邦,是一尊高达17米的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大雄的石雕像。这座巨型石雕像是印度雕刻家、耆那教第22代祖阿利湿塔米内的杰作。雕刻于10世纪统治南印度的恒加王朝时期。从下面到达大雄雕像脚下,需要攀登600余级石阶。耆那教是与印度教、佛教同时兴起的古老宗教,教徒虽然不多,影响却很大。耆那教的经典以和平主义为基础,反对伤害众生,主张苦行主义。耆那教徒每12年在大雄雕像前举行一次大典,下一次大典将在2005年举行。
五、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是在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成的一处佛教庙宇,四周风景如画。
阿旃陀石窟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建造,到公元7世纪才完工,工期长达700余年。30个石窟高低错落,绵延550米,环抱成新月形,俯瞰清流翠谷。石窟内有石雕佛像和壁画。大量现存壁画的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还有一些反映的是笈多王朝的宫廷生活。
六、哈勒比德-贝鲁尔寺庙群
哈勒比德和贝鲁尔是位于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两个村镇。12世纪初,哈勒比德还是曷萨拉王朝的都城。哈勒比德-贝鲁尔寺庙群是印度文明的瑰宝,寺庙里的墙上全是壁画,但是哈勒比德寺庙的壁画就有1万多幅,被前来参观的西方人称为“印度的巴罗克”。哈勒比德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洗劫而逐渐衰落,贝鲁尔的寺庙保存得较为完好。
七、耶奥拉石窟
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的耶奥拉村距阿旃陀石窟数十公里,建于9世纪至11世纪期间,是一片开凿于峭壁上的庙宇,主要是耆那教、湿婆教和印度教的庙宇,也有几尊雕像是佛教。耶奥拉石窟中最宝贵的是凯拉萨寺庙,即第16号石窟,属湿婆教,石窟高达33米,长50米,开凿于拉喜特拉库塔王朝时期。
八、卡杰拉霍寺庙群
卡杰拉霍寺庙群位于印度东北部,占地21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大片,寺庙总数85座,先后建于公元950-1050年。在这个历史时期,卡杰拉霍一带是印度佛教中米教一派的活动中心。也许这里偏远而免遭征服者的蹂躏,所以寺庙群中有20多座寺庙至今仍保存得相当完好。
卡杰拉霍寺庙群中,绝大多数都是用坚硬的河底砂岩建成,庙内有大量精美的雕刻,数百幅表现的浮雕,是根据8世纪《爱经》的内容雕刻制成的,浮雕涉及的人物有天神、国君、士兵、乐师、舞者及众多平民,造型栩栩如生,是印度文明的奇葩。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