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两难的抉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道是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转眼朱元璋在皇觉寺已经出家了一年有余,陈弈城和朱元璋的关系简直可以用铁杆来形容,虽然名为师兄弟,但实际比亲兄弟关系还要好
而且俩小秃驴因为有后山众多生灵的滋补,那身子骨迅速的壮实了起来,一个个面色红润,锃亮的脑门油汪汪。加上两人整日在山上乱窜,翻山爬树钻洞无所不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和山里无数的野生动物较劲,小身子骨早就壮实了起来。
再就是因为整天在山野间上蹿下跳摸爬滚打,身上那股子野性早就掩盖不住的释放了出来,从精气神来看两人已经成长为真正的不良少年。连送朱元璋来皇觉寺的父母也觉得是佛祖保佑,当初体弱多病的儿子竟然一年不到来了个大变样,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这孩子浑身充满了自信和勇气,和当初怯懦胆小孩子简直判若两人。
如今朱元璋的情况陈弈城功不可没,不管是从生活还是思想上,陈弈城都不断的在影响幼年朱元璋,并不是说陈弈城天生就是个天才,随便和某人相处一段日子,这个人就能成为伟大的领袖,关键还是陈弈城作为现代人的那种心态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朱元璋的童年。
陈弈城并没有特别的去给朱元璋灌输什么跨时代的理论,因为陈弈城知道的东西即使跟朱元璋讲了,在没有证据去验证之前,全都是扯淡一样,陈弈城要做的并不是改变这个时代,而是融入这个时代,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要不是陈弈城碰到朱元璋,他顶多就是个寺庙里的小和尚,能不被饿死就已经不错了,即使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也得有机会去做才行对吧?
当朱元璋的父母再次登门的时候,陈弈城就已经知道,离别的日子还是来到了。历史上在朱元璋十岁的时候,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朱元璋的父亲就会带着朱元璋一家远迁,并经历他悲惨的童年,直到几年后才会回到皇觉寺中,陈弈城想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但是凭他小小年纪的一己之言,怎么可能说服朱元璋的父母?谁又会相信陈弈城的话?
况且陈弈城也明白,就是因为经历了那些重重的波折和历练,才能让朱元璋真正的成长为一个强者,虽然过程十分的残酷,但是若陈弈城改变了这段历史,朱元璋还会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吗?
陈弈城不怕历史改变,他只怕朱元璋经过这一改变,会不会当不成皇帝,说不定在元末的战乱中死翘翘,那他还有希望了吗?
那种随波逐流遵从历史,和改变历史的矛盾始终萦绕在陈弈城的脑海中,有的时候理性和人性的对立总是让人徘徊在抉择的边缘,而且这个机会转瞬即逝。
陈弈城不是个冷酷的人,朱元璋在他心中只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也许用这种方法形容朱元璋有点过份,但是实际上朱元璋的确是个小屁孩,作为成年人的陈弈城从朱元璋进入皇觉寺开始,就一直以保护者和教育者的身份与朱元璋相处,就算是石头相处久了也会产生感情,况且是人?
如今的幼年朱元璋就好像陈弈城的子侄辈,他还怎么狠得下心让朱元璋去经历那痛失亲人的折磨?
谁说一代帝王必须经过残酷的人生才能得到成长?这简直是他妈荒谬!老子能把一个懦弱的孩童教育成如今英姿勃发充满自信的少年,就能把这个人推上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
感情战胜了理性的陈弈城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他不是对自己有信心,而是对朱元璋有信心,长期的相处下来,陈弈城已经发现朱元璋是个可造之材,如果一个苗子不好,即使受到再多呵护也不过是废柴,这个道理千年不变。
朱元璋够聪明伶俐,也很上进好学,在陈弈城的影响下,这个贫农出身的孩子每天都在不停的变化,即使在这小小的皇觉寺中也能不断的开阔眼界。

试问一个现代人即使不是老师,光凭思想能不能影响一个人走上帝王之路?陈弈城不敢乱吹自己能够做到,但世事无绝对,难道痛苦的童年折磨就能让人变成帝王了?不也一样是没根据的推测吗?
朱元璋虽然是个成功的例子,但是又有多少人和朱元璋一样,甚至经过比朱元璋还要过分痛苦挫折后,却无法当上皇帝呢?为什么别人就当不了皇帝而朱元璋却行呢?
陈弈城这么说只是想证明,一百个人经历同样的悲惨童年,也许有的人长大会变成罪犯和坏蛋,但也有的人能发愤图强成为王者,只要有好的引导和际遇,不需要经历这样的挫折一样能成才!
经过长期的相处,陈弈城觉得朱元璋就像一块璞玉,一块良材,一张优质画板,只要陈弈城肯用心的在上面雕琢描绘,难道不比让他经历各种折磨痛苦更好?
苦难虽然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也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和多疑。建国前的朱元璋是忍忍果敢的代名词,但是建国后呢?整个明朝似乎都陷入了鲜血和屠杀之中,无数的功臣被无情的屠戮,难道这和朱元璋幼年的生活一点关系没有?
陈弈城不过是个普通的现代人,他不敢称自己的教育方法是王道。但如果任凭朱元璋随着历史去走老路,那就绝对只能是邪道,也许邪道能够红极一时,甚至依靠邪道夺取天下,但也只能夺城而不能守城。
就好比一个正直的人得到了一件宝物,那自然是十分珍惜爱护。但如果换成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呢?那就只能成天想着怎么才能利用这件宝物去赚钱,也许是待价而沽,也许是搞个展览什么的天天想着榨取其中的利益。很浅显的道理,但这就是王道和邪道的区别。
虽然国家和宝物完全是两码事,但从其中隐含的意义不难看出,历史上的朱元璋虽然想建立一个完美的帝国,但是却充满了私心和占有欲,他不允许那些挥洒血汗卖命追随的开国功臣和自己分享那甜美的果实,即使这颗果实被他放的烂掉也在所不惜。
就像野史中记载的一段,朱元璋的太子请求朱元璋不要枉杀功臣以免动摇国本,朱元璋听了后将一段荆棘扔在地上,让太子去给自己拾回来,但太子却惧于荆棘上的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了一句话:“你怕刺不敢拣,我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去他们,你才能坐稳江山。”
多么的自私狭隘?那种缺乏容人之量的心胸和建国前无数人追随的明主几乎是判若两人,无数历史评论都指出朱元璋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
在陈弈城眼中,这种极端的性格就是朱元璋童年的遭遇所衍生出来的不良品格。学好难,学坏易,好的品质可以培养出来,坏的品质不需要培养也能影响人的成长。
这样的事实摆在眼前,难道陈弈城还会忍心让一块良材美玉先经历痛失亲人再经历流浪挫折吗?即使心地再善良的人也会变得偏激狭隘自私自利吧?
人情冷暖这种东西大家知道就好,一旦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就会对亲人朋友和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失去信任,最终朋友变成利用对象,亲人变成陌路打酱油的。
朱元璋的前半生是辉煌充满人情味的,但后半生直至死亡,他都是孤独寂寞的,越是寂寞他就越狠,越狠就越被人疏远,大明皇朝没像秦朝那样经历二世就衰亡,还得多亏有个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否则凭朱元璋选的皇太孙朱允炆,真不知道能把大明皇朝维持多久。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