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几天忙着修改,锅锅忙的昏天黑地的,仅仅是昨天一天,锅锅就重新写了近两万字,《风之岚》第一卷的章节顺序全部打乱,甚至中间有两章是推倒重写,累得锅锅现在的思路还死死陷在《风之岚》里。
另外,铁血读书重开了,也好,锅锅还是将这本书的首发放在铁血吧,总换地方,让人感觉着朝三暮四的不好……嘻:)
可以负责任的说,作为韩璐羽的重要副手之一,方子谦是非常有才干的,虽然他根本没有进学,甚至连在国子监镀金的机会都没有,他是一个始终站在韩璐羽阴影中的人,并以此为荣。
在铲除了一路之上的障碍后,方子谦充分显示出其超出常人的手腕,没有花费韩璐羽丝毫精力,南方宋国的货物源源不断的被运到金国,在南京路中转后,分别销往蒙古草原、东北上京路,中都府路等地。
而这个黑暗中的销售网络,仅仅在一年以后,就遍布整个金国领土,甚至远销西北夏国腹地,东北高丽和日本,在这里又多了一条与宋国的联系路线。
经由这个无处不在的销售网络,宋国出产的茶叶、瓷器、布匹、丝绸、锦缎、各式铁器、海盐、纸张、铜镜……被成批成批的输入金国、夏国、高丽、日本、蒙古各地。与之对应的,蒙古的马匹、皮革、高丽的人参、日本的漆器、各地的黄金也络绎不绝的进入宋国。
短短一年间,方子谦手中,便拥有了过千万贯的的资金,十五艘三千石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直接听命于他的人,更是超过了千人。金国各地、宋国上下,打着各种旗号,而为南京路服务的商人无所不在,这条商业网络,同时也成为韩璐羽手中的情报网。
宋国刚刚发布的圣旨,不出三天,韩璐羽就可以看到全文,而金帝从彝,比之手下的这个全南京路副统军,还要晚上七日才能得以目睹。金国内部的暴乱,尚未发动,韩璐羽便已经得到秘报,金国的皇帝,也只能在暴乱起来后三日得到消息。
此时的韩璐羽,有了一种天下人的感觉,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手中一般。不过,韩璐羽还没有被这种陶醉的感觉所迷惑,他心里清楚的很,眼下的势力,所倚仗的,乃是他在南京路经营的雄兵,如果没了这些士兵,没了南京路作保障,他的那些势力,将如海边沙堡般,一个海浪打来,就被击个粉碎。
“关键还是兵啊。”韩璐羽坐在书房内,喃喃低语。此时的南京路统军司衙门,早没了他刚到时的那种萧索景象。
自从韩璐羽到任,使用霹雳手段完成南京路兵权的集中后,南京留守张柔的日子,是过得越来越轻闲了。先是军事上不再有人向他这个南京留守大人请示,接着是民政,因为韩璐羽借口抵御红袄贼,将南京路变为军法制度,老百姓的生活开始与军队息息相关,若是没有了韩璐羽的同意,那些个南京路的官员们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一开始,南京路的官员们还是一件件的请示“留守张大人”,可是,当他们看到,这位南京留守大人,也不得不骑上马到统军司衙门去协商的时候,心中开始动摇。渐渐的,官员们为了节省时间,在请示“留守”大人的同时,往往也将事情写出备本送到统军司衙门,占个坑、排上号、直到后来,官员们有事,干脆就直接去统军司衙门请示那位“副统军大人”,再不到留守府来。张柔这里,不到半年辰光,就由车水马龙,变成了门可罗雀。
韩璐羽实际上并不满意这种局面,他心里清楚,自己的权力,核心还是军队,没了军队的支持,那些个官员们,就会拿出对付张柔的方法,来对付他。而且,自古,军政统管,都是皇帝心中的大忌,更何况,他现在这样作,于体制不合,名不正言不顺,更是御史们弹劾的重点目标。
不过,就最近的一段时间来说,韩璐羽还不准备将这些到手的权力放开,毕竟现在的他,有着太多的阴暗事业,若是没有了这些军政权力作遮掩,韩璐羽不敢保证,他的脑袋还能在脖子上放几天。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韩璐羽还做了一件,令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就是从西北路招讨使那里,接收了一万糺军骑兵!
原本说好,高德玉和韩璐羽交换一万军队。但是,韩璐羽借口南京路战事吃紧,便将这一万士兵留了下来。而高德玉看到他这个女婿的才能,以及源源不绝流向西北路招讨司银库中的钱财后,思虑再三,得出一个结论,只要韩璐羽一日在南京路,他的西北路招讨司,就可以继续扩军下去。
是以,高德玉在几名心腹手下惊疑的目光中,作出偷偷送韩璐羽一万精锐糺军的决定。当然,明目张胆的将这些糺军开向南京路的事情,高德玉做不出来,那样一来,只怕这些糺军还没有进入居庸关,就会被朝廷的大军剿灭了。

方子谦帮助高德玉解决了这个难题,一万糺军,连同家属,在五万人左右,方子谦将这些人,以百人左右为一队,夹杂在南下的商队之中,分期分批的到达了南京路。为此,韩璐羽还专门在南京路一处比较荒芜的地方,划出一大片草场,作为这些糺军的安身之地。不过三个月时间,南京路即拥有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
糺军到达,本应有所作为的韩璐羽,却突然沉默起来,减少了在南京路的活动,深居简出,不知在作些什么。
其实,韩璐羽也不是很沉默,至少,中都的各位大人们可感觉不到这种事情。年轻的副统军、武胜军副总管大人,堂而皇之的在武胜军总管、南京路统军使的官邸外,立上了一个牌子——南京会馆。
当朝中大臣们私下里指摘完颜讹可的莽撞时,这位东平郡侯大人老大的不乐意,“我在自家门口立牌子,关你们什么事情?再说了,我亲自带队,来到中都,为诸位大人们排忧解难,怎么?还要我有家不住,住到驿站去么?”
这位一天中都都没有出过的南京路统军使、武胜军总管大人,此时说起话来全无愧色,彷佛他真的是大老远的从南京赶来中都一般,那些朝中大臣们不愿得罪面前这位皇族身份的大人,也就老老实实的闭上嘴。
韩璐羽充分发挥了这座南京会馆的好处,亲自任命了一个叫做孔成的书生,为南京路统军司知判官事的从七品小官,坐镇留在中都城内。这个孔成,没有别的职司,留在中都的任务,就一个——送礼。
在孔成的手中,有一份在不断完善的名单,不仅是名单而已,还注有日期、喜好。日期么,就是这人的生日,喜好自不必说。而那名单上的人名,不单包括了朝廷中枢上下大小官员的名字,还有这些人的夫人、儿女、如夫人。甚至是养在别处的外室。那些个宫中的宦官、皇妃,更是列在了名单的显要位置。
每到年节,诸大臣家中有人做寿,红白喜事,在人群中去找,一准能够找到这位孔成的身影,忙前忙后的,有时一天里还要赶几家。很快的,孔成便成为了中都城内的知名人物,而对南京路副统军大人,朝中上下,无论官职大小、汉官、女真官员,俱是好评如潮,以至于金帝从彝都奇怪,当初不就是这些女真官员极力阻止韩璐羽担任大官的么?怎么他们又现在反过来为韩璐羽说上好话了?
如此一个政治大气候下,一些“无聊”官吏弹劾韩璐羽种种“恶行”的本章,自是不了了之,而且,孔成闻风而动,当那些御史们回到家中之时,往往等待他们的,就是黄灿灿的金锭,拿了人家的东西手短,很快,中都城内再听不到对于韩璐羽不利的言论。
就在这时,身在南京路的韩璐羽向金帝从彝递上一个奏折。似乎金帝从彝也明白,那位南京路统军使、武胜军总管大人,也就是在赌桌上、女人身体上能够雄风大展,南京路的具体军事事务,还是交给这个韩璐羽比较放心一些。
韩璐羽的奏章很简单,无非两层意思,其一,就是要在一年以内,剿灭以李全为首的红袄贼;其二,因为李全流窜不定,他希望朝廷能够授予一定的权力,使得剿匪路上的官员可以与之配合。
从彝没有表态,只是将奏章交给廷议。金国大臣们议论了足足一个白天,还是没有结论。照常理来说,这个韩璐羽如此的识情知趣,有些要求,大臣们看着家中那些宋国的名贵瓷器、字画、金银的面子上,大可放手同意就是。可是,这次韩璐羽的要求,实在是有些不和常理。
权力?配合?要是他韩璐羽剿匪失败,最后将责任归咎到那个地方官身上,这个官员还不立马就是杀头的罪,如此一来,谁还敢不配合他?可是这样,不就是给了韩璐羽全权了么?一种危险的感觉,在那些大臣的头上转着。
最后,不耐烦的从彝干脆自行下旨,算是答应了韩璐羽的要求,不过,加上了几个限制,首先,这种全权只能在剿匪期间使用,亦即一年以内,其次,就是韩璐羽如果在一年中,不能剿灭李全,无论是什么人的责任,韩璐羽与此人同罪。
满朝大臣们暗中出了一口气,心中嘀咕,“这样也好,就是你到时完成不了任务,我们再出面将你韩璐羽救下,也算是报答了你的情义。”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