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章 王晓燕在美国的奇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林海在前线奔波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却为一件事情而绞尽了脑筋名书楼/.gl.名书楼
随同中国实权人物D副总理访美的工作人员名单中,竟然出现了已被他们掌握了相当数据资料的王晓燕。这个原来既非外交人员、又非中央政府工作人员的女子,在此次赴美之前中方所申报的资料上的职务却是D副总理的秘书之一。
这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意味着那个让他们费尽心机而仍然若明若暗的林海,现在与中国的最高层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种关系呢?是历史渊源、还是私人的感情、或者是林海的能力?
而从联合国粮农组织派到河中省开展协作项目的美国雇员那里了解到,已是河中省综合事务顾问的林海,自去年十月份以后就不见了踪迹,河中省的媒体对他也没有任何的报导。此杰出的年轻人到底是何方神圣,他的前程到底会有多大,将来对美国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中央情报局又一次陷入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境地,也再一次体会到了中国对他们来说还是充满了神秘,从而促使他们下定了利用中国门户将开启之际,加速在中国建立完整情报系统的决心。\r
但当务之急还是要设法从即将到美的王晓燕那里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为此,中央情报局做了精心的安排。
在抵达美国后第二天美国为中国代表团举行的盛大晚宴上,王晓燕竟“意外的”邂逅了那位曾临时受雇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日籍女翻译小川由子。
与王晓燕异国遇故人的兴奋相反,小川由子表面看起来也同样高兴神色里,还多少还夹带了一些忧郁与不安。
俩位美女站着说了一会重逢的客套话以后,小川由子就邀请王晓燕到大厅旁边的座位上坐一会。
王晓燕没有犹豫便答应了小川由子,并随着她离开人群向偏僻处走去。\r
中方人员有规定,不得单独和外界交往。可王晓燕才不理会那一套,何况也没走多远,还在中方人员的视线之下。
俩人一坐下来,小川由子就急切的问道:“晓燕,我有一个问题要马上得到你的答复。林海先生的亲属里面也没有姓曲的人?并且是中国河北省的人?”
王晓燕顿时瞪大了眼睛道:“由子,你怎么知道的?是谁告诉你的?林海的母亲就是姓曲,而且正是河北保定人。你问这些干什么?”
小川由子道:“我等会在和你说。你现在能把林海母亲家里的事和我说一下吗?请相信我,我没有任何的恶意。但这点对我们一家来说相当重要。”
关于母亲的家事,林海没有对王晓燕多提起过,但是王晓燕去年曾陪曲静回过老家,所以也知道个大概。她见小川由子态度恳切,所以就捡了些主要的对她说了。\r
小川由子越听越是激动,最后胸脯都耐不住的剧烈起伏起来。她匆忙的打断了王晓燕后面的话,把刚想向王晓燕伸出的手又缩了回来,看了下四周后放低声音道:“晓燕,听了我的话你千万要镇静。你说得如果没错的话,林海是我的表弟,我的父亲就是林海的亲舅舅,你说得曲阿姨就是我的亲姑妈。”
“啊!这”
王晓燕纵使见过大世面,此时也被这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震惊了,差一点就要喊出了口。
小川由子也按耐住激奋道:“晓燕,你继续听我说。有些情况我也是前几天才知道的。我父亲当年从中国跟很多被俘的军人一起被运到了日本做劳工,后来日本战败,我父亲就留在了日本,以后加入了日本籍,娶了我母亲,又生了我哥哥和我。我父亲先是和我外公一起做小贩,后来开了一家公司,慢慢公司也做大了,在美国也有了不少业务,所以就把我送到了美国来留学,以后想让我来掌管美国这一摊。前几天中央情报局找到我,说你要随同你们的副总理来美国访问,说可以设法安排我们见面,让我从你那里问出林海现在在做什么?与你们的最高领导人有什么联系?等等。反正是越详细越好!给我的报酬是马上帮我办理移民。我先开始没答复他们,说要考虑考虑。正好我父亲在美国来谈生意,我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并把我们的合影拿给了他看。谁知我父亲一看到林海后,拿着照片的手立刻就发抖了。我还以为他是生病了,问他哪里不舒服,可是他却指着林海,又指了指自己,问我他们两个长得像不像?我仔细一看,鼻子、眼睛和脸的轮廓确实是越看越像。难怪我到中国去的时候一见到林海,就觉得在哪里见过他。”\r
小川由子说到这里时王晓燕已经彻底相信了。当时林海也说过好像曾经在哪里见过小川由子,后来孟凡英还一语揭穿了小川由子的眼睛像曲静。这种血脉亲情所系的表象及敏感,是其他人感觉不到的。\r
于是,王晓燕把当时林海的发觉和后来的情况也对小川由子说了。
小川由子一听更为得高兴了!她接着又道:“我原来只知道自己的父亲在中国住过很长时间,对中国很有感情,从小就一直教我和哥哥学汉语,还给我们取了中国名字。那天我父亲问了我一些关于林海的情况以后,才第一次把自己的身世全都告诉了我,并让我答应中央情报局,一定要设法见到你问明情况。我也才明白我为什么一直没见到过父亲家的亲戚,原来我父母对我说的是他们全都在战争中死在中国了。说实在话,对自己突然变成了中国血统的人我一下也很难适应。但对林海是我的弟弟、你是我将来的弟媳妇,我倒是非常的愿意接受。就凭这点,我也要好好的来努力理解和亲近中国。但是现在还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我父亲说一旦核实了林海是他的外甥以后,他想要见你一面。我家在纽约有一栋房子,现在学校放假了,我也住在那里。再一个就是我怎么向中央情报局交差呢?像我这样还在的人能轻松的办理移民,这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r

王晓燕这时的头脑已经迅速的冷静了下来。她敏锐的意识到,林海再三提到中国将来要走改革开放之路,还说过以后光明公司要走向世界,此次帮林海认下了这门亲,既可以了结了曲静多年的心结,又会对林海的事业有莫大的帮助。但同时,这件事也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否则林海和林思远的政治前途就堪忧了。
考虑了一会,王晓燕道:“由子,这件事你绝不能对任何人提起。另外你等会可以向我们外交部或驻美联络处的人提出要我到你那里做客,其中的原因我会向他们解释。至于中央情报局那里,你就说林海现在正协助一位副总理做中国设立城市经济改革实验区的有关准备工作,下一步他将代表国家指导这些实验区。既然他们已经知道了我和林海的关系,你也可以告诉他们我这次来的任务就是向林海提供一些对美国社会的感性认识。对林海与上层的关系,你可以解释他的爷爷是一位抗日的老英雄,当时老人家和现在的很多领导人都交往密切。由子,我也说一句实话,我和林海对日本人都没有什么好感。林海的爷爷奶奶、伯伯还有你的亲大伯,都是被日本人杀害了。所以我不敢保证林海会不会接受你们。”\r
小川由子听了有些黯然道:“我大伯的事我父亲知道,那是在他还没被抓到日本之前就发生了的。我听了以后也很痛心。但我现在只想认我的弟弟和妹妹,还有我的姑姑,别的我不管你们怎么想。另外告诉你一下,我父亲的中国名字叫曲经武;我的中国名字叫曲念,英文名字叫凯茜;我哥哥叫小川正雄,他的中国名字叫曲怀。不过中国名字只有我们自己家人知道。”\r
再回到人群中后,小川由子向中国驻美联络处的一位官员提出了对邀请王晓燕到纽约的想法,王晓燕同时也解释了与小川由子认识的经过。
虽然有一旁受到了暗示的美国官员极力的怂恿,表示一切由他们来安排。但中国大使馆和联络处的官员们都不敢表这个态,只是婉转的说代表团的议程安排很紧,王晓燕能否离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商议。
外交部的负责人清楚王晓燕的来路,这个家他确实当不了。但因为见到王晓燕也有去纽约的意愿,所以这件事他也不敢隐瞒搪塞,决定还是找一个恰当的时候请示首长。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促成了王晓燕的纽约之行。
晚宴结束,中国代表团随D一起前往肯尼迪中心观看大型文艺体育表演。\r
当表演进行到最后,由两百名美国儿童用中文演唱《我爱北京》时,晚会达到了。
这时D自语一句道:“美国的儿童会用中文唱中国歌,我们就没有人会用英文唱美国歌的人?”
相隔不远的王晓燕听到了后立即回答道:“我会!”
王晓燕敢这么大胆的回答,主要是因为D夫妇对王晓燕十分的喜欢。自从出发以来,王晓燕这个唯一一个没有具体工作的代表团工作人员,更多的时候都是被D夫人大叫到了自己身边。
此时D和夫人见王晓燕主动回应,居然没有丝毫的责怪,反而笑着问道王晓燕会唱什么歌?
王晓燕回答了一串歌名,说有的是在大的,有的是自己听磁带或看电影学的。
凭王晓燕和严明、宋汉杰的关系,在河中省看些内部电影也不足为奇。\r
美方的翻译立刻就把几人的对话翻译给了卡特总统。
卡特总统一听便即生创意,向D提议是否由这位中国姑娘上台去表演最后一个节目。
D今晚兴致极好,马上就表示了赞同。
王晓燕是天生的不却场,也高兴得点头应允。
可是,美方为这次接待D费尽了心机,这次所有的节目都是专门安排了名人一对一的来报幕。现在临时增加了一个节目,可安排好的报幕人却没有了。
于是,这次访问中最为奇特的一幕发生了。
卡特总统竟站起身来走到了舞台上,在一片惊愕中道:“女士们、先生们!我很遗憾的告诉你们,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人没有任何表演的天赋。不过我刚才发出了一个特别邀请,请一位来自中国的美丽小姐用英文和美国的小歌唱家们一起演唱一首美国歌曲。但是由于国会没有拨给支付报幕员的开支,所以我就上台客串来了。也请各位纳税人放心。现在,就请美丽的中国姑娘出场!”
在一片掌声中,卡特总统走下了舞台几步,然后又搭着王晓燕的手,把她引到了舞台的中央。
王晓燕也笑容甜美、温婉端庄的向卡特总统和观众鞠以半礼。然后又走向乐队,用英语轻声说了几句。
等王晓燕回到了舞台中央时,欢快的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哆来咪》的乐曲就奏响了。
王晓燕先是独唱了一段,接着又指挥起后面的两百名美国儿童和她一起唱,再后来便甩着长发和十几名大胆跃入场中的儿童边唱边欢快的跳了起来。
来自被认为是来自封闭的国度的姑娘,突然把东方式的函雅与西方式的活力同时展现在了美国观众以及驻美的外国人面前,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和即兴的舞步下,很快的就与美国儿童们融合在了一起。歌声越唱越响,相互的配合越来越自如,紧紧的抓住了台下和电视机前数不清的观众的心,肯尼迪中心里拌着歌声和音乐响起了有节奏的掌声。
这一情景让很多人心里叹道“中国人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刻板和敌视外部文化。”
政治家们则有了更深的领悟:两国间在意识形态不同的前提下仍然存在着交流的基础。
而实业家们则嗅到了商机:如果中国的年青一代愿意接受更新的物质和文化,那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