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工作站(求订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下来两天。
在董石的带领下。
以极快的速度,他们完成了其他三处的荒漠勘测,本想慢点,可这些人的工作效率是在太高。一个地方测完,立马赶去下一处。
好在。
到一处,只需要原地等就行,无需到处跑,也不累人。
十四日。
绕了一圈。
他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那片荒漠,按照何工所说,今天设备车队就会抵达,他们吃完早饭就往这里赶,找了一个相对平坦的地方。
十点一刻。
董石看到一个车队。
正拖着长长的烟尘赶来,一看就是大家伙,不一会儿,车队在他们眼前一字排开,董石简单地数了数,足足有十五辆。
停下后。
一辆车上走来一个穿着工作服的人。
递给何工一份文件。
“h342运送任务,请签收。”
“嗯。”
何工接过文件。
开始一个个对照,检查箱号,这有点多此一举,但流程还是要走的,董石跟在后面,迷惑地看着这一排车队拉的东西。
集装箱。
集装箱。
还是集装箱。
最后两个不是集装箱的东西,也被雨布裹着,看不清,但可以肯定,这是两个大家伙,论体型,比集装箱还大那么一圈。
看完。
何工签字。
“按照图,卸载吧。”
“好。”
接着。
董石就见这些车把集装箱卸下,很有规律地围成了一个。。。方形?而在方形的中间,有两个集装箱,这让董石摸不着头脑。
这是要做什么?
看着他们。
董石张了张嘴,最后还是闭上了。
不能问。
不能问。
要是问了,显得自己多没见过世面。
可是。
十分钟后。
董石不自觉长大了嘴巴。
只见。
在长方形各个角的集装箱外壳被卸掉,露出了里面的模样,那是方形墨黑色磨砂表面立方体,接着,他明白了这是什么。
一个方形的卷材。
卷扬机帮助下。
整个‘卷材’向两个方向,垂直展开,很快就拉长了近二十米,四个角的集装箱,直接围出了一个将近一亩的方形区域。
中间被展开的集装箱也是这些板子。
摊开之后。
机械连接。
液压制平。
这完全就是一个平地。
“。。。”
就在董石以为结束的时候。
一个安装人员来到‘平地’的边缘。
“哗。”
手一拉。
一片长长的透明板材从里面拔了出来,足足两米多长,接着,使劲一抬,板子垂直于地面,只听咔嚓一声,那人松开后,并没有倒下。
直直的立在那里。
接着。
“哗。”
“咔嚓。”
一个个这样的透明板被拉出来。
没多久。
整个平台就被高两米多的透明挡板围了起来,每一面挡板上都印着缅亚环保技术公司的logo,除了墙,四面有四扇门。
董石上去推了一下,发现非常牢固,全力才能微微推动。
平台地面踩着也没有丝毫空心感。
更没有吱吱呀呀的响声。
“何工,这是什么?”
“g3-4型工作站,我们公司的定制产品。”何工,全名何本善,华夏人,原先在缅亚环保公司华夏分公司工作,最近才被调来‘绿洲’项目。
实话。
他也是第一次见到。
“定制?不是你们公司制造的?”董石惊讶道。
“不是。”
随后。
其他集装箱打开。
在地面各个预留孔洞上开始组装起来,一根根合金立杆固定好,一片片挡板从上扣入,形成了墙,形成了屋顶,有的还是两层。

一间间功能房屋被模块化的组装起来。
宿舍。
食堂。
会议室。
仓库。
。。。
桌椅。
电脑。
电视。
空调。
一应俱全。
刚到中午。
就几乎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活区。
干净。
整洁。
董石之前还以为他们会像工地一样,搭建个什么彩钢板房,毕竟这里是戈壁,对方也没说要修建房屋,可没想到,人家竟然自带移动工作区。
我滴乖乖。
这才半天。
一个能容纳二十人左右的人生活的完善区域就出现了轮廓。
下午四点。
电力。
水。
全都通了。
线缆、照明、监控、淋浴等其他设备也都安装完毕。
傍晚。
看着被照的透亮的四周。
董石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一天时间,一个完整的营地就搭建好,堪比军工速度,本来想回市里的家,可他忽然准备住一晚看看。
晚上。
躺在集体宿舍。
白天热成狗的沙漠,晚上已经降低到零度左右,看着墙上的高清电视,吹着空调,董石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
一觉醒来。
董石听见了机器轰鸣的声音,出门,透过透明的墙,看到两个庞大的设备已经有人在上面操作,长长的管道,正在向罐车内灌水。
不远的门口。
两个穿着制服的干警执勤,接下来的三年,这荒郊野外的,还是重大项目,市里专门调派了四个警员来负责他们的安全。
不是一直。
三个月一轮。
“他们这么早?”
“这叫敬业。”
“好香,我闻到了葱油饼的味道。”
“走,先吃早饭。”
吃完早饭。
董石看到喷灌车开始动起来。
他走过去。
“何工,开始了?”
“对,刚加满了调制好的‘绿洲’溶液,准备开始喷洒。”何本善道,天刚亮,他们就起来忙碌,一小时,终于调制好了一池。
足够五次使用。
最开始。
何本善曾疑惑,为什么公司不用管道喷灌技术,在这片土地上铺满管子和喷头,和灌溉农田一样,直接加压,省时又省力。
后来仔细一想。
还是车喷方式好。
没开多远。
只距离搅拌池五百米。
喷灌车就展开了,两侧伸出如翅膀一样的喷臂,没想到,伸展开足足有三十米,左右就是六十米的宽度,上面是一个个喷头。
不算太长。
混凝土泵车单臂能伸五六十米,这才只有其一半。
“两台够吗?”
“刚好,我们地喷洒周期是一个月,按照两台的速度,一月一周期,这些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连续工作一个月,只需要检修一天。”
“啊?连续工作?二十四小时?”董石震惊道。
“不然可完不成。”
“人不休息吗?”
“倒班。每天只需要三名技术人员值守,而且主要是盯着屏幕,规划路线等等。还有必要的设备运行监测,我们远程技术团队辅助。”
“车受得了?”
“设计上,可以连续稳定运行三个月。”
“。。。”
得。
你牛。
自动化是趋势他知道,但你也太那啥了吧,这让他忽然想起了缅亚医药集团的大数据,现场医生很轻松,背后有大数据和专家团队支持。
不愧是号称能冲击世界五百强前三的公司。
果然有几把刷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