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有澄资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英特尔资深副总裁.
这位中国人在CPU业的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电机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本应在1964年获博士资格考试的虞有澄由于恋爱过不了关,终于在1967年初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声称安德鲁-葛洛夫博士是自己的伯乐,1972年加入了英特尔公司之后,历任半导体工艺、晶体管等产品策划等多项要职,并成为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成员及斯坦福电脑学与系统委员会成员,著有相关论文20余篇。
虞有澄性格直率,他经常提醒他的部下说你们对我有什么看法,比如我有哪些想法不对,或不切实际,希望你们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虞有澄并不是一直都在英特尔公司工作,1979年,祖国大陆刚刚改革开放,虞有澄认为机不可失,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广州。他当时勇敢地跳下了"代理商海",召募了200多用户在香港成立培训中心给他们上课,不过后来他厌倦了美国到中国漫长的飞行,1981年3月他重回英特尔公司工作。不过,这两年的祖国生活给了他不止是衣锦还乡(他1948年离开祖国)的感受,更多的是他体会到从博士到商人的经验。

在此之后虞有澄一直在英特尔公司工作。1984年底日本DRAM大削价竞争,当时,英特尔公司40%营业额与百分之百的利润都来自于微处理器,但80%以上的研发费用都花在存储器上,虞有澄参与了靠DRAM起家的英特尔公司,不得不舍弃DRAM的悲壮决策。在此之后,他和英特尔公司一起经历了386、486、奔腾、PentiumII等等以后的辉煌时代。
1996年10月底,虞有澄在北京参加了英特尔(中国)公司举办的微处理器25周年纪念大会新闻发布会。当时他提出CPU产业的4大趋势:线宽越来越小;百分之百的正确性与现在PC上的所有应用软件兼容性;控制功耗;人年花费越来越多(4004芯片用了2人×9个月,奔腾用了100人×3.5年完成)。在他与众多的记者交谈中使人感到他和善的态度中不失真诚,当记者问及他为什么英特尔公司不收购其他半导体公司时,他回答说,不是没收购的意向,而是没收购成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