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中国芯(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月份正是南方的雨季,尽管深圳一直都是那种温暖的天气,而且似乎与洪水等自然灾害无缘,但是到底还是南方,一丝丝的燥热已经开始袭击这个温暖的城市。和平已经过于长久,在承认了私有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后,整个社会似乎都已经陷入了为钱奔波的浪潮,不过这已经和张国栋没有关系了,因为他在忙,不是忙于通信系统方面,而是临时加入了存储器小组。
龙腾科技的存储器小组已经开始了两个年头了,这两年张国栋一直遵循着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虽然手中有着先进的芯片架构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生产工艺不过关,所以龙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布过一款芯片。只是在龙腾晶圆片生产出来后开始大量的供应实验室而已,现在已经到了关键阶段,所以张国栋临时加入就像救火员一样。当然,按照软件工程的理论,张国栋这样粉嫩的半途**的家伙是不符合理论要求的,但谁叫他本领强呢,根本不存在需要提前熟悉业务,直接就可以上手。
龙腾虽然做出了自己的386电脑,但是由于微处理器是用的Intel的,所以还称不上是自己的计算机,而龙腾的微机做出来后,中科院的一帮科学家以及一些被挑选出来的用户就被龙腾组织起来,不断的检测龙腾386的稳定性、速度以及各项标定的参数指标,当然这些指标基本上是根据张国栋的指示标识出来的,实际上地性能还是需要检测的,当时为了赢得市场。所以有些东西完全没有经过检验。开始这么做可能还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一旦被人发现对一个企业是不利地。所以自龙腾的386发售以后这支检测队伍便一直没有解散过。
要说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很多东西地确考虑比较周全。比如这种产品的检测,如果但是发明人员或者公司内部人员去检测。总是会沿袭固有思路,所以基本上只会检测出原本就设定的问题,一些隐藏的问题很难被发现。而这帮人的确有些本事,写的测试用例开始一页页的增加,很快就成了厚厚的一本书。而且这种测试用例可不是什么开个汽车从北京往天津走,小鸟中间飞地问题。每一个用例写下来都要尽可能的实用。而且测试期间,每一台电脑根本就不断电,也就是持续的运行。以便检测出极限条件。
别看搞测试的没有搞开发的那么牛C轰轰,但是这帮子人可是把那些主要科学家轰炸得不清,稍微有点问题就开始找茬,开始那帮开发人员还存了轻视的心理,毕竟中国这个时候的大多数产品都像苏联的东西一样很粗糙,根本就没考虑过什么多次长久重复检测,但是经过测试人员的据理力争后,那帮子研发人员开始老老实实地解决问题,而且张国栋这个做老板的说了。每检测出一个问题,检测团队就可以拿到一份奖金,这种好事谁不愿意?
要说龙腾计算机制造的主要的科学家都是来自于中科院,当然,龙腾自己的工程师也还是有地。中科院地那些专家开始本来是不想研究什么微机的。毕竟那个时候地大型机巨型机在国际上是位祖国争脸的事情,就像周院长一听张国栋说日本地巨型机运算速度超过2亿次每秒后马上坐不住的原因。^^ ^^而张国栋则坚持要做微机。
微机的概念是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的基础上提出的,早在集成电路出现时就有人提出可以将整个电脑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故障率、成本,提高性能等等,总之是好处大大,坏处暂时不知道。
人类的发明一般都是先有一个想法,或者说提出一个理论,但为什么发明与设想数量总是不对等呢,主要原因便是生产工艺了。微机也是一样,将整个电脑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也出了问题。当时的集成电路工艺不过关,只能制造TTL集成电路,也就是双极型集成电路,不能将所有的元件全部晶片化,根本不可行,因为双极型晶体管是用电流控制的,一个晶体管就算消耗0.01安的电流,一百个呢?一万个呢?更何况一般一个芯片都是集成几十万上百万个元件,这样算起来需要多大的电流?功率将大的无可想象,说不定一台电脑还需要一个供电站供电呢,那可真就是人类的笑话了。===
MOS管的发明解决了生产工艺的问题,MOS管是一种平面生产的集成电路晶体管,可以用很小的电压控制很大的电流,是一种大功率管。由于是平面工艺,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另外还采用硅门电路技术,可以将所有的电阻、电容、晶体管全部用硅来做,这就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这也给CPU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正是从CPU出现开始,计算机才开始走入人类的生活。

CPU史上最出名的公司自然是INTEL和AMD了,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应用后不久,Intel在1968年成立了,AMD也在随后成立。AMD就不用说,似乎一直处于挑战者的位置,虽然我们也对挑战者的勇气表示赞赏,但就像人们永远只会记住冠军一样,我们对Intel的了解也比对AMD要多得多。
INTEL公司最初是生产存储芯片的,而AMD公司则主要为其他公司设计、制造产品的。INTEL公司的一名研究员霍夫提出了新的构想----能否将计算机上的所有逻辑单元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并在上面编制简单通用的程序,在外部软件的辅助下以简单通用的程序指令控制集成电路进行复杂的工作,即是使用通用的硬件设计加上不同的外部软件支持来完成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今天所有微处理器的原理。^^ ^^可以说正是这天才般的灵光一闪改变了整个世界,从此,世界变得不同了。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上存储器的老大还是小日本的时候,INTEL只是一个小公司,小到公司根本就没什么资产的地步。估计有个二百五十万美元吧,即使在那时看,也只算作一个不入流的公司。虽然汇集着从仙童半导体叛逃出来的诸多集成电路天才,可是没有主打产品,唯一的预定赚钱产品----4动态存储器居然还没研制成功,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公司要发展,个人要生存,于是可怜的天才们在诺伊思技术大神的带领下开始接点私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赚点外快,当然这是公司集体行为,是不会被鄙视的。前面已经说过,那个时候最牛C的还是人家小日,Intel的天才们接下的最大的一笔私活便是日本某计算器(不是Intel的第一笔订单的汉密尔顿电子)生产商委托的定制一套12枚用于台式计算器的芯片组,预付10万美元,正是这笔款子让INTEL度过了难关。
天才就是思维与常人不同的,在公司能够正常运转下来后,技术天才霍夫同志觉得一组十二个芯片太多,严重浪费资源,于是给自己的老大伊诺思提交了个报告说要进行集成开发实验。本来伊诺思这个技术狂人也是有这个心思的,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在通知了另外一个技术牛人摩尔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了集成电路的实验。
上面有人好办事,霍夫同志在有了老板之一的伊诺思同志支持后马上开始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当然,一向对自己的技术比较有信心的霍夫同志是不屑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不然弄出个啥玩意后还要与他人共享专利,这可不是霍夫的习惯,于是他开始单枪匹马,不过一个靠着风险投资才搞到250万美元的公司是没多少人的,霍夫一个人设计了一整套简单的硬件指令集,而这些指令集只需要很少的晶体管就可以实现。当然,人类发明合作伙伴这个词以来便是告诉人们,一个人做事效率那是无法保证的,即使身为技术天才,霍夫同志的进度也是慢到可以,整整半年,伊诺思仍然没有看到他的产品。
起死回生了的Intel自然不是太着急了,可投资了10万美元的日本人觉得不行了,美国人果然是大大的坏,日本大爷都已经给钱了都半年了竟然还没有进展报告,怕是遇到什么骗子公司了。于是派了个Shima的工程师去Intel看看。
如果是中国公司保证有一千种方法,如果是韩国公司估计有一万种方法可以把小日的工程师给哄得团团转,毕竟酒桌文化可是东方特色,可惜美国鬼子虽然是商业精英但对这种事情可能是没什么经验,一眼就让人家看出10万美元全部是在座实验,至于下的单拿当然是一点都没有完成了。
日本可不是中国只会抗议,向来重视商业利益的日本公司马上要求赔钱,Intel没钱赔,赔了公司就倒闭了,所以就拖着不给,最后双方经过无数次扯皮后终于决定一起研究这个日本人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东西。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