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该不该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申明,这是网络上的,可不是我说的,仅供探讨,因为在书评区大家说的蛮多的,让大家看看怎么样吧。呵呵!不要骂laogu哦!
岳飞(1103——1142),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投军抗金,因屡立战功被宗泽提拔为统制(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长)。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夏,宋廷疑杨幺勾结伪齐图谋南宋,岳飞受命击破杨幺军,彻底消除内患。绍兴六年(1136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举兵奇袭刘豫军,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诱其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今河南嵩县),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乘金朝废除刘豫之机,提出举兵收复中原的主张,后多次上书反对与金议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桧拒绝。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通俗小说里其名为“金兀术”)毁约南进。岳飞遣将联络北方义军,袭扰金军后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颍昌诸战中大破金军精骑,击败金军主力,取得朱仙镇大捷,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正当岳飞行将渡河时,高宗、秦桧却向金乞和,连下十二道金字牌(用木牌朱漆黄金字,使者举牌疾驰而过,车马行人见之,都得让路,一天要走五百里,用于传送最紧急的军令诏令),紧催撤军。岳家军孤军难支被迫撤退,恢复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
次年(1141年),回临安,被解除兵权,改授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十月,岳飞、岳云父子和部将张宪被以“谋反”的罪名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南宋最高审判机关,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岳云和张宪也同时惨遭杀害。临死前,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事后,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人们听到岳飞被害的消息,“天下冤之,闻者流涕。”下至三尺孩童,都对秦桧怨恨.群众用面粉捏成秦桧形象,放油锅中煎炸,后来简化制作过程,只剩得两条长腿,变成现在油条的样子,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叫它“油炸桧”。元朝时,人们在秦桧墓前便溺,称他的坟是“遗臭冢”。明朝时,有人在岳飞墓前植桧树,举刀一劈为二,号称“分尸桧”。今天,在杭州古木森森的岳庙里,高挂着叶剑英元帅手书“心昭天日”的巨匾。大殿里岳飞塑像是紫袍金甲,气宇轩昂,按剑而坐。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的铸像,袒臂反剪跪在岳飞墓地墙根的铁栅栏里。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淳熙五年(1178年),谥武穆。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谥忠武。
飞生前所作的“满江红”,让人感到一代忠勇大将在奸臣当道的现实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与哀伤,史无前例的振奋了一代代人精忠报国,“莫须有”的罪名造成“千古奇冤”,岳飞也因此更显悲壮。
千百年来,国人一直为岳飞的冤死而痛惜,痛恨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等人。
然而,岳飞果真是冤死的吗?
事情往往不会孤立存在,而是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达到某一程度,才会突然爆发。岳飞之死,同样如此。
事情得从南宋建国皇帝宋高宗赵构(1107~1187)说起。
赵构,为徽宗第九子,母亲韦氏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嫔妃,并不受徽宗的宠爱,本与皇位无缘,然而,靖康之变中,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惟独赵构成了漏网之鱼,“中兴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属。靖康二年(1127年),时年21岁的赵构登基,重建赵宋政权。
就高宗当时的思想状况来说,是经常动摇于和、战之间的。靖康以后,群雄割据,义军蜂起,如果高宗专意求和、乞降,谁愿意投到他的麾下去当陪臣?事实上,当时四分五裂的局面,很快能统一起来,各种政治势力很快能聚合起来,说明高宗还没有把“抗金恢复”的旗帜丢掉,还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建炎年间(1127—1130年,宋高宗第一个年号,后为绍兴年号),南宋政权立足未稳,金人必欲消灭而后已,高宗有心乞和而不可得。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奔袭扬州,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政变,杀宋高宗信用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逼迫宋高宗退位。文臣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复辟”。直到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南宋政权才逐渐立住脚跟,后将临安定为南宋的都城。
先后出任宰相的吕颐浩、赵鼎、张浚等人,都是立足于守与战的。虽多次遣使通和,大体上都是从策略上考虑的,按照吕颐浩的说法“贻书以骄之”、“示弱以给之”、“出其不意,乘时北伐”。绍兴二年(1132年),吕颐浩请求兴师北伐;绍兴四年(1134年),赵鼎请求御驾亲征;绍兴七年(1137年),张浚请求高宗驻跸建康,高宗虽然不十分坚定,毕竟还是同意了。
从高宗即位到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再相,历时十一年,南宋朝廷大体上做了四件事:一、养练士卒,形成一支可与金人抗衡的军事力量;二、安集流民,恢复生产,涵养支撑政权的财力;三、统一内部,平定靖康以后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包括镇压农民起义),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后方;四、建立各种典章制度,使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都是立足于守与战的。正因为如此,才保住相当于北宋时期三分之二的版图。
南宋君臣励精图志,形成了吴玠的陕军、岳飞的楚军、刘光世的淮西军、张俊的淮中军以及韩世忠淮东军,并辅有刘锜等四万精兵的独立兵团作机动。这四十余万精兵,首次在对金的实力对比中,稍稍占了上风。宋高宗驾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携带着太祖太宗的牌位,摆明了要在建康建都,和伪齐(金国扶持的中原北方傀儡政权),和金国决一死战。但是就在此时(绍兴八年,即1138年),郦琼(原淮西军的主要将领)因为对人事问题不满而发动叛乱,淮西军的4万精兵被迫投降伪齐,宋金实力刹那间逆转,宋高宗不得不丧气地回到杭州,从此再也没有如此奋发过。
公平地讲,赵构被金兵追杀到几乎走投无路,完全就是在国家已经基本灭亡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召集起大批的文武官员,守住了半壁江山,可谓是“挽狂澜于既倒”。赵的政治才能不可低估。
是人,他都是有缺点的。南宋的中兴名将们也如此。吴阶、韩世忠好色,刘光世胆小怕死,张俊爱钱如命。总之,就是这么一群各有所长,也各有缺陷的将领,撑起了南方的一片天空。岳飞有什么缺陷呢?史书上没有明说,但是春秋笔法,在他的行事、言谈之中已然很明白的显现出来了。
以赵构的经历和处境,最担心的无非是两件事:一是南宋被金国灭亡,无法面对列祖列宗(当初北宋徽宗眼看大势不妙,急忙传位于钦宗;钦宗起初不肯接受,一再推辞,还多次装作当场晕倒,最后才无奈接位。毕竟谁也不想做末代皇帝);二是被“政变”推翻政权。尤其是在经历了建炎三年(1129)的苗傅政变后,更是时时警惕。而岳飞不能体察圣意,言行举止多有不当之处,只不过赵构赏识岳飞的军事才能,从大局出发,一再隐忍不发而已。赵构曾询问岳飞的志向,岳飞答:“恢复中原,迎回二帝(即宋高宗赵构的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赵构心里咯噔一下:“他们回来了,那谁来做皇帝?”这不能怪赵构,近乎相同的历史曾发生在明朝。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其弟景帝继位,赎回英宗,八年后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次月,景帝即暴卒。悠悠几千年宫廷史,多少辛酸泪。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其下场往往比平民百姓还惨。
在刘光世调任中央的时候,他的兵本来高宗是要给岳飞的,后来有人提醒说岳飞本来就很强了,再给他这4万精兵的话,万一出事情了麻烦就大了,于是赵构就不给了。本来就这么一件事情,高宗给不给都有他的理由,毕竟这个兵本来就不是你岳飞的。但是岳飞马上就给高宗难堪,说母亲的丧还没有服完,我服丧补满三年先。大敌当前,岳飞就这么撂担子不干了。高宗三番五次的派人去请他,他死活不理,最后王贵和李若虚在坟头前放了狠话说:“朝廷用人之际,你死活不听朝廷诏令,莫非想谋反!”岳飞这才如梦初醒,回任去了。

朱仙镇大捷后为什么被召回,不能够完全地用主和派占上风来解释。岳家军是南宋的根本,十万大军在冲到朱仙镇之后,因为沿途需要分兵把守,最多剩下不超过5万人马,至于岳飞的友军,虽然前期的战役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大捷,但是也要重点防御重镇楚州,韩世忠、刘琦等人均已经驻师不前,就算岳飞能够打下开封,饮马黄河,但是要孤军深入,面对金人在黄河北岸的数十万铁骑,以区区四五万人想直捣黄龙,恐怕也是岳飞过于乐观而导致头脑发热的梦想。赵构当然不会这样孤注一掷。公正地说,以当时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南宋都无法和金国对抗。赵构担心抗金战争的顺利发展会激起女真贵族的不满,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也忧虑“岳家军”的迅速壮大,会威胁他的统治地位,因此见好就收,连下了十二道金牌,让他班师回朝。史书记载从此“人心始安”,可见时人对岳飞的军事行动并不抱太大信心。岳飞回去之后并没有被贬职,反而加封枢密副使、太子少保,圣眷并未因此而衰,况且被解除兵权也不是针对岳飞一人,而是朝廷的举国大略方针有变,同时被解除兵权的,还有军功更高的韩世忠和张俊(刘光世两个月后也被解除兵权)。
在绍兴十年(1140年)的淮西大战后,秦桧到了前线,宣布授予韩世忠、张俊和岳飞同参知政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韩世忠和张俊为枢密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岳飞为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副部长;淮西大战,岳飞到后期才来,所以军功不如韩世忠和张俊;后来秦桧给岳飞的罪名上就有一条:“不救淮西”),而兵马归中央来的人接管。这条命令一下,张俊二话没有说,马上交权;韩世忠虽然没有这么爽快,但是也含含糊糊的交了,但是岳飞不然,岳飞说这国防部副部长我不当,我就要我的兵,请准许我带兵回到我的襄阳地盘上去。
最后宋高宗都亲自出来说话了:“这位同志不要想不开嘛,我是这么想的,你们三个人各自管一个地盘,可能才华不能得到尽情的施展,所以呢,把你们都调到中央,当国防部副部长,各地的驻兵轮流宿卫,这也是我的一片心意嘛”。
皇帝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岳飞不去也不行了。但是不久御史何铸(就是后来为顶住压力为岳飞伸冤,辞官不做的人)弹劾他:“岳飞这个人自从当了枢密副使,一直都有怨言,说:‘这个官职是我多少年以前皇帝给我我都不愿意干的’”。
即便如此,赵构还是信任岳飞的,并没有把岳飞贬官或者训斥之类,而是厚待如常。此时岳飞反而主动上表要求高宗立储。有宋一朝,太祖匡胤和太宗光义的即位,总有政变的嫌疑,所谓“黄袍加身”和“斧光烛影”疑案,所以宋朝一直采用重文抑武的国策(除了典章制度等原因外,这应该是宋朝军事力量薄弱的原因之一),武人干政是大忌讳,不可能不引起宋高宗乃至于整个朝野的戒心。“岳家军”的数量是全宋军队的1/4,又是最精锐的1/4,如果立储再听你的,那么长此以往,这半壁江山是姓“岳”还是姓“赵”啊?再加上宋高宗是一个从年轻就在不停的背叛中度过的苦命主,实在是怕谋反了,联想到岳飞以往的种种所作所为,种种因素加起来,岳飞的死就注定了。
历史上的大奸大邪之人,在暴露之前,其形象往往近乎完美。岳飞的妻子虽然不用象西汉末年的王莽的妻子那样充当侍女身份服侍客人,但也常年身穿粗布衣衫;岳飞食与士卒同例,部队补给艰难时,则“与士卒最下者同食”;住茅屋军帐,与士卒同甘共苦;南宋诸大将无不豪富,而岳飞被害抄家时,总家产只有二千多两银;犒赏方面,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有次一名部将贪污赏银,立斩。这一切,作为普通官吏,可以看作是个人的优秀品质,但作为朝廷重臣,一旦遭到朝廷怀疑,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博取民心,所谓无所欲者,必有大欲也(西汉初年的萧何是个聪明人,用不太过分的巧取豪夺手段消除了刘邦的疑心,得到了刘邦的充分信任)。何况广为流传的“岳家军”,其称号本就不正常,军队是朝廷的,岂是你岳家一家的军队?没有朝廷的全力支持,能打胜仗吗?清朝的年羹尧,就因为居功自傲,视军队为己出,最终被雍正赐死。再说了,岳母在岳飞背后刺上“精忠报国”四字,原意可能是用于提醒岳飞要忠于朝廷,报效国家,但难免有作秀的意味(这四个字确实为岳飞带来不少的政治好处,连审判人员看到岳飞背后那四个字都为之震撼)。当然,这一点是没人敢提出疑问的,因为岳飞直到被赐死,也没有实质性的谋反证据证明岳飞是个伪君子。
根据目前的史料来看,岳飞确实是没有什么篡位夺权的野心,也就是傲了点,觉得自己是朝廷的柱石,立储的事情说说也没有什么不应当的,但是更恐怖的事情接踵而至了,你岳飞这么想,但是岳云、张宪、还有你手下的其他将领、士兵未必这么想。想想郭威、赵匡胤的皇位是怎么来的,还不都是下面的攀龙附凤之辈一哄,黄袍一加身,你想不当皇帝都不成。老赵家防的也就是这个。终于,张宪和岳云的书信中,提到要挑逗荆襄对面的金兵入侵,以此迫使南宋朝廷让岳飞回到岳家军中再掌兵权。这几封信虽然被烧掉了,但统领王贵、王俊等人不敢不说了,于是出首告发岳云张宪谋反,岳飞作为上级首脑,自然也难逃干系(这个是秦桧、张俊的说法;岳飞的孙子岳珂说王贵和王俊是被秦桧要挟诬告他爷爷的,公说公理,无法考证,总之事体就是有人告岳家军要挟金兵自重)
岳飞的几条罪状(“谋朝篡位”、“不救淮西”、“弃守山阳”、“妄议立储”),都是秦桧他们商量的,说不好听叫做“罗织”,但是说实在话,这个议罪,就跟医生看病似的。就算你感觉挺好,没有什么病,但是只要到了医生那里,总会给你开药的,因为人不能完全健康。同理,人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上面叫你给某人议罪,你就仔细的读他的档案,调查他的人际关系好了,只要了解足够的细,总会有错误可以挑的,尤其对于一个恃才傲物、看不起绝大多数将领、并因此而生出很多事端的的岳飞来说,尤为容易。所以要说秦桧和岳飞有杀父夺妻般的仇,必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似乎没有什么理由,秦桧只是在按照高宗的命令在议罪,这样的议罪程序是宰相的公务。
野史说秦桧是金国放回来的奸细,不足为信,顶多是秦桧被金国捉去后了解了金国的综合国力,知道无法对抗,回南宋后识时务地和金国议和而已,要知道,秦桧在北宋末年不了解金国时,一直都是大义凛然的,再说了,与金国议和的方针没有赵构的同意,秦桧是不可能实施得了的,之前就曾被罢相一次。另外野史还提到岳飞被捕已两月有余,“罪状”还投编造好,一天,秦桧独居书室,吃了柑子,用手指划柑皮,若有所思。秦桧妻王氏看见秦桧的动作就讪笑着说:“老汉怎么一直没有决断呢!捉虎容易,放虎难哪!”秦桧听懂了王氏的意思,写一张小纸片送狱吏,岳飞当天就死在狱中,岳云、张宪被杀于市。这纯属无稽之谈。实际上,在岳飞之死的过程中,秦桧始终是一个配角、替罪羊而已。赵构不点头,秦桧敢把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杀掉吗?相权再大也大不过君权,秦桧拟定的刑罚是岳飞张宪斩、岳云流放,结果是赵构亲自加了批示,前两个要斩,岳云也要斩!到底谁是主导力量,至此一目了然。至于秦桧背的这个包袱,是岳珂后来说:“俺爷爷是被秦桧这个奸贼害死的(先臣为秦桧所害)!”于是才成了定案(那岳珂也是宋臣,他怎么能说是高宗力主杀的岳飞呢,自己还想不想在南宋混了)。
弱国无法与强国对抗时,议和是最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宋金议和对双方都有好处(金国得到物质,南宋得到安定,老百姓更高兴,不用打仗),继位的宋孝宗还和金国签定条约,以金国为兄,身份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值得一提的是,宋孝宗死后,消息传到金国,金国皇帝亲自戴孝致哀,郁郁寡欢,不久也驾崩了。
岳飞虽有必死的原因,但可惜宋朝从此以后再无良将北伐,所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