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繁忙的一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了保证之后学徒们能够更快练好收割机的操作,保证计划万无一失。凌山河两口子马上做出最新决定,第二天一早凌山河就带着300块钱去了乡农业部,准备先租了一台收割机回来给未来的徒弟们练半个月。
也许是前几天送礼的效果还在,农业部门领导竟然大笔一挥批进行了特殊照顾,还说是为了让本乡秋收大计顺利进行,培养农业人才――收割机司机,因此只需要缴纳100块押金就可以免费把收割机开回去练习,不过这段时间的油费和维修费是要自理的。凌山河对于这种规定自然举双手欢迎,对负责领导更是千恩万谢。不过其中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如果由于他包收割机影响乡里收割任务的话,几位负责的领导也是要担责任的!做出特殊照顾也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事成之后凌山河少不了要再意思意思了。
去开收割机的当天凌山河就委托村大队开始了选拔徒弟的广播:“村民们请注意!村民们请注意!现在播送广播,北街凌山河家下月要找10个20来岁的小伙子开收割机收麦子,一个月给二百,不会开他负责教,有愿意去的去凌山河家找他。再重复一遍……”
凌山河早上交给大队传达室老张头10块钱“润喉”让他用那嘹亮的嗓音在早、中、晚各广播了三遍,马上引起了村子的轰动!
要知道壮劳力每月才能赚三五十块,虽然这一个月耽误自家收割可是一下给200还是很挠人心的。凡是手脚健全年龄适当的都跃跃欲试,想趁这个机会赚一笔给家里添些摆设。
凌山河刚刚到家就看到十几个人年轻人在家里等着了,凌山河虽然在广播里说要找10个人。但是心理还是没数的。
因为割麦子这个活为了抢收很有可能要日夜轮番上阵的,所以除了必要的7个之外还是要有几个跟车、替班的,人员上还是有一定宽松度的。
站在自家院子里看着十几个或蹲或站神态不一的老乡,虽然都是乡里乡亲但开场白还是要的:“大家听到这个信能来也是看得起我凌山河,这个事呢是这样,我从乡里接个活,下个月给咱们全乡割麦子。这个活呢我一个人肯定干不了,所以就找大家帮个忙。这帮忙算帮忙钱我可一分不会少给,一个月忙活下来你们每个人200票子。”
凌山河刚说的道这下面的年轻人早就已经热血沸腾两眼放光了,广播毕竟只是广播,现在凌山河已经当面讲亲口承认了,就不用完全不用担心了,话说到这有些不安分的小伙儿已经开始喊了:“凌大哥,你说怎么办吧?乡亲们就跟着你干了!”其他的人也纷纷附和。
凌山河对他们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大伙能跟我一块干我非常欢迎,但是咱们有几个条件可要先说”
“您说吧凌大哥!只要是带我们一起赚钱怎么条件您尽管提”一个人抢着带头回答道。
“就两条,一是能在半个月跟我学会开收割机,二是能吃苦能熬夜,学不会的我可不要!!”凌山河的条件并不复杂也很容易理解。
乡亲们听了之后也很容易接受,毕竟要学不会开收割机再怎么说也帮不上忙,难道拿个镰刀去和收割机一起干么?谁也不会一月花200块养一个闲人。
由于想做这份工的人还在陆陆续续的来,所以凌山河干脆让李海英把刚说的重点写好贴在墙上,又注明想学收割机直接去村北的空场找凌山河的字样,这样就省的一回一回的费嘴皮子了。
在双方没有意见的情况下收割机培训很快在村北的空场展开了,由于村北空场主要是用来晾晒粮食的,因此很适合练习开各种车辆。
训练是展开了可结果并不如人意。
虽然来了十几个人,但半天下来只有三四个看起来聪明机灵而且又曾经摸过拖拉机的小伙子稍稍入了门,其他人完全不能适应收割机的操作。

随着一些人无奈地自动退出,由于时间紧迫凌山河马上采取了另外的措施。
虽然今天的结果不佳,但是却发现即使是偶尔开过拖拉机的人,学起收割机比起普通人也是有优势的的。所以凌山河很快把主意打到了自己之前的活动圈子,毕竟他也曾经是拖拉机事业的领头羊,对各村开拖拉机的高手还是极其熟悉的。
晚上刚从空场出来就直奔原来跟着自己的学徒黑虎家里赶去,黑虎虽然是凌山河手把手带起来的徒弟但年龄却只小他两岁。黑虎今年25岁,人长得高高大大黑黑壮壮性格也沉稳,平日里和凌山河的关系就走得很近。
凌山河想包收割机的事也曾经和他提过,对师傅的这种英勇决策他还是知道的,但他能做的只是支持和拥护了。这种大事他是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这并不是他的胆量小,而是这种投资事关重大,需要的是气魄!
开拖拉机在收割的季节也是比较累的,但赚的钱也会比平时多出很多,原本月均不足五十,但秋收的一个月下来大概也能赚个**十块。可这与凌山河承诺的200完全没有可比性,于是黑虎很快接受了邀请,在当晚就帮着凌山河串了几个本村和邻村的年轻拖拉机手。收割机手是需要用年轻人的,毕竟新东西得接受的快又能吃苦!
近日来凌山河的妻子李海英由于家里事情比较多也没往中学里跑,一心一意的拿着乡农业部给的收割地域图帮丈夫研究着最合理的收割路线和工作时间安排。
各村小麦收割路线的安排还算简单,毕竟是由乡里给的道路图和地域图的,在图纸的帮助下只要让收割机在路上赶工的距离达到最短就可以了,计算这些付出的还只是时间。
但人工的安排就比较复杂,毕竟人员的流动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多事都是难以预料,干扰因素最多也最不好安排。但是为了达到收割机的最大利用,她只能采取得是人歇车不歇的方法。
按照她的设想7台收割机如果要保持24小时工作的话,总工作时间为168小时。如果每人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不要惊讶秋收时的工作强度,而且中途也是可以不断的休息的),而且换班合理的话,12个人就可以正好完工。当然这种完美的换班是很难安排和实施的,好在收割机并不是24小时工作的,而且工作时间每减少2个小时就会节省一个人力。所以如果是十八小时开工的话9个人就足够了,为了防止出现伤病和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除了凌山河以外再找12个人怎么也都忙的过来了,其实在心里她还是想让丈夫负责指挥而不是参加这种没日没夜煎熬的,但实际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凌山河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的时候,她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完成了。甚至连还没确定会是谁的12名收割手的工作时间表都安排好了――因为没有名字所以干脆用数字编号代替,没想到数字代码竟然被保留了下来,即方便监督和管理有落实到了个人责任;12人中其中10个做为固定安排一切的工作都排入时间表,留下另外两个做为“游击手”,哪里出了问题马上接应。凌山河则即负责接应又是场外指导而且还要监督工作的进程身兼数职。
凌山河回家后心满意足的看着老婆忙活一天弄出的成果,不断夸奖着李海英顺便夸奖自己:“看我多有眼光,娶个识数的老婆多好!”
忙了一天的李海英最后只被丈夫评价为“识数”一脸委屈的拧着丈夫的大腿。心情完全却恰似现在的流行语形就是:眼泪哗哗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