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北伐幽州(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隋炀帝虽称暴君,但他开凿的永济渠所起的作用非常重大,称得上是他一生中少有的能够留给后人的遗产了。”黄俊站在船头,眺望着向北开进的船队如是点评道:“隋炀帝开凿永济渠是为了东征高丽做准备,然而自唐以来却成了极为重要的通道,把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连通,从京都长安上船,可直达幽州,便捷了很多。”
隋炀帝大业四年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把南方的沁水和北方的涿郡连系在一起,自此以后永济渠成为极为重要的战略通道。
永济渠全长两千多里,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就是“引沁水达于河”,利用黄河支流沁水,使其分流东北与清河和淇河相连,再东北入白沟。北段则是利用一段沽水和一段桑乾水凿成运河,如此一来,河南地区的来船,通过永济渠就可以北达蓟城。但是,由于沁水与黄河相连,多沙容易淤积,而清水又流量有限,因此永济渠的南段实际上的漕运价值并不高,所以在唐朝时候,永济渠的起点往往被定在卫州的汲县一带。
赵匡胤赞同黄俊的点评道:“皇上所言极是!永济渠本身是好的,只可惜自唐末以后失修,淤泥拥塞,难以畅通,能够行船的河段已经不多了。上次进军,皇上本拟直达幽州,由于河段拥塞不能行船,不得不提高登岸。”
黄俊笑道:“上次北上,朕思虑未周,未虑及于此,此次重来,虽然河段不能完全直达幽州,朕还是决定直抵幽州。永济渠的作用非常大,不仅仅是便于粮食转运,还便于南北贸易,幽州、魏州、贝州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终于发展成永济渠沿岸的商贸中心,等仗打完了,应该调集人力重新疏浚。”
韩通很是赞成黄俊的观点道:“皇上所言正是臣所想。自从皇上御极以来,大周就在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象永济渠这样重要的水道要是不能畅通的话,实是可惜。”
周世宗登基后意识到粮食的紧缺,下大力气兴修水利,疏浚河流,这为中原地区农业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俊点头道:“张说有一首诗很好地说明了永济渠的重要性,这诗就是‘河朔人无岁,荆南义廪开。将兴泛舟役,必仗济川才。夜月临江浦,春云历楚台。调饥坐相望,绣服几时回。’荆楚的粮食通过永济渠直接运到河朔救灾。要是没有永济渠,当年的河朔大旱,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张说是唐玄宗时期的名臣,时任幽州节度使,写下这首《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很好地说明了永济渠的重要性。
三人正说间,只听有人高声吟诗“渔阳突骑犹精锐,赫赫雍王都节制。猛将飘然恐后时,本朝不入非高计。禄山北筑雄武城,旧防败走归其营。系书请问燕耆旧,今日何须十万兵。”
这是杜甫的《渔阳》诗,在此处吟来颇有些不敬,赵匡胤怒哼一声,道:“好个狂徒,居然敢吟此诗,不知好歹!”
黄俊虽为帝王,潜意识里还是现代人的想法,虽然觉得这人在这里吟《渔阳》诗颇有些不礼貌,还可以接受,寻声望去,只见一叶扁舟飘来,船头站着一个身材不算高,只能算中等个的文士,初看之下,这文士颇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让黄俊大生好感。

等到扁舟靠近了,黄俊看清了他的面相大失所望,这人其貌不扬,长相实在不敢恭维。
“大胆,停船!”兵士吆喝起来,禁卫军弯弓搭箭对准了他。
掌舵的艄公是一个老头,吓得直哆嗦,结结巴巴地道:“杨相公,回去吧,军爷不让我们过。”
姓杨的文士毫不在意,哈哈一笑,道:“老人家不用害怕,他们不会放箭。”
韩通也是哈哈一笑,骂道:“好你个狂徒,你以为我们的箭是吃素的,就射不死你。弓箭手,准备……”弓箭手拉满弦,只要韩通一声令下,肯定是乱箭齐发了,艄公吓得趴在船板上念“佛祖保佑,佛祖保佑!”
姓杨文士面不改色,笑道:“韩大人,你要是射死了杨某,谁来帮皇上取幽蓟之地呢?”
对他的唐突赵匡胤很是不高兴,冷笑道:“这年头,到处都是满嘴大话的招摇撞骗之徒,姓杨的你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这杨姓文士利嘴如刀,一点也不给赵匡胤面子,反唇相讥道:“赵将军,可曾记得襄阳高僧?若不遇襄阳高僧,赵将军今日为将军乎?为招摇撞骗之徒乎?”
赵匡胤年青时无所事到事,处到流浪,一天来到襄阳,去庙里求宿。老和尚见他长相奇特,谈吐不凡就送给他盘缠要他去北方碰碰运气。赵匡胤到了北方就开始走红运了,一步一步做到禁军统领,要不是历史重来的话都快当皇帝了。
这本来是一段佳话,在此处说来却很是刺耳,颇多讥讽,赵匡胤一下子闹了一个大红脸,又拿他无可如何,只有怒目相视。
他的话实在是够刁毒,韩通气愤不过,夹手从兵士手里夺过一张硬弓,弯弓搭箭,弓开满弦,对着文士的头,喝道:“匹夫看箭!”
杨姓文士一点也不在乎,哈哈大笑道:“韩将军少有勇力,冠绝三军,骑射尤精,没想到原来如此,只会射手无寸铁一文生,千古佳话乎?”
韩通给他拿话呛得难受,射也不是,不射也不是,恨得牙痒痒的,又拿他没办法,只有怒目而视的份。黄俊心知此人能够对韩通赵匡胤之事了若指掌,必非常人,他此番冒死前来必有重要事情,笑道:“韩将军,罢了!”
韩通这才不情愿地收回弓箭,仍是不甘心地瞪着这文士,瞧他那模样,要是有机会的话肯定是要打他两个耳括子。
运兵船是大船,很是高大,黄俊手一挥,道:“扔根绳子下去。”兵士应命,扔下去绳子,文生抓住系在腰间,兵士一叫力就要拉上来,韩通夹手夺过绳子,喝道:“抓紧了,不要掉到河里去了。”一叫力,一百多斤的人好象纸片一样向上飘来,真是神力惊人。
韩通手一松,只听卟嗵一声响,文士掉进河里去了,砸出老大一个水窟窿,赵匡胤哈哈大笑,奚落道:“文士乎?落汤鸡乎?”
文生从水里冒出来,哈哈一笑,高声吟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颇有一副狂士之态。
韩通和赵匡胤哈哈大笑,韩通一叫力,三两下把文士拉了上来,放在船板上。他身上湿漉漉的,般板上立时一大摊水。
赵匡胤从怀里掏出一串铜钱扔到扁舟上,道:“老丈,你的船钱。”
“谢将门!”老头谢一声,划着扁舟飞也似的去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