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商族的历史与夏同样久远,传说简狄吃了玄鸟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
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生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的统治很稳固。
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所以商朝也叫做殷朝,迁都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袭制,从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商后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后来周朝宗法制的重要基础。同时,商的占卜也很出名,现存的甲骨文便是占卜的记录。商王的统治仅仅限于狭小的
中央地带,四周及边缘地区是王室诸子及各族的领地,中央集权还没有形成。
商朝的矛盾在中期后加剧,王权的争夺尤为激烈,同时还有奴隶的反抗斗争。纣王时用武力镇压,但最后引火烧身而灭亡了。商共传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约六百年。
“玄王”契
商人的祖先,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之一。
尧舜之际,商的首领契是当时重要的军事首领人物之一,后来商人把他尊奉为始兴之祖。历史上有简狄吞食玄鸟(燕子)卵而生契的神话传说,契有“玄王”之称。由契至汤,共传十四代,正好与夏王朝相始终。
当太康失国的时候,契的孙子相土东逾泗水,在泰山之下建立东都,大力向东方扩展。活动范围可能达到东海之滨,而影响及于沿海南北各地。
商汤发展
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商已成为东方地区强大的方国。当时,夏王朝的统治力量大为衰落,特别是在东方地区,众多的诸侯国纷纷叛离夏桀。在这样的形势下,商汤便积极展开灭夏的准备工作。
汤先在商丘旧邑的基础上,扩建成为亳邑,作为新的都城。他大力争取附近众多小邦的归属,逐步展开对夏王朝的攻势。
商汤攻夏,首先是从征服葛国(河南宁陵县北)开始的。通过出兵灭葛,取得攻夏的第一个胜利。汤从灭葛开始,便有步骤地扩大了攻势。以后,商汤集中兵力分别消灭了韦(河南滑县东)、顾(河南范县东)和河、济之间的昆吾等三国,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夏桀便势孤力薄了。
商汤灭夏
商汤控制了广大的东方地区,便兴兵伐夏。当时,夏王朝内部极为混乱,两军相遇于鸣条之野,因士无斗志,夏桀败绩,仓皇南逃,死于南巢。夏亡。
商汤灭夏后,回师亳邑,众多的诸侯前来朝会,表示臣服。商王朝正式建立,新建的亳都便成为统治全国的中心。近来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其上层面积广大,遗存丰富,有规模较大的宫殿基址,考古学界有人认为可能是西亳。

商汤又向四方扩大征伐面,商王朝的统治地区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周边部落前来朝贡的越来越多,加速了周边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太甲复位
商汤以后,由太甲到太戊,是商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时期。
太甲是汤的长子太丁之子,太丁未及继立就先汤而死。汤死后,由太丁之弟外丙、仲壬相继即位,他们在位的时间都较短。伊尹是辅佐商汤的重要卿士,仲壬死后,伊尹立太甲。由于太甲不遵循成汤制定的典则,被伊尹放逐在桐宫。过了三年,太甲有了悔过的表现,才又恢复王位。
太甲以后,商王朝的统治是比较稳定的。太戊在位期间,既有伊陟为相,又有巫咸“治王家”,史称“殷复兴,诸侯归之”。
盘庚迁殷
仲丁以后,王室多次迁都。如禀甲迁于相(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河南温县东)等。据说在盘庚以前,先后迁了五次。如此频繁迁都的原因,由于史料缺乏,无法确切地说明。而由仲丁到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史称“九世之乱”。
到盘庚继立时,政治上的混乱现象仍然相当严重,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一次迁都,他选择了“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作为新都所在。但是无论贵族或平民,都反对迁都。
因此,在迁都前后,他反复劝说贵族,要求他们一同迁往新都,共同作出一番新的事业。同时,又严厉告诫众民,要他们随同迁往,不然就要斩尽杀绝。
迁殷以后,“行汤之政”,政治局势逐渐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着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
商朝盛期
在商代后期的273年间,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从盘庚迁殷以后,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到武丁时期便达到了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商王朝与周边各部,虽然因统治者之间的贪欲引起了一些冲突和战争,但各地人民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商代的灿烂文化,对祖国各地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中央官职
夏初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由夏到商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而辅之以兄终弟及。由于严格的王位继承制度没有完全形成,在商代中期,连续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现象。到武丁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王室内部逐渐趋于稳定。
以王室为中心的众多贵族,他们有的是许多“旧邦”的旧族,而更多的是王室近亲不断建立的新宗,由此而产生“多子族”。
这些新旧贵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国,有的在王室担任各级官职。他们是商王朝的支柱,也是奴隶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