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群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陛下,这是礼部经历司所上的关于请照靖江王例配宁靖郡王属官的折子一个小太监对着崇祯皇帝说道。
“哦?拿过来。”崇祯皇帝闻言皱了皱眉头,说道。眼下已经是十二月末了,因为清军入关和德王被俘而陷入震动的帝国政局也渐渐平静下来。现在,关内的农民军主力李自成和张献忠所部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似乎从天启年间延续至今的内乱终于有了平定的迹象。继位伊始就内忧外患不断的崇祯皇帝也因此有了难得的好心情。尤其是几天之前,“双轮商行”向干涸的内帑递解了崇祯十二年的分红,四十万两白银,正好可以用来发放给九边尤其是正当满洲人锋芒的蓟辽边军过年的赏赐,使得这位皇帝对朱术桂更是充满了感激。
崇祯是一个异常固执的人,一旦他认准的事情,肯定是以猪撞树上的一往无前的气势一条路走到黑。文臣里面,他最信任的是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即便是杨嗣昌在清军入关之后举措失当,先是见死不救,使得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继而调集山东明军主力扼守黄河北岸的德州,直接导致山东首府济南防务空虚,清军从河南东入山东,避开明军主力,攻陷济南,导致德王朱由枢被俘,这份信任也依然未减,反而是奉其命令行事的山东巡抚严继祖成了替罪羊,被大刀片给咔嚓了。而在宗室里面,最受这位陛下倚重和信任的自然就是风流倜傥,智计百出,天纵英才……(此处省略一万字)的朱术桂。即便是这些天来众多的疯狗一样的御史和六部九卿的大臣们向其进言,直指江陵一战的可疑之处,怀疑朱术桂隐匿实力,崇祯皇帝依然不为所动。
在这位陛下看来,大臣们如此忌惮长阳郡王正是心虚的表现,并以此来掩饰他们的无能。坦白的说,数量高达几十万的朱明皇室大部分都是人型猪头,正好和他们的姓氏相配。当然,有人渣必然也有人才。如此大的基数加之宗室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自然也会出现很多杰出的人才。那些出仕为官的宗室当中的绝大部分就体现了极高的素质,最起码整个国家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加之身为天家子孙的傲气,这些宗室官员在主观上表现的就更加的努力,也不屑于去干坑蒙拐骗,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破事儿,至少频率上要相对低得多。这反过来更加坚定了崇祯皇帝重用宗室的决心。
“……宁靖王虽为郡爵,然得配护军,享有庄田,冠服车格仪仗俱比亲王,况为辽藩宗理,实属一藩。宜照靖江王例,官属亲王之半。今宁靖王府属官残缺,为亲亲之谊计,昭化王之德行虑,宜为王配齐官属……”
随手翻看了一下奏折,崇祯不经意地皱了皱眉头,他心里雪亮,小小的五品经历除非喝了工业酒精,否则绝对不会有这么大的魄力来上这份奏折。这个年代还没有工业酒精这样的极品“圣物”,所以,可以肯定这位经历一定是得到了内阁某位或者某几位大佬的授意。对于这些阁臣的用心良苦,皇帝本人非常的不爽。在他看来,自己的叔祖屡立大功的时候几位大学士都跟没事儿人一样,而他刚刚提升了朱术桂的待遇,就马上有人蹦了出来找茬。很明显,这些文臣们不希望宗室过于受到重用,从而威胁整个文官集团的既得利益。
“哼哼,朕的宗亲,天家的子孙难道尚不如你们这些尸位素餐的人么?好,不就是想把叔祖牢牢看住么?朕偏不遂你们的愿,也该让你们知道,天家的子孙不是随意可以被你们消遣的。”
想到这,崇祯皇帝开口吩咐道:“拟旨,靖江王乃南昌王嫡支,首封王守谦属亲王嫡子嫡孙,盖因亲疏有等,官属亲王之半。术桂以故长阳温端王嫡次子首封辅国将军,乃以大功得晋王爵,与靖江不同。且靖江王府比照亲王,宁靖王府邸乃郡府,其地狭,无以配齐官属。若有司坚持,着户部,工部会同礼部经历司择地先为王建亲王府。恩,就照这个意思,润色之后让司礼监发到内阁去。”崇祯皇帝看了看伏案疾书的小太监说道。这位在后世以尖酸刻薄,寡恩多疑而著称的皇帝并不笨,既然大臣们使得自己很不爽,那么他自然也不会让这些大臣好过。很简单的一招以退为进,用在这里刚刚好。
首先他话里话外强调了靖江王的身份,旁系亲王。而朱术桂仅仅是一个郡王,自然还没有资格和靖江王一样“官属亲王之半”。不过既然大家都希望给朱术桂配上官属,向来“从善如流”的崇祯皇帝也不好说什么不是。那好吧,总得先给朱术桂修建亲王府吧,之后再配属官就名正言顺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户部的库房里面空空如也,不带着放大镜基本上找不到一个铜板。别说是建一座亲王府,估计仅仅是建王府的大门就可以把户部搞破产。

看到皇帝跟自己玩阴的,内阁的诸位大臣还好,那些御史们立马眼冒红光,奏折如同雪片一般接连不断。这绝对是一群没事儿找抽型的纯心找茬的混蛋。大明立国二百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御史当中就没有几个能说出稍微有点脑子的话,做出比白痴高明的事情。不过人家有恃无恐啊,御史可是有着风闻奏事,不因言获罪的特权。反正他们干得也就是鸡蛋里挑骨头这种难度极大及恶心人的活儿,说错了是正常的,万一来个人品大爆发死耗子撞到瞎猫蒙对了什么破事儿那可就赚大发了。所以,到了崇祯朝的时候,历经二百多年的传承和经验积累的这些个大明的御史们已经可以和某种神经系统不正常的人建立起一个不等式:御史≥精神病。
明末的时候,朝堂之上是一个很诡异的局面。那些东林出身的大爷们占据了高位,竭力打压江浙南直隶之外的人。而被欺负的人当然不会甘心,各种反击的手段也层出不穷。有能力的文臣基本上都在京外,留在朝堂之上不是贪鄙就是能力低下,把党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此时,东林的大佬们坚持要给朱术桂按照亲王府的一半配齐属官,而齐浙楚党的本着凡是敌人赞同的我们就反对的原则坚决不同意。最终,一个馒头引发的,咳咳,应该是一个王爷引发了群殴。明朝的朝会很类似现在台湾立法院开会的场景,当然,在道具的丰富程度上还是要自愧不如的。最起码不会有人拿高跟鞋当标枪砸人玩。不过被打得鼻青脸肿倒是经常出现。碰上一个老实点的皇帝的话,比如说一生只娶了一个的弘治皇帝,这帮人打累了还可以去骂骂皇帝玩,实在是活得滋润。
很可惜,崇祯皇帝绝对不是老实巴交的弘治皇帝,也不是活得神魂颠倒经常出幻觉的嘉靖皇帝。这位爷虽说善变了点,冲动了点,好傻好天真了点,不过可绝对不好糊弄。而且,即便是你没有糊弄他也绝对不是安全的。这位皇爷很有后世里“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气魄。这些年冤死的,害死的,累死的,坑死的,气死的文臣武将数不胜数。所以,在他的朝堂上撒野是有一定危险的。这会儿的大臣们可早就没有了帝国建立之初的那种骨血和渗透到骨子里的骄傲。这是一群很现实的人,很可惜,现实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儿,不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站在最顶端的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那么离亡国也就不远了。因为,一群没了信仰的,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只知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把党争看得高于一切的大臣们足以把就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明帝国给折腾死。
正巧,崇祯十二年的岁末也没有什么大事儿发生。多尔衮的入侵大军在年初的时候已经带着百万两的金银,几十万的百姓和德王朱由枢从青山口出关凯旋而归。李自成和张献忠则被明军赶进了穷山恶水,正在大山里面啃树皮玩。趁此难得的悠闲时机,诸位大臣们重温了丢失了好一段时间的打群仗的技巧,并立马在朝堂之上开始实践。经过了一番王八拳,窝心脚,断子绝孙爪,吐口水,拧耳朵等等的争斗之后,人数虽少但身体上优势明显的齐浙楚党占据了上风,尤其是其中的山东籍大汉们,更是一个顶十个,骁勇异常。
可能是对这场从崇祯十二年岁末一直延续到十三年年初的群殴和扯皮厌倦了的原因。在新年过后的第一次大朝上,崇祯皇帝终于结束了这场因为是否给朱术桂的宁靖郡王府配齐属官而引发的暴力争论。年初七,崇祯皇帝明诏天下,赐朱术桂庄田千五百顷,宁靖王府因地扩建,比照亲王例,允建承运等六门,采金钉朱户之制。王府竣工后,比靖江例为宁靖王府配齐属官。崇祯的这手太极玩得实在是漂亮。按照惯例,朱术桂肯定要上表推辞,然后皇帝陛下再下诏,朱术桂再推辞,皇帝再再下诏……全套下来,半年的时间已经没有了,之后,穷的叮当响的户部和湖广地方必然会为谁买单再度扯皮。所以,等到王府扩建完成的那天,已经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
(ps: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