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发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日第二更!)
崇祯三年十月六日,整整齐齐地解难营兵士押运着朝廷的粮草辎重以及军饷抵达了大同镇府城,至于那些杂牌的陕西军,梁涛把他们遣送了回去,一来他们战力太差,二来并非心腹之军,他信不过。.
梁涛当即下令,凡大同府军兵士,每人领取十两白银以做今年的年饷。(明朝募军制普通士兵每人每年十两作为军饷,这还是较高的水平--戚继光就是例子,实际上明末由于各种原因年饷更低,甚至只有四两。)
几十辆装满真金白银的箱车被解难营的兵士推到了大同城内的校场上,大批的大同军士虽有心上前摸上两下,然而一抬头,望着一个个面相恶狠狠、虎背熊腰的解难军,竟然为之气势所震慑,泯然忘了自己也是大明官军!
大同的士卒排着队,一批批在解难营将士的注目下领取了属于自己的饷银,他们中,有为自己今年拿到如此多的银子而高兴的,更多的是羞愧夹杂着其他各种各样的复杂心情,不足而一!
然而或许经过如今种种的酸甜苦辣,这支曾经的天下雄军会像天空的雄鹰一般,找回属于他的荣耀!
如今,梁涛有了自己的地盘,可穿越的游戏才干刚刚开始!在这乱世,他要实现自己的报负和理想,就必须进一步发展!所以他必须向前大步发展,不管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亦或是自己民族和子孙的未来!
梁涛昼夜苦思,终于思考出一份还算全面的发展计划,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
解难营凤凰岭上的家当包括人口必须全部搬来,毕竟在别人的地方他不放心,尤其是陕西山西一带,将来将是明军与义军的主要战场之一,他可不想将来老窝被人家给端了!而且解难营的家属在异地容易使得军心不稳,毕竟家中老弱妇孺在外,在最重忠孝礼仪的古人心里,如何能放得下?
他为此飞快写了封信,派人送去华阴县,信上交代了高亮些许“搬窝”的种种注意事项,他相信以高亮的能力,自当是能够办妥的!
第二
无论是为了将来的乱世或是干脆直接为了打碎后金的铁骑,一个稳定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武器制造基地十分关键,而大同的地理位置却给了他原材料的便利--山西,自古便是中国的煤矿大省,便是大同也是个“煤地”,而大同的周围铁矿却也有不少,比如大同旁边的宣化,还有大同北边内蒙古草原上的鄂尔多斯“煤地”,而且这几处煤铁的质量极高。除此之外,梁涛打算研制杀伤力更大的武器,梁涛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当然知道高科技武器的好处,满清的大门不就是被人家的大炮给轰开的吗?你的骑射不是甲天下嘛,不照样被人家打得稀里哗啦!
自然,一种强大的武器可以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一场战争,乃至赢得整个时代!梁涛虽然不懂机关枪和飞机大炮怎么造--就算他懂,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可能达到现代高科技武器制造的技术要求,但是这并不重要,梁涛并不需要很先进的武器--尽管他很想拥有,他只需要拥有能够克制满清骑射的武器!
冷兵器时代,成吉思汗的子孙带着他们的铁骑纵横了整个世界,从亚洲到非洲,无人可抵挡他们的骑兵。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有多么先进,而是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士兵对马的控制能力绝对不是一个后天培养的骑兵可以媲美的,所以一支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绝不是农耕社会国家训练出来的骑兵部队可以抗衡的!而满清的铁骑也是这个原因,所以野战无敌手!所以有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能敌”的说法。
但梁涛无论如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一支可以超越,甚至退一步说,能够在同等条件下抗衡女真骑兵的部队,所以先进武器成了唯一选择!至少,他需要一件辅助性武器,如同明军的雄关险隘一般,在于建奴骑兵交战之时,能够增加己方的战略优势!
第三
人才!不管什么年代,要发展,什么最重要?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载体便是人!前面说了,先进武器成了梁涛快捷方便的唯一选择,但梁涛自己不会造武器,那怎么办呢?那当然是请别人造啊!他不会,难道整个大明没有一个人会吗?那当然不是!徐光启认识不?作为明末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自然哲学家,他的名声之响不亚于明朝名将戚继光!
还有孙元化,是嘉定县人,徐光启的学生,又是他的儿子徐骥的亲家,精通西洋炮法,曾协助袁崇焕筑台制炮,抵抗后金军。孙元化的手下,还有一批经过训练,善于使用西方火器的枪炮手。

是的,无可否认,火器的威力很大,比如此时的红衣大炮,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明朝北部长城关隘杀入关内,所过之处战无败绩,明军望风而逃,然而正是这样一支骁勇之军,在探听到涿州城配备有红衣大炮时,便匆忙退兵,由此可见火炮之威。
可惜的是,红衣大炮制造太过复杂,它本是西洋进口炮,凭明朝的科技水平只能仿制,制造速度又慢,整个大明也就三四十门正宗红衣炮,数百门仿制炮,大部分都堆在北京城楼上--就北京城的规模还嫌少呢,而且实用效果差了许多。并且大炮用来守城行,可若是用它来歼灭敌军,除非你按照孙子兵法上说的十倍而围之,把敌军围住了再用大炮打,否则人家会站着让你开炮而不跑路才怪了!
再说说火铳,火铳的射程和弓箭差不多,可有一样就差人家太多了--那就是发射速度!我们都知道,弓箭手射出一支箭后立马可以从箭囊里抽出另一支立马瞄准再射,一直射到他的手臂拉不动弓为止,可火铳就不行,它的装‘弹’的速度实在太慢,试想一支火铳部队还来不及射出第二轮,对面的骑兵部队就已经冲到面前来大砍大杀,便是步兵也能够在几轮下来冲过来近战,试想一支没有近战武器的部队哪里对方的骑步兵的对手。而且它的准确度还不如一个熟练的弓箭手射出的箭,是以用它来守城还可以,若是用在歼灭战,哼哼,你可以试试···
所以大明的高层对这种“热兵器”部队的进攻能力并不放在心上,只是如今大明的部队对建奴丝毫没有还手能力,所以只能放点心思在防守上了,所以徐光启提出建立一支纯‘热武器’的“精锐火器营”,虽然大明高层并不对他十分看重,但考虑到用来帮助守城确实不赖,便也同意了。
梁涛自然知道这支部队的重要性以及好处,那他自然不能错过,就算不能把整块肉全吞下,至少也得狠狠地咬伤两口。
徐光启的种种做法间接地给梁涛提供了优秀的一批技术人才--工匠,要知道,这年代,士农工商,工人的地位并不高,若是梁涛以大同总兵的身份要招募数十甚至数百工匠,朝廷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很大的。
第三
粮食!这年头天灾**,惨些的年头百姓易子而食,所以这粮食是个大问题。
但是咱们老徐也能解决了。徐光启除了对中国的武器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外,他对中国的粮食事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他有生之年,他编写的《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引进了南洋的甘薯、芜菁等度荒作物,可惜当时人们--特指明朝高层,囿于习惯势力,思想保守,不相信他的话,有的甚至讥笑他,这使得明末的绝大部分百姓在天灾下几乎毫无抵抗的办法。
同样他也便宜了梁涛,因为他就不需要为不知道上哪去找度灾作物而烦恼,只需派人上北京一趟问徐光启要些种子,而老徐也一定会因为有人支持他而感到高兴的!
第四
防建奴!
在梁涛心里,自从他来到这个时代,他最无法从面对的事实便是整个中国即将会被女真的一群野蛮人统治将近三百年!
这倒不是梁涛有看不起少数民族的思想,在他看来人人生而平等,不管是满族、汉族亦或是蒙古族,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然而千不该万不该,满清入关大开杀戒,杀得两亿的汉人尸横遍野;后统一全国之后,又大兴**,造成中华民族在精神文化上的大退步;又闭关锁国,最终导致了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的全面落后,最终成了任西方人宰割的羔羊!这是他彻底不能接受的!
所以在梁涛心里面,他是宁愿李自成进北京当他的大顺皇帝,而他梁涛自己哪怕是作为群雄争霸的“败寇”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他也无怨!
所以他--梁涛梁振华,除非他死了,否则绝不能让让建奴入关一步!
振华振华,振兴中华,这表字可不是随便取的!梁涛暗暗握紧了拳头、咬紧了牙关,我梁涛虽不是盖世英豪,却也不能眼睁睁看着生我养我的民族成为他人的刀下之俎,口中之肉!
<ahref=http:.>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