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后勤补给能力与军队人数的关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转铁血:
2004-4-616:48:31
铁血论坛→历史风云-温故→浏览:古中国后勤补给能力与军队人数的关系[讨论]
古中国后勤补给能力与军队人数的关系[讨论]
.....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
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如
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
维持二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
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每人每天吃四升
米。)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
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
三人背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个人,减去一个民夫,给他四天的口粮,以后的
十七天三个人,每天吃六升。再减去一个民夫,给他九天的口粮。最后的十八天
两个人吃,每天四升。)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可以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开始
六天半每天吃八升,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三
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是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暂去三分之一
,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就
很困难了。(遣送运粮的民夫返回要派士兵护送,因为运输途中还会有死亡或是
患病的,而且要利用这些减员的粮食来供应护送士兵。)
每人背六斗米的数量也是根据民夫的总数推算出来的,因为其中的队长自己
不能背,负责打水,砍柴的人只能背一半,他们所减少的要摊在众人头上。另外
还会有死亡和患病的人,他们所背的也要由众人分担,实际上每人背的还不只六
斗。所以军队中不许有吃闲饭的,一个吃闲饭的人二三个人供应他还不够。
如果用牲畜运,骆驼可以驮三石,马或骡可以驮一石五升,驴子可以驮一石
。与人工相比,虽然能驮的多,花费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时放牧或喂食,牲口就
会瘦弱而死。一头牲口死了,只能连它驮的粮食一同抛弃。所以与人工相比,各
有得失。
——梦溪笔谈,卷十一。
实在很佩服他,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沈括的设计是以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度,而
且不发生意外为条件的,但在一般的状况下很难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假设一支军队能以平均每天四十公里的速度进退,在三十万民夫的供应下,七万作战士兵(另三万负责辎重)的活动半径只有六百四十公里。汉唐的军队以长安为起点,还到不了今天的兰州(今日公路距离西安七百一十二公里);如果要到达今天的乌鲁木奇,至少也要六十七天半的时间(二千六百九十九公里)。即使是从前线的补给基地出发,如汉唐的玉门关或阳关为起点,往返于新疆的西部和北部的行程也不只十六天。不过若是在中国内部的战争的话,由于有道路交通网,以及中途城市补给站的方便,是可以减少民夫的数目而增加作战士兵的数量目的。但也要考虑中途的城市是否能补给数十万的人。所以至少一个民夫对一个士兵的比例是跑不掉的。另外若要在前线补给基地囤积可供应数万乃至数十万的人的粮食也是要在平时或是战前花费许多人力和时间来准备的。前线的补给基地不会像国内的许多城市一样有河流或运河经过,可以经由船只快速运送大批粮食的。另外要动员
这许多士兵和民夫,自然要有相当水准的户籍调查资料。古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力
和流通管道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加上严密的户籍调查系统和交通网,
所以会出现令人惊讶的部队人数。不过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这些人全部都是战斗部
队的。长平之役赵国倾全国之力,出动四十万人,其主力作战部队恐怕不会超过
二十万。其它的应该是负责补给运输的后勤部队才是。另外像这种超大数目的部
队通常只会出动在中国内部的战役,交通方便才有可能。汉武征大宛和隋征朝鲜
那是例外,且隋还为了在前线囤积粮食而特别建了条运河。远距离的战役多半人
数都不多的。大概都只有数万人而已。史上最远的蒙古远征欧洲,大破欧俄联军
的部队也只有两万人而已。不过倒是带了数十万匹的马来携带补给品和轮番骑乘
节省马力。路上的草原和绿洲大大节省了其补给携带量,使其骑兵能成行。游牧
民族南征时的骑兵带的就较少了。中原地带的植被较少,无法供给足够的马匹草
料。所以游牧民族南征带的骑兵并不多,反倒会增加其步兵数目。
春秋后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流动加上铁器的普及,生产工具和方式的改善使人口和粮食大大增加。因而也使战争型态改变,使其大型化。也因此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各型战略思想家。孙子兵法之所以出现就是这个原因。西方要到封建结束后才会有类似的变革出现。所以后勤补给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出动的军队数目,
中国有许多超大战役的原因即在此。
古时域外的战争的补给很大程度是抢敌人的,所以更使战争残酷,输一次战斗极有可能就是满盘皆输。
要不古代干吗提倡以战养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可见,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军事家已经了解了后勤的重要性和后勤对战争的影响。
用牛就还要考虑牛吃的东西,草料也是军费开支:D
所以孙子说,要因粮于敌。
所以作者认为:战争,尤其是古代战争是异常残酷的,所谓浪漫的骑士风度,什么骑士八戒美德之类的,在真正的战争中那可真是宋襄公式的蠢蛋,绝不可能打赢真正的战争。
战争中,最狠莫过于断粮。于是就有白起兵围赵军于长平四十六日,赵军争相杀人为食,而赵军投降后,白起仍不得不全部坑杀赵俘,原因就出现在粮草不济。作者以为:赵军是肯定没有粮食的了,不然也不会“杀人为食”,而秦军的粮草也不会多到能完全供应几十万赵军,史载,秦王发国内15以上丁支援白起,在那个没有机械化没有铁路汽车,完全依靠手推肩扛供应粮草的年代,秦国已拼尽全国之力供应白起的几十万大军,所以杀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所以我在常读小说,发现极多小白作者,一厢情愿的列举XX万重骑兵,XX万重步兵,投入XXX万大军混战.....实在是太脱离实际,YY到没边了,除了恶心,找不到其它词来形容。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没有粮草,不成军队。
转百度: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廉颇驻军长平,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出裨将茄继续前出搜索迎敌。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于廉颇军中。王龁军与廉颇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秦军攻战年馀毫无进展。由于后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秦昭襄王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不敢支援赵国;同时应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率权,启用了擅长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率。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了廉颇原有的军事部属和防守战略。赵括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羸,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
史料
司马迁所着的《史记》是研究此次战役的重要史料之一,但其对此战役兵力调动,后勤等的描述甚简略。但司马迁却纪录了秦军坑杀赵国俘虏的黑暗面。杨宽先生所着《战国史》对长平之战中王龁军进击上党的时间有独到的见解。关于秦军的参战人数,史无明确记载。一般认为应与赵军相当。也有学者认为秦军应有100万人以上。靳生禾、谢鸿喜先生合着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是20世纪末研究长平之战的专着。长平古战场的存在历代有考,民间亦有传说,当代则叠有考古发现。1995年5月,山西高平永禄乡永禄村农民李珠孩和他的儿子李有金,在地里工作时发现了战国时代的尸骨。此处后来经考古人员发掘,被编为一号尸骨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