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努尔哈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继光惊道:“皇上,微臣并没有告诉他们皇上在这儿会知道?”
“这一定是钟姑娘说的,不关你的事。不过朕没有想到的是,俺答汗也亲自来了。”万历看城下几个蒙古人,都没有携带兵器,其中在钟金身边,有一个人衣着最为光鲜,深青色的袍子,白色的汗褟子,蔚蓝的蒙古帽,帽顶尖尖地耸起,应该就是俺答汗了。
“戚将军,你安排一下,朕要下去见他。”
戚继光犹豫了一下,还是应了一声,下令开了将军石关关门,蓟州兵、锦衣卫等鱼贯而出,先后排列好。
万历走出关门,看到招着手的钟金,正要走上前去,只听戚继光叫了一声“皇上”。万历回头看向戚继光,见他微微摇了摇头,万历会意,不再往前走。
一个蓟州兵走到阵中,喊道:“皇上驾到。”
俺答汗见状,毫不介怀,哈哈一笑,大手一挥,带着四五个人就大咧咧地走入明军阵中,到了万历面前,行了个礼,道:“参见皇上。”
“顺义王免礼。”万历看那俺答汗,年纪虽然很大了,须发皆白,但却神采奕奕,从动作上一点也看不出衰老的样子。
俺答汗微笑着看了看万历,说道:“想不到皇上如此年轻,我与你父皇隆庆皇帝一直无缘会面,今日终于让我见到了天朝皇帝,足慰我平生之愿啊。”
说完,俺答汗又招了招手。旁边一个蒙古人拿出一个金身佛像,俺答汗亲自接了,交到了林庆手中,万历看了看,说道:
“朕的母后也喜佛,朕从小也见过很多佛像,但这尊却从没见过,不知是……”
“这是黄教祖师宗喀巴地佛像。佛教分为藏传、汉传两种。太后所信奉的。想必是汉传佛教,所以皇上不曾见过。”
万历端看着佛像,他知道黄教就是一直流传到现代的藏传佛教派系,黄教开始才有活佛,西藏是政教合一的,所以对朝廷管理西藏来说,黄教的意义重大。但却不知道俺答汗送这尊佛像是在意味着什么。
俺答汗又说道:“宗喀巴祖师就是一个有名的孝子,曾经用血作画,画了自己的肖像寄回给家中思念儿子的老母亲,这就是藏画唐卡地来源。我看皇上一见到佛像就想起太后,一定也是母子情深,我送这佛像给皇上,也是借物寄情,象征着我们土默特右翼与天朝犹如母子一般。不可分离。”
万历惊讶地看着俺答汗。这么说显然过于肉麻了,也许是蒙古人直率,这些年来他能稳坐着大汗地位子。跟他所统领地部落能与明朝直接贸易大有关系,因为有了这层依赖关系,所以才这么说。
“顺义王何必多礼,佛教不管是汉传还是藏传,基本的教义都是远离尘俗、避免纷争,从这一点来说,汉蒙两族是可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希望将来有一天,你我相见,可以不必在此长城之下,可以不用这许多卫兵。”
俺达汗环顾了一下四周,豪爽地大笑起来,说道:“好,好,皇上这么说我喜欢。打打杀杀的事,那是他们左翼野人们干的,我们部落早已经不过那种日子了,实际上,我们想屯城的想法由来已久,不知皇上的意思是怎么样地?”
屯城?万历心念急转,忙道:“贵族历来逐草水而迁徙,的确是辛劳了些,如果顺义王有屯城的想法,朕一定会大力支持的。只是,不知道要在哪里筑城?”
“我们准备在大黑河河畔的库库和屯,仿照当年的大都,修建一座城池,从此就可以在那定居下来,与天朝为伴了。”
万历看向戚继光,戚继光会意,说道:“皇上,库库和屯在大同以北两百多里处,以前唐朝古城丰州就是在那一带,不过现在只剩些许遗址了。那里地势平坦,依山傍水,的确是筑城的好地方。”

万历暗道:大同以北两百
莫非是今天地呼和浩特?嗯……很有可能。戚继光势平坦之类地,无非是在暗示皇上同意俺答汗筑城的想法。蒙古人之所以能构成对大明北部边防的重大威胁,靠地就是那飘忽不定的行踪,如果让他们筑了城,定居了下来,其战斗力必将大大削弱,那自己哪还需要费这许多周折?
“你们要筑城,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大明又怎么会袖手旁观呢。我朝能工巧匠甚多,朕即日起就亲自选一百名工匠赠于你们,直到筑完城池为止,至于土木砖石之类的东西,草原上想必不多,顺义王如果有缺的话,也可尽管开口,朕虽不能一一赠与,但在贸易上也一定会大行方便的。”
俺答汗大喜:“皇上果然气度不凡,我代表百万草原子民感谢陛下。”俺答汗说着,朝万历鞠了一躬,又说道:“还要感谢皇上这次送回夫人,他日库库和屯城筑成之时,我和夫人做东,再请皇上过来参观一番,喝上两杯我们草原的奶酒。”
万历微笑道:“到时一定前往。”
“如此,我们告辞了。”俺答汗带着钟金等人又行了个礼,正欲转身离去,忽然钟金说道:“皇上,这么说,我们是会再见面的,不是吗?”
万历一愣,他们两个说的不过是客套话,他一个明朝皇帝,深入蒙古腹地去喝酒?万历还未来得及说话,只听俺答汗说道:“喛,夫人不要无礼,皇上说的话,那是句句金言,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说会来就是会来。皇上,那我们就先告辞了。”
“顺义王走好,恕不远送。”
蒙古人大都骑马,一会儿的功夫,已经走的看不见了。
戚继光在一旁喜道:“皇上,他们要筑城,这对我们可是大好事啊。以后这边关防务,大可不必处处布防,只需要针对他们的城池即可,若是他们侵扰大同,其他边关只要对他们的城池出兵,一个围魏救赵就可以了。边关多年来的隐患,都可以迎刃而解。”
“嗯,朕也是这么想的。”万历点了点头,又说道:“俺答汗已经是年近花甲,但是钟姑娘却正值妙龄,朕知道蒙古人极重辈分,又没有我们这么深的男女观念,日后这位大汗夫人,也许才是我们与蒙古关系中最重要的人物。戚将军,以后要多加注意才是。”
戚继光说道:“微臣明白。”
“现在朕在这边诸事都已办妥,戚将军这两天安排一下,朕要启程去往辽东李成梁将军处。”
如果说万历来蓟州巡视的重点是明朝与蒙古的关系,那么辽东对万历来说,却并不是戚继光他们所想的,是为了蒙古的土蛮部,尽管他们至今仍然屡犯辽东边境,出于某种特殊的原因,重点反而是——女真族,这支一直归顺于明朝的民族,这支呆在辽东境内百余年,从未主动侵犯过明朝的民族。
万历在现代时,看历史书,很多地方都提到什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万历是深恶痛绝啊。事实上,无论是什么事,都是人努力而来的,而历史,则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努力造就的,如果日本侵华时,我们人人都回家睡大觉,历史会必然发展成新中国么?如果什么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自己穿越过来做什么?
事在人为,努尔哈赤就是一个例子,没有了他,万历相信,就一定没有后来的清朝,这就如同没有了朱元璋,就没有现在的明朝一般。历史,终归是人创造的,而不是什么政治上的“必然性”可以决定的。
自己虽然不记得努尔哈赤是哪一年失去祖父和父亲,也不知道他是哪一年起兵,但显然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自己这次去辽东,也许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覆灭以后的清朝……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