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多人学习炒菜,然而会做家常便饭者居多,会做顶级国宴者的比例相对较小,会做满汉全席者寥寥无几。
很多人学习外语,然而大部分是应付考试、毕业之后就把这十几年来的所学归还老师,当上外语翻译者的比例相对较小,能够同声传译者寥寥无几。
很多人学习驾驶,然而不少只是对从家到公司的路熟悉,以此为业当上的哥的比例有多少?职业自驾驴友又有几人?开上方程式赛车的又有多少呢?
很多人学习电脑,然而大部分只是简单的商用办公或者普通的家用娱乐为主,把电脑**于鼓掌之中并使软硬件推陈出新者的比例相对较小,对加速电脑更新换代起重要作用者寥寥无几。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不再一一列举。同样的:如果喜欢速录,可以把它当成兴趣爱好,不一定非得靠这个吃饭。毕竟把速录连成得心应手的一技之长的人,在学速录的总人群里,比例很小。一心想学,也千万不要被广告上面说的什么“高薪白领”所迷惑:请一定擦亮你的双眼,速录这条路,对有些具备天资的人来说是一马平川,而对大多数人是坎坎坷坷的。
学成速录难,学成之后工作更难:在中国,一线城市对速录比较认可;二线城市对速录的接受则比一线大大降低,你如果在此单打独斗,得步步为营,开辟市场,非常艰辛。
如果你真想到速录培训班学速录,一定找一所好的学校。
究竟是不是好学校,得有第一手材料:问问所在学校的学生,看看他们的评论。而如果你在课上去参观学校,让老师领着你在班里转,这时你咨询学生,可能学生会碍于老师在场,所说的话不客观。那么,你可以守在学校门口,等学生们放学之后,再和他们闲聊。这其实很简单:学员说这个学校好,才是真的好。
网上有很多关于速录的帖子,一搜一大把,我不想多说些重复的话。

我本人不会速录。搜狗输入法,是我最喜欢的。
文章里面的学员、老师和校长都是虚构的,学校是虚构的,顺理成章:故事自然也是虚构的。请大家万勿对号入座或者寻根究底。我至今也没有听说或者见过什么冠伟速录机、西点速录、迅雷速录、新北斗速录、“普速”外挂。
在这个作品里面,你可能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故事。你也可能感觉其中的一些人的言行,有你周围的同学同事的影子,甚至是你自己的影子。这或许是引起你的共鸣。那我就能感动一点点欣慰了:我的作品多多少少能够有你有我,哪怕是一丝丝你我。我写的是一个速录师的故事,但是借鉴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并非是速录师而是普通人的故事。
文稿初成,周围的人看后,问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不一一列举,只是简要说几个:时间、地点和人物。
首先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我在文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只是没有明确的点破。
细心的朋友,看到文中提到了《怒放的生命》,根据汪峰这张专辑的推出,可以大致推断故事时间。很显然,《打拼》不是发生在远古,呵呵,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那么,文中提到的手机在大学的逐步普及,不是无中生有或者没边没谱的事情了。
其次,主人公杨刚,是山东人。之所以写他是山东的,不是山西的或者广东的,是因为比起山西、广东来,我对山东更熟悉一些。我只敢写一些熟悉的东西,这是我成文的基础。所以嘛,呵呵,我在这篇文章里不敢把杨刚写成外星的。
《齐鲁早报》是文中出现的,这也是对故事情节的渲染。山东,被成为“齐鲁大地”。由此,也可以推断出主人公很可能是在山东上的大学。
也许,他不是在山东上的,而是在另外一个省,而该省热销《齐鲁早报》,恰恰杨刚又喜欢这份报纸、天天买。而《齐鲁早报》,却从网络上面搜不出来,是笔者杜撰的一个词。
至于有人问我是不是暗指《齐鲁晚报》,我只能笑着回答:“我在济南上学时,记得济南有很多怪,其中一怪,就是‘晚报早上卖’。”
杨刚的四六级分数,就是我当年在校时的四六级分数。对于英语政治计算机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不用我多说;而陈丹青先生的故事是众人皆知的,也不用我多讲。
当然,文中这样的细节很多,比如常董“炎黄”牌的笔记本,是不是指神州牌呢?提到的“小日×”是不是小日本呢?用红警“抗太阳”是不是意为“抗日”……
我不再一一列举了。您有空有兴趣可以慢慢琢磨。我只是把最能体现出我的思路的这几个地方点一下,希望读者能够从中看出我的构思。
我有时信手写来,有时全凭感觉,文思如泉涌之时洋洋洒洒下笔、信马由缰、奋笔疾书,有时落笔全依赖我认为的一丝丝语感或者是灵感而行云流水。
希望闲人切莫张冠李戴或者掐头去尾弄得断章取义。如果有人刻意“考究”,比如非要把“齐鲁**”理解为“山东**”、把“路人章三”理解为谐音的“路人张三”、非得对号入座而且对此评头论足、追根究底、牵强附会、让我讲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能以笑面对、不置可否(由于我现在还没有达到风轻云淡、宠辱不惊的境界,若是你的评论和质问实在令我招架不了、无言以对,我唯有如此应对、一笑了之而已:-))。希望追问不已者看到这个声明能够网开一面,切莫抽薪釜底。杀人不过头点地,关键时刻请君点到为止、留一点情、不要“一点面子也不讲”。
刚才提到评头论足。由评头论足,我联想到评论、联想到文学评论、文学研究,而这不能不提到《红楼梦》。一本《红楼梦》,引出红学研究门派层出不穷,红学论著汗牛充栋,相关著作百花齐放、百家争艳。一些相关的讨论由于观点相左,唇枪舌剑、争议颇多。但是,文学研究由来已久,讲究有理有据、尊章而循,不是平白无故的口水大战和空**来风。
当今文坛,特别是网络文学,繁荣昌盛,幽默有趣、文采生辉、主题鲜明、意义深刻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本人也将自己的作品公诸于世,希望能够丰富一下您的眼球。如果合你口味、让你开胃,甚至能够让您眼前一亮,哪怕只是亮了一下,呜乎,善莫大焉!:-)


本文,可以看作有两条主线贯穿全局:其一,是杨刚学习电脑速记的过程;其二,是杨刚感情生活的一段经历和记录,包括同学情、同事情、亲情、友情,当然还有最明显的速录情。
如果把诗情作为主线,勉勉强强也可以说打油诗也贯穿了全文。
人和情,是分不开的。上面提到的三点,是生硬的分开的,将其合在一起,还是主人公杨刚。
《兄妹情深》文中,杨刚和胡林林的交流和对话,着墨非常多。有人提出:这一段即使删除,也不影响大局的发展。然而,非也。
这一段写得是纯纯的兄妹情。突出现代社会,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丛林之中,彼此距离遥远的现代人,特别是八零后,仍有浓浓的血缘联谊。
这种情谊,是你与生俱来的、你无法选择的。你用心浇灌,那么必然会开出艳丽的才情之花。
兄妹的对话,也体现出八零后面对考试的压力、青春的困惑、无形的环境碰撞等等,表现出的自我的否定与超越。
身为八零一族,其实我最想写的,不是学习速录的艰难过程,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心态。而这些,通过《兄妹情深》,可见一斑。
着眼点于胡林林的期考,我认为期考是最能体现大学特点的一个事件。这一章,即使从全局里面抠出来也是能够独立成文的,我自己感觉写的是用心良苦,特别是日期、时间的运用,反映对应的时令、节气、节假日及其间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日常活动。

故事里面,出现了一些短信小诗。它们很多不合古诗的韵律、不拘泥于其条条框框,只是勉勉强强押韵,比较自由、比较现代。我把这些小诗称为打油诗。
本想多多列举几首打油诗,又怕打油诗喧宾夺主减缓了这个速录故事的发展步伐,因为故事主要写的是速录师,而不是打油诗,呵呵,所以不敢多用。慎之又慎写上的,希望能够起到一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美化文章的作用,特别是写上速录师成长历程中的一段感情。感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着墨太多。
很明显,文章中我写的这些比较工整的打油诗很多是不讲究什么“平平仄仄”的,我喜欢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却不喜欢自己写的东西非得是“戴着镣铐舞蹈”。
我在写打油诗时,很喜欢引用前人的句子,也喜欢用成语来点缀,但是最喜欢的是自由自在的发挥:把一些古色古香、原汁原味或者是个性鲜明的作料,作为我想利用的成分,零零星星地撒到自己将要出炉的作品中,作成“特色菜肴”,或许能称之为“我的文章,我作主”。

《学冠伟之我见》一文,我在2006年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博客之中发表了,题目为:《想上会,还是用3.0――学××之我见》。而在某些速录论坛(××速记网的××社区里面)以《3.0――学××之我见》为题转载,但是并未注明“转载”二字!有剽窃之嫌。呵呵。
转载别人辛辛苦苦一字一字敲出来的文章,只用复制粘贴,不标明一下,这多少对不起、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吧!哪怕你只是写上“转载”二字,也多多少少给原作者一个安慰:一个小小的心理安慰。
呵呵,强烈抗议不劳而获者坐享其成!
“黑匣子速记网”登了我的这篇文章在它的信息交流区,注明了作者、类型:“转载”、发表时间:“2006-5-28”,算是比较地道的。哈哈。谢谢!

曾经跟几个中国速录师谈我国速录师收入低的现状,对比我们中文速录一个小时收费二百元人民币,美国速录员做一场上海网球大师杯的新闻发布会好几万美金、而且在上海都是入住5星级的酒店。一个在日本做了八年中日同传的翻译,惊异我们的价格如此低廉、觉得低得不可思议,告诉我们:在韩国,速记一个小时是3500元人民币,而且绝对不降价,速录员有地位,速录市场相当的成熟和规范,
中日、中韩同声传译日薪8000元,还要负担所有的路费、住宿费和餐饮费,这个价格少了一分钱都不做。中国的企业想跟人家讲价,就说:我们从广州外国语学院请一个学生过来一半的价钱都不到。人家嘲笑道:我们在海外多年,做同声传译经验丰富,你们说的那哪里哪里的学生能和我们比吗?他们对海外了解吗?他们对海外归来的人说出的新词,能听懂几个?
一席话说得中国企业哑口无言。
国外的同声传译和速录,就是这么牛、这么有地位、这么有抬杠的资本、这么有提条件的能力。
我们大陆的很多速录,被不少国人看成是“打字”;一些速录师被有的国人看成是“不就是一个打字员嘛”,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中国的速录师为什么没有地位呢?别人怎么看你,是自己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人家如何对待你,都是你自己教给人家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此,我不想多说。
很多人辛辛苦苦练成合格的速录师,无奈于现状,无可奈何的改行。为什么他们不想从合格走向优秀?不幸?不争?无言。无语。

现在,汉语的语音录入软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识别率低下。因为我们的汉语博大精深,各地方言千差万别,加上情绪激动和感冒发烧等等情况下的变音变声问题,都为汉语语音录入的发展掣肘。真心希望早日有研发成功的广谱适用的语音录入软件诞生,那样我们的速录师的工作量就大大降低了。噢,那时速录师也该改行了,(*^__^*)嘻嘻……
全文写的是杨刚打造自己拥有能够“语出字现”的“金手指”的过程,命题为《打拼》,而起初我本想命题为《打造金手指》。
文末提到的“普速”在中国大力推广,是笔者的一个美好心愿:愿有一种比较完善的使用普通键盘的速录,像英文在中国的推广一样开展。那样,我们很多人,都能拥有“金手指”:
下指如同抚琴台,
字似音符唱起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