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追忆似睡年华(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作者简介:王海龙,男,1976年出生,四川人。1999年7月毕业于北航计算机系;1999年7月到现在,一直从事程序员工作。
新时代程序员的心路历程
北航毕业后的四年,我一直从事程序员的工作。其间,我换了两次工作,历经了几个城市,也到过两个国家——澳大利亚和日本。这里简单介绍一些这些地方给我的印象,供参考。
深圳。一个制造神话的城市,创业风尚盛行。身处其中,不免有心浮气躁之感。
北京。国际气氛浓厚,海外发展的好出口。也是接近权力中心、上流名流的地方。
厦门岛。山海秀丽,让人积累沉淀的好地方。
澳大利亚。广阔自由,很多中国人去留学,移民。
日本。高效繁荣,适合打工。
和不同国家背景的同事合作的同时,我也经常和同事们交换关于职业生涯的看法。这些看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1)刚工作的时候,大家对软件技术抱着一种热情。
(2)随着年龄的增大,自身的局限,现实的碰壁,大家都逐渐认识到,人际关系,交流交往能力才是通途和捷径。这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谓的“成熟”。
(3)希望晋升到管理的位置,以不用再参加第一线工作为荣。
(4)渴望获得在著名大公司工作的资历和背景。
(5)想继续深造,充电,镀金。
(6)不再掩饰对金钱的**。
(7)一些人考虑转行。有些人转入IT行业,有些人转出IT行业。比如,转到一些直接和钱打交道的行业——金融业、商业或者转到赚钱最快的销售部门。
(8)少部分人保持对技术的热情,筹办自己的软件。
(9)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筹办自己的公司。
对不起,这么写,有些像社会调查报告了。J我举几个例子。
和我一起被外派到国外工作的同事们,都深切地认识到,外语(英语,日语)水平直接决定员工的收入水平。
一次交谈中,一位同事讲到,“写程序赚钱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动动嘴皮子,全世界跑跑,联络联络,就赚到大钱,这才算本事。”
一位在日本待了10年的同事说,“社会里的资金流动,一般都从大企业一层层流动到小企业。如果你能够沾到这些资金流的边,就会有钱流到你的口袋。进入到这个分配链,需要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的信任关系。”
商业社会的现有格局是一个金字塔形。(或者说是一个由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现代的孩子可能都没有听过纺锤这种东西。就像两个金字塔底部对在一起那种形状。)顶部从下面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再从上到下分配。大大小小的企业分布在这一条条链上,有些提供了附加价值,有的只是寄生。

斯坦福调查报告说,人们的收入,80%以上来自人际关系,不到20%来自专业。
我的大学同学在大学时代就说过,没有做不了的项目,只有接不到的项目。我想,这大概就是“豆腐渣”工程的来源吧?不过,社会就是这样的。“豆腐渣”总比“没有渣”强。Betterthannothing.
我们知道,只有少数的具有天赋、强烈兴趣的程序员才能够成为业内的顶尖高手——可以称之为黑客的人物。那么,普通程序员的出路在哪里?在现有的社会规则下,技术之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真是一条不归路吗?这也许是困扰每个技术人员的问题。
互联网上“自由软件”运动(开放源代码项目)的出现和壮大,打破了软件领域众多的技术壁垒,像我这样的普通程序员,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加深拓宽自己的技术实力。
由于现代企业软件的需求复杂,规模巨大,非一人或数人之力能为,有人曾经宣告“个人英雄”时代的结束。我感觉,开源项目的自由精神(开放,共享,免费,自由)将促成更多“个人英雄”的涌现。现代的“个人英雄”将大量地来自普通程序员。他们不必担任单枪匹马、孤军深入的先锋黑客角色,他们跟在后面,参与贡献,或者另辟疆土。他们担任“资源整合者”、“知识管理者”、“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这种角色不需要你了解某项技术的全部细节,而需要你了解各项技术的核心和瓶颈,需要你的大局观,系统观。
当经济紧缩,成本意识提高的时候,自由免费的开源项目将大行其道。参与并运用丰富无限的Internet资源,组装开发“性能/价格比”最高的软件系统,是很多程序员(包括我)的理想。其理念类似于中国的太极之道——切中肯綮,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
这样可行吗?就我的经验来说,可行。我借助开源项目,省时省力、高效高质量地解决了很多工作中的问题。开源项目几乎已经覆盖从高端到低端的所有领域,从企业应用服务器,CRM,ERP,工作流,到软件开发管理流程,软件测试体系,到打印机驱动程序,图像格式处理,等等。其设计,文档,代码的质量,也不低于(如果不高于)一般的软件公司的商业软件。
人际关系润滑剂,人力资源调配,资源资产组合等角色固然重要,但中国同样也需要更多的做实际产品的人。毕竟,评估国家综合实力的时候,高科技产值是一个重要指标。真心希望拥有最大人力资源、最大智力资源的中国,能够在智力、脑力密集型产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