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风起长安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先襄城失去县令这段时间积累的事物处理一遍,杨钊便带着陈到王衡二人,向着汝州而去。
钱有德本来还想对即将离开的杨钊说些感谢的话,却被杨钊给堵了回去。因为归根究底,钱有德也不是什么好班子,他跟郑凯时手底下没少造孽。
一家十二口被尽数杀死,已经足够他后悔一生了,因此杨钊也没有难为他。而那个孩子跟钱有德比较投缘,做了钱有德的义子之后,襄城之事便告一段落。
将襄城的主簿,捕头等等的人员从新安排了一下,杨钊和陈到王衡二人,便赶着马车沿着管道,前往下一站汝州而去。却不知这个时候,李岫正如同深闺怨妇一般,在汝州等着他。
帝都长安。
杨钊一前两后三份奏报,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震动。
第一份奏章被莫小二送到王维的手中之时,王维被吓得不轻,荥阳郑氏在王维看来,那绝对是硬茬子,而杨钊竟然生生的从硬茬子掰下了一块。据王维所了解,负责谏言的御史,有好几个都是荥阳郑氏走出来的人。
这些人要是一人一本的往皇帝那儿奏,杨钊不死也得脱层皮儿下来。那些御史言官可以风闻奏事,说错了无所谓。杨钊身不在京城,他冤了谁替他说理去?
王维二话没说,便连夜便进了宫,将杨钊的奏章呈给了留在紫寰殿办公的明皇。李隆基读完以后,好一阵不言不语。
杨钊在奏章坦言他要收拾襄城县令,并且将为什么要收拾的理由解释的清清楚楚,在奏章最后,杨钊还讲了一出三人成虎的故事,给李隆基提个醒。
果然,三天没有过,杨钊将襄城县令郑凯罢官下狱的事情,插了翅膀一般,飞快的传进了大唐的中枢。
隶属郑氏势力的御史言官们,可算是找到了由头,一天一奏,几个御史轮番阵,句句不离杨钊胆大妄为欺辱名门等等罪行。
已经有了杨钊奏章垫底的老男人,将那些御史的奏章一概留中不发。
第二份奏章通过专门渠道送进了阁部,本来李林甫还想将之瞒下,等杨钊和郑凯分出生死以后,再据实呈报。不知道后事的郑氏可以往死了闹,当明皇被这些人闹烦了的时候,两边会同时倒霉。宇文融和信安王就是一个好例子。
但可惜的是,王维也是阁部成员,李林甫没办法在王维的眼皮下玩手段,只好将之呈到了李隆基的案头,并因此嫉恨了身为尚左丞的王维。
奏折一共列举了郑凯十条大罪。让人无法反驳的是,每一条大罪之后,都白纸黑字写着“查有实证”四字。
李隆基看完奏折,当场就把茶碗给摔了,吓得高力士当天大气都不敢出一口。摔完茶碗的李隆基当堂下旨,着杨钊即时将郑凯斩首,不复再报。
而郑氏终于消停了,屁都不敢再放一个,他们没有胆子去惹正在火头的皇帝。
荥阳郑氏那是名门中的名门,如今却被杨钊两道奏章搞的声名狼藉,郑炎在恨郑凯不争气,连个十六七岁的娃娃都摆不平的同时,更恨杨钊。

于是偷偷派遣蓄养的死士,前赴都畿道暗中除掉杨钊的计策,在郑氏当权者的集体讨论中,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便付诸实施。反正崇山峻岭之间死两三个人,没人能追究出什么。即便是朝廷的五品暗访使。
可惜五天之后,事情就变了。杨钊关于郑凯积蓄死士,勾结党羽,因害怕追究罪责而造反的奏章送到以后,这一次李隆基直接将茶碗摔到了郑氏家主的脸。
并且任何情面都不留的当着文武百官,将位列三公之一的郑炎骂的狗血淋头。平日里夸夸其谈的郑炎,偏偏一声都不敢吱,只能耗在那里一直丢脸。
第一封奏折,王维转呈的太及时,因此杨钊一步先,步步先。郑炎除了玩阴的,一点都抓不住杨钊的把柄。
郑氏家族的御史们,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个行差踏错什么的,触了霉头,会被老男人给一撸到底。反正老男人在年初的时候,已经将位极人臣的宰相宇文融给撸光了,不在乎会多他们几个小虾米。
回到府中的郑炎越想越不是滋味,造反这么大的事儿,皇帝没有把郑氏给犁庭扫**,已经是念着郑氏当年支持他干掉韦后和太平公主的功劳了。否则只要沾造反二字,就洗干净脖子等着西天了。
最终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五品吏部郎中。郑炎甚至想都没想,又派出了一队死士。并且暗中发出命令所有外放为官的郑氏子弟予以配合。
在郑炎看来,这一切都是有人在背后暗算他们郑氏。
因为杨钊满打满算只有十六岁,一个十六岁的愣头青敢打敢拼,敢收拾郑氏子弟,郑炎相信。
但是要说一个十六岁的愣头青能运筹帷幄,将千里之外,郑氏一族的动向算的毫厘不差,并且行云流水的一一化解,郑炎死都不会相信。但陷害郑氏一族的人到底是谁呢?郑炎疑惑了。
不过无论如何,郑炎都打定主意要揪出幕后黑手,而杨钊同样不能放过。毕竟名义,一切都是杨钊搞出来的。
郑炎不会管杨钊是什么三元及第,什么状元郎,什么诗名满天下等等的东西。以家族利益至的郑炎只知道一点,谁跟他的家族为敌,谁就跟他不共戴天。
而后,郑氏的情报网高速的运转了起来,密探暗间等等在长安城里窜来窜去。任何能打听到的消息,郑炎都不放过。因为整个事件,让郑炎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
结果郑氏一动,其他的世家大族也不堪寂寞的动了起来。特别是那些一心想要取而代之的家族,在他们看来,这种能打击到郑氏的机会留着不用的话,老天都不会原谅他们。
于是以武惠妃为首的武氏士族,以及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等,都粉墨登场,帝都长安因为这些士族明里暗里动作,而风起云涌了起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