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7章 舌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别人或许会畏惧福如海的权威,可是作为最重名誉,脾气也最是火爆的朝中大员,老将军司马若明却是不同,在福如海的话语才一落下,便就立马站出来反对了。
“王上,对于福相国的建议,微臣不敢苟同。且不说放质子回国究竟能够为平息城中的骚乱起到多大的作用,单就从国家威势上来说就已经是件极不明智的举动了。夏国拒交我国岁俸,此事恐怕其几国即便还没有消息,恐怕也快了,就看着我大华的反应呢。
若是我大华不仅没有任何报复的措施,反倒将夏国的质子放归,这将让他国如何看待我大华?即便是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在的原因,但是别人可不会知道,都只会当我大华软弱可欺呢!
王上,臣是军人,对于政治上的手腕并不怎么理解,我也就军事态势上来说上一番吧!此时已是春分之季,姑且撇开东蒙尔草原上因为汗位更替而兴起的战事不提,当下各国都在积极备战,直等早谷丰收之后,那么大范围的战事便将降临。
而我大华正处中原腹地,占据着最为富饶与繁华的治所,为四战之地,向来都是为他人所惦记。以往我大华国力强盛,自然可以震慑一切贪婪之辈。
然如今却是大不相同了,我大华正值雪灾,恐怕今年的早谷怕是收不上来了,这一情况相信各国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若是稍有示弱,若在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眼中,恐怕就会成为软弱可欺了,那么这样一来,恐怕真的要要招来饿狼了。到时候,臣实在不知风雨之中大华是否能够支持得住。”
司马若明一生为大华征战,舍生忘死。在军中之威望怕是无人能比,即便他如今已经没有直接带兵,只在朝堂之上参知政事,却也依旧对军事方面的事情洞若观火。因此在这一方面,即便有人想要反对,却没有合适的话语,毕竟隔行如隔山。
华王闻言,顿时动容,连目光之中都带着些许的惊惧,想来是想到司马若明话语之中的大华前景,而有所担心吧!不过他到底是做了数十年王者的人,喜怒不露于色的道理还是清楚的,而且也能够轻易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司马爱卿果然真知灼见啊,若非爱卿的一番话警醒,寡人还真不知道会有这般凶险呢!看来……”
华王故意将话语拖得老长,为的就是等其他有分量之人出来反驳一下,毕竟是朝堂之上,若是某位大臣的话语一个建议便得到彻底地通过,那么他这君王的威信如何能够体现?只有当朝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并且争执得不分上下之时,才是他这位君王一语定乾坤,体现权威的时候,这也算是君王的一种平衡驾驭之道。
然而,这一回,华王却是难免有些失望了。他本期待能够站出来反对的福如海并没有站出来,而是依旧老神在在地站着,不动声色。
也怪不得福如海会如此。因为他自信自己有着足够的理由理由能够说服华王,并不需要急在一时。作为中书令,当朝右相,百官之首,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自然也需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来,可是又不能跟王权冲突,引起华王的猜疑,这就要人的手腕了。
能在庙堂之上,身居高位的群臣哪一个不是精明之辈?对于华王话语停顿的意思,自然是清楚得一清二楚。尽管那些一向以司马老将军为马首是瞻的武将们,以及同样反对放质子归国的左相尚书令徐文则一党即便是想要符合,却也不得不将暂且停顿下来。
这个时候,作为福如海一党的兵部尚书却是站了出来,倒也让华王有所安慰。而事实上,也确实只有他能够站出来反驳,毕竟论兵事,还得在这一行精通之人才能反驳。兵部尚书何令秋虽然在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权利,可是毕竟也是知兵之人,由他来出面来就司马若明的理由而反驳,更能显示出可信度。
“王上,对于司马老将军的担心和忧虑,臣还是比较认同的,毕竟单就军事而言,估计我大华境内再也没有谁能够与老将军比肩的了。不过,臣作为兵部尚书,还是有一些不同意见的。
众所周知,兵法上有云,兵者,乃国之大事,并非是说动就能动的。当今天下,九国争雄,却没有一家独大之势,九国相互牵制之下,试问那个国家能够轻易地打破平衡?没错,在年前,我们大华之实力确实能够冠绝九国,可是这样一来,反倒成了其他各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吧!

因此在臣下看来,这一次的天灾也许就是件好事情也说不定。表面上看,这一次的雪灾确实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但是若要是一场天灾就能将我大华实力大大地削减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谁知道,一国之国力,需要十年乃至数十年才能积累得起来,自然也就不可能在瞬间衰落下去。或许在今年岁夏的之时,我大华出于粮草的缘故无法兵伐他国,但是只是想守的话,应该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毕竟我大华战争潜力之强,还真是没有他国所能比拟的。”
何令秋的话语才落,一些不与人争的中间派大臣们俱是纷纷点头,表示认同。作为朝中重臣,国家有几分底蕴,他们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甚至连华王都在暗中点头表示认同呢!人都是这样,谁都不会去愿意承认自己不如他人。先前司马若明的话语之中充满着危机感,他们即便认同,也会自心底里排斥出去的。
见自己的话语起到了作用,何令秋的底气更是足了,腰板也挺直了许多。
“王上,微臣愚钝,尚且能够清楚这些。诸国之中俱是不乏英明之人,又如何能够看不到呢?还请王上圣裁!”
可以说,兵部尚书何令秋的话语一落下,尚书令徐文则便就想要示意自己的一班党羽能够出来辩驳。谁知,竟是无人应答。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何令秋的话语着实到位,他们即便是想要反驳,一时间也挑不出漏洞来。纵然有心,也是无力。
无奈之下,徐文则便想着自己赤膊上阵,驳斥何令秋这位自己名义上的属下。怎奈,福如海根本就不给他这个机会,抢先一步走了出来,道。
“王上,列为同僚。适才何大人的话可谓发人深思,其中道理可以说是谁都能够明白。不过微臣还是有些话要说。夏国质子易天启是个什么样的人,相信在场的诸位大臣都应该会有个大致的了解吧?别的暂且不说,单单就几天之前,他在赌场之中,挥手之间就将十数万金尽数散尽。这人即便不是愚笨,那也是好大喜功了。
因此,臣的想法是,我们还不如将这位不一样的质子给放回夏国,并且帮他在夏国取得大权,这样的话,臣想以这位质子的手段,相信夏国那点底子可经不起他的折腾啊!相信以我国在夏国潜在势力还是很有可能将这一点实现的。”
偌大的一国,总会有独属于他的潜藏势力,类似于大内密探,间谍这一类的存在。而作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令,福如海对这些自然能够知道一点。也知道大华密探借助十年前的那一次夏国危机,也确实是在夏国之中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
对于这些,在场的大臣多数是不了解的,也无法理解中书令福大人为何会说出这般自信却又显得有些莫名其妙的话语,但作为一国之主的华王,以及六部名义上的长官尚书令徐文则都是知道的,在心底回想了一下福如海意见之后,俱是认为可行性非常之大,最后却是答应了下来。
包括华王在内,在朝中最有权势的几人一致认同的提议,自然是没有任何意外要得到通过的,至于其他的朝臣,也只是随声符合,并赞赏一声圣明之类的话语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华王还是比较成功的。朝堂之中,尽管党争不断,却是以国家利益为先,还真属不易。在这一点上就能够看出政治的诡异,争斗之中却暗含着妥协,易天启的能否归国在这些朝中大佬的眼里,并不重要,这只不过是他们争斗的砝码而已。只不过最后是福如海稍胜一筹了而已。
当然,这个时候,福如海并都没有注意到户部侍郎刘一守眼中闪过的精光,不然他可能就要有所迟疑了。因为他的之前的意见,多数是自刘一守进谏所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