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了-我都不好意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9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第五名法正字孝直——————奇谋画策,我行我素
法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谋士,喜欢和不喜欢他的人都很多,争议的焦点无非是法正的个人品德,不喜欢他的人认为法正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和奸诈之徒,他到处得罪人,睚眦必报,斤斤计较,最可恶的是身为刘璋下属,却吃里扒外,和刘备勾搭,暗害主公;喜欢他的人认为法正多谋善断,真性情,不虚伪,敢爱敢恨,况且弱肉强食的乱世之中根本无需过于讲究什么迂腐的道德观。法正的品行仁者见仁,但是法正的谋略相信没有人会不佩服,这是一个擅长军事的战术奇才,陈寿曾把法正比作蜀国的“程郭”,依我之见,把法正比作蜀国之“荀攸”更恰当。
1.法正在刘璋手下不受重用,但也料定刘璋难成大器,于是和张松一起策划引刘备入蜀,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刘备看到法正张松对自己“眉来眼去”,当然欣喜若狂,于是双方勾搭上了。(汗,怎么那么像嫖客和妓女的感觉)
2.刘备入蜀,内有庞统,外有法正,里应外合,一路顺利。在围困雒城时受阻,刘璋极力抵抗,在这节骨眼上,法正写信给刘璋,分析形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扰乱其心智,劝刘璋投降,果然不多久,刘璋在粮草军队充足的情况下失去了斗争,投降刘备。
3.刘备讨厌许靖,而法正却劝刘备重用许靖,理由是利用天下人皆知刘备讨厌许靖却能重用之,来为刘备获得一个知人善用,广纳贤才的好名声,吸引贤才来投。刘备从其言。
4.平定巴蜀后,法正敏锐的发现汉中对于制霸天下的重要性,对刘备诉说了夺取汉中的意义:汉中退可以作为蜀中门户,巩固益州安全,立国安邦,进可以蚕食雍州、凉州,甚至以图长安洛阳。于是刘备力排众议,采纳法正之计攻打汉中。
5.法正作为随军的总参谋长,为刘备策划了整个汉中之战的过程,刘备在法正的谋划下,步步为营,进展顺利,特别是定军山一役,法正,黄权设计大破夏侯渊军,并斩其首级,彻底奠定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将曹军驱逐出汉中。(刘备后来进一步以汉中为跳板收服了西凉马超,达到了法正当年的战略目的的。)
正是在法正的倾力协助下,蜀汉政权的版图达到了鼎盛时期,拥有了荆州,益州和汉中之地。而法正的谋略和能力也得到了刘备,诸葛亮甚至曹操的赞叹,刘备也愈加信任这个难得的智囊,其宠信程度甚至超过了诸葛亮,难怪法正死后,刘备伐吴,诸葛亮曾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止主上东行,不致夷陵之败。”与庞统郭嘉类似,法正也是个早死的主,死的时候仅仅45岁,虽算不上夭折,但也是壮年之时。法正之死对于蜀汉是继庞统死后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刘备再次失去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顶级谋士,法正死后,蜀汉似乎也开始走下坡路了,丢荆州,败夷陵,反南蛮,这一切的担子,都压到诸葛亮一个人肩头上了。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陈寿)
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曹操)
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孙盛)
作者:ultmaker22008-8-520:07回复此发言
--------------------------------------------------------------------------------
10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第四名鲁肃字子敬——————高瞻远瞩,气势磅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拨开演义的外衣,而用一副审视正史的眼睛再去看三国时,人们发现原来在演义里被诸葛亮当傻子一样耍的团团转的老实人鲁子敬也是个有胆有谋的大才,鲁肃和周瑜,吕蒙,陆逊并称“江东四英”,思虑深远,见解独到,高瞻远瞩,胆识俱佳,大局观甚强,是江东四英中最接近谋士的一个,也是东吴集团第一战略家。
1,鲁肃早年仕于淮南袁术手下,但鲁肃敏锐的发现袁术难成大器,便居家迁徙弃袁术而去,袁术派兵来追,鲁肃轻松设计化解,后投靠江东孙策。
2,在周瑜引荐下,鲁肃见江东新主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鲁肃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料定汉室不可兴,建议孙权立足江东与刘表、曹操鼎足之势,再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以图天下二分,再图中原,成就帝业。一番豪言说的年轻的孙权心潮澎湃,点燃了他的帝王之梦,为江东确立了立国之策。(只不过后来鲁肃遇到了诸葛亮这个对手,《隆中对》干扰了《榻上策》的实施,但这无碍《榻上策》的高明。)
3,赤壁前夕,曹军降至,又是鲁肃只身探夏口,高瞻远瞩,慧眼识英,带诸葛亮回江东引荐于孙权,果断促成孙刘联盟,联合抗击最大的敌人曹操。可以说,孙刘联盟的缔结,鲁肃居功至伟,为赤壁击败曹操创造了最佳的先决条件。
4,鲁肃回到江东,以张昭为首的绝大部分官员将领主张投降曹操,唯鲁肃料孙刘联盟可胜曹操,力排众议,极力劝阻孙权投降,并建议召回周瑜,共图破曹大计,鲁子敬此次表现大气沉稳,卓尔不凡,魄力尽显。
5,赤壁之后,刘备要荆州,孙权不予,孙刘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鲁肃从大局观出发,力排众议,建议孙权借荆州于刘备(其实说不上是借,荆州本是刘表之地,只能说是孙权将荆州让与刘备更恰当),这一条计策在很多三国迷都不能理解,甚至认为是鲁肃之失,其实不然,相反,鲁肃此计着眼极为深远,让荆州于刘备固然于东吴不利,但失去刘备这个盟友,联盟破裂,兵戎相见,最大的受惠者是东吴当时最大也是最危险的敌人曹操,让荆州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如若不让,则有可能曹操卷土重来,各个击破,江东不保。再者,让刘备在荆州这个是非贫瘠之地为东吴做缓冲带来抗击曹操也未尝没有好处。很多人都目光短浅,只看到了荆州之失而忽视了大局,这就是鲁子敬的高明之处。曹操听到孙权让与荆州于刘备时的表现——“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6,关羽守荆州数次挑衅东吴,吴蜀摩擦不断,鲁肃继任大都督,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数度忍让,不与关羽一般见识,后蜀占益州,孙权讨要荆州,两军对峙,鲁肃约见关羽单刀赴会,面对关羽,鲁肃毫不畏惧,慷慨陈词,尽显魄力,斥责关羽,关羽无言以对,两家商定平分荆州,鲁肃讨荆州取得了一定进展。(小说里单刀赴会一段把关羽说的英明神武,鲁肃唯唯诺诺,其实搞反了,鲁肃此次再次展现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鲁肃作为江东最杰出的战略家,46岁就早早去世了,这是东吴集团的巨大损失。在宏观的战略方面,蜀有孔明,魏有文若,吴则当仁不让首推子敬。相比其他人,鲁肃的谋略气势磅礴,十分大气,总能站在最高的制高点上,清晰的分析出天下走势,依此制定立国之策;看清当下局势,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做出最恰当的取舍,这些都是周瑜吕蒙所不能比的。也许鲁肃不如法正,郭嘉等人善奇谋,但鲁肃之谋对于政权本身却是重于泰山,对于国家的贡献也超过了一般的谋士。另外鲁肃无论是初次见孙权,独力会刘备,只身赴关羽,都表现的,果断善谋,胆识超人,显示出过人的应变能力。豪杰鲁肃,让人肃然起敬。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陈寿)
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裴松之)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孙权)
作者:ultmaker22008-8-520:08回复此发言
--------------------------------------------------------------------------------
11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第三名荀攸字公达—————运筹帷幄,奇计百出
荀攸的做人信条就是两个字——低调,他的计策也因此显得内敛实用,但不失精彩。自从196年被荀彧举荐给曹操后,荀攸凭借其出色稳定的发挥稳坐曹操战术上的首席军师,作为也就是“谋主”。作为中军师的十八年间,荀攸深知曹操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但同时又很忌才,所以虽然荀攸计谋百出,屡建奇功,却从不自傲,反而行事低调,大智若愚,心思缜密,小心行事,特别是目睹叔叔荀彧的悲惨遭遇后更加小心翼翼的周旋于险恶的政治漩涡之间,最终得以善终(反面教材见许攸)。曹操称赞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1,十三岁便识出罪犯,后因反董卓入狱,狱中谈笑风生,泰然自若,料定董卓必败,自己终会获救出狱,后果然如此。(反面教材见何颙)
2,198年,荀攸劝阻曹操征张绣,料定张绣必联合刘表抗曹,“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不听,果如攸言,败走。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3,曹操东征吕布受挫,欲退兵,荀攸劝阻,料吕布士气消沉,陈宫谋而迟缓,建议曹操一鼓作气拿下吕布,并随后献计水淹下邳,扫平吕布。
4,官渡之战,荀攸大放异彩。为救白马之围,荀攸献计声东击西,迂回作战,诱使袁绍分兵,大破袁军,斩大将颜良;后遇袁绍追兵,荀攸建议以辎重诱敌,果断出击,再败袁军,烧毁袁军粮草辎重,诛大将文丑。
5,献计派徐晃奇袭袁军粮草,烧其辎重,大大加强了曹军的士气,动摇了对方军心。
6,许攸来降,众人皆疑,唯荀攸贾诩慧眼识出许攸的真降,劝曹操重用许攸,奇袭乌巢,放出假消息,再次诱使袁绍分兵,使其暴露大本营,官渡之战迎来转折点。后来张合高缆来降,又是荀攸劝众将勿疑,重用之。最终靠着荀攸的精彩发挥,曹操官渡完胜袁绍。
7,203年,荀攸料定刘表是个废物,不足为惧,力排众议,劝曹操先平二袁,后灭刘表,后曹操破袁尚斩袁谭,顺利统一北方。
荀攸一生号称为曹操献计十二奇策,死前托付于钟繇整理,可惜钟繇未能完成,使得我们无法看到荀攸奇谋的全貌了,但仅流传下来的这七大奇计也足以让荀攸跻身于最顶尖的谋士之列,荀攸战术战略皆优,对局势的把握相当到位,荀攸最大的优点在于他深通兵法,应变能力超强,战术上的奇谋不断,帮助曹操在战场上攻城拔寨,出奇制胜,荀攸是三国最出色的战术大师,军事能力在三国谋士中无人出其右,不愧是曹操的谋主。在做人方面,荀攸也没有明显弱点,懂得进退,
大智若愚,曹操曾诫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荀攸卧病,曹丕问疾,竟像对待父亲一样独拜床下。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攸)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陈寿)
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曹操)
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曹操)
作者:ultmaker22008-8-520:08回复此发言
--------------------------------------------------------------------------------
12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第二名贾诩字文和—————文和乱武,深沉大智
提起贾诩,恐怕了解三国的人当中没有人不知道。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贾诩是个精通谋略,达于算计同时又善于自保的老狐狸。鬼谋贾诩,真正做到了谋己,谋人,谋天下的最高境界。
然而现在很多人对于贾诩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就是对于贾诩的“谋己”意见颇大,把目光的焦点完全放到了贾诩善于自保这一点上,从这一点发散思维到贾诩对主公不尽心,不忠心甚至对他的道德品质提出质疑。我的观点是“谋己”与“谋人,谋天下”并不矛盾,甚至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贾诩能在每个新环境下都能使自己处在最安全的位置,同时为主公献计“谋天下”,这不是谋士的完美模式吗?众所周知,曹操疑忌之心是出了名的,曹操的智囊除了郭嘉早夭,大部分谋士后期都明智的选择明哲保身,荀攸的装糊涂,程昱上表隐退,以避猜忌,刘晔的大隐于朝,不交时人都和贾诩一样在自保,却都没有像贾诩那样招来那么多非议,无非是因为贾诩无疑是他们中间最成功的,所以才会聚焦了那么多人的目光。难道谋士一定要想荀彧,崔琰,许攸,娄圭那样最后身死亡破才好吗?
为贾诩辩护后说说我欣赏贾诩的原因,我欣赏贾诩不是因为他善于自保,而在于他的谋略本身,综观贾式谋略,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亦正亦邪之美。
1,李傕,郭汜出逃长安,被贾诩劝阻,建议杀回长安,掌控天子,这条计策的直接后果就是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引起天下诸侯群雄并起的战乱。如此局面可以说是贾诩一手导演所造成的。因对造成李傕,郭汜之乱心中有愧,贾诩又多次周旋与各军阀势力之间,暗中设计保全大臣和献帝,削弱军阀势力,成也贾诩,败也贾诩。
2,贾诩早年遇强盗时利用强盗畏惧之心假称自己是段煨外孙成功脱险,后真正依附段煨后洞察段煨猜忌心思,主动脱身投靠张绣,成功保全自己和家人。晚年又大隐于朝,明哲保身,位至三公,一系列的自保极为成功。
3,贾诩作为张绣首席谋士深得信任,帮助张绣多次挫败了曹操的吞并之心,使曹操在宛城这个小钉子上吃尽苦头,最有名的一次曹操征张绣畏袁绍偷袭而撤退,贾诩洞察曹操心理,提出“败而追之”,大破曹军,帮助张绣打了个翻身仗。
4,官渡前夕张绣欲降袁绍被贾诩劝阻,贾诩洞察局势,分析透彻,陈述三点原因料定曹操会容纳张绣,提出与袁绍决裂,投靠宿敌和官渡处于弱势的曹操。后来果然曹操不但没记前仇(典韦曹昂之死),反而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5,官渡之战,贾诩作为新近加盟的智囊表现出色,两军对峙,曹操兵寡粮缺,信心不足欲退兵,贾诩提出“四胜论”,指出袁绍必败,与荀彧一起劝阻了曹操的退兵,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后许攸来投,众人皆疑,贾诩荀攸力排众议,识出许攸真降,并建议曹操采纳奇袭乌巢之计,扭转战局。

6,曹操欲征江东,贾诩洞察局势,劝阻曹操征战赤壁,曹操不纳,后赤壁大败,大伤元气。
7,曹操征战马超,贾诩献离间计,设计离间马超韩遂,使其祸起萧墙,矛盾激化,曹军趁机进攻,果然大胜而归。
8,曹操二子争储,明争暗斗,曹操问计贾诩,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深沉大智的贾诩轻易的战胜了浮躁而耍小聪明的杨修,帮助曹丕反败为胜,成功立储。
9,曹丕即位,欲征东吴,贾诩再次做出正确的战略分析,反对曹丕出征。曹丕不纳,果然大败而归。
贾诩善谋,这要归结于他能清晰的洞察别人的心理活动,轻易的看穿对方的思维方式,贾诩是一个能把他人的想法**于股掌之中的谋士,是一个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心思的谋士,这无疑是很可怕的。贾诩利用自己对人心和人性的“透视”,总能精确的分析当前的形势,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同样是利用对人性的“透视”,贾诩在逆境和困难时还表现出超强应变能力,无论是面对强盗的杀身之祸,周旋于残暴的军阀之间,还是宛城面对曹操的兵临城下,抑或是官渡面对强大的连曹操都犯杵的袁绍,贾诩总是处在弱势的一方,却反而总是表现出强势的一面,巧计诈强盗,设计保献帝,宛城败曹操,官渡四胜论,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如果说荀攸的善于应变是基于他在兵法在军事上的造诣,那贾诩的应变能力则是基于对对手心理活动的透彻分析和把握,这一点比之郭嘉有过之而无不及,郭嘉能洞察对手的心理从而总能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战略策略,却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而贾诩不但能做到分析正确的战略局势,而且能在己方处于弱势的危机时刻善于应变,利用对手的心理使己方(或自己)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鬼谋贾诩,深沉大智,堪称三国之陈平。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陈寿)
“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裴松之)
作者:ultmaker22008-8-520:09回复此发言
--------------------------------------------------------------------------------
13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第一名荀彧字文若——————王佐文若,才冠三国
估计很多人看到我把荀彧排第一会有些别扭,因为大家看惯了诸葛亮,贾诩,郭嘉排第一,虽然之前说过“排名是浮云”,但在谈荀彧之谋之前还是想先为荀彧说几句话,谈谈很多人对于荀彧认识的误区。
1,很多人认为荀彧只是个管粮草,管后勤的,认为荀彧不善谋,只是政治牛而已。这实在是大大误解了荀彧。中国人喜欢二分法,评判历史人物更是喜欢把人物脸谱化,标签化。你是A,所以你肯定不能是B。你政治牛,所以你谋略肯定不行。在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大家都只认可诸葛亮的政治才华,而刻意忽视他同时是个军事家(也许他军事不是最牛的)。谈到治国,大家想到的是诸葛亮,张昭,而从来不会想起军事奇才曹操陆逊等人也是治国的好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荀彧身上,没错,荀彧极赋政治才华,堪与孔明比肩,但这并不影响荀彧的智谋和他作为谋士的身份。事实是,抛开政治功绩不说,荀彧一生为曹操屡出奇计,每一计都是对曹操势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曹操来说,没有哪个谋士能有荀彧那样重要。对于曹操来说,荀彧不仅是“萧何”,同时也是“张良”。
2,关于荀彧之谋,众所周知,荀彧以战略为长,而很多人对于谋士和谋略的定义过于狭隘,认为只有像荀攸,贾诩那种善于应变的战术上的谋才叫谋士,荀彧,鲁肃等人不算谋士,这其实是对“谋”的误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谋士就已经行走穿梭于各国之间了,确切的说,应该是“策士”,而战国时期的策士们其实大多都是和荀彧鲁肃一种类型的谋士,治国策,讲战略。汉初最杰出的谋士张良也和荀彧一样是善战略的谋士,张良其实并不常参与实施具体军事行动,无论是他咸阳谏刘邦安民,约法三章,还是下邑之谋策划项羽包围网,抑或是画箸阻封都是在战略上给予刘邦指导。谋战略其实比谋战术更难,境界更高了一个档次,谋战术是在谋城池,而谋战略则是在谋天下,一招不慎,全盘皆输,袁绍前期之所以那么顺利的统一了河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用了沮授,按照沮授的战略规划来进行军事行动,而后期袁绍冷落沮授,重用审配郭图,战略方向的错误注定了袁绍的失败。所以说,战略高于战术,这也是张良的地位要比陈平高的原因。另外说一句,其实荀彧战术上的表现也很出彩,只是大部分时间被战略的出色所掩盖了。
3,还有很多人对于战时荀彧,诸葛亮不随军出征留守大本营颇有微词,认为这是没能力的表现,其实这也是不全面的看法。乱世之中,你可以打别人,别人也可以打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是这个道理,开疆扩土和固守根基同样重要,曹操出去攻打别人,理所当然的要把2号人物荀彧留守在大本营,保证大本营的正常运作,没有必要为了炫耀自己谋士武将多,把所有人一股脑都带到前线,一般情况下,曹操出兵习惯带荀攸,郭嘉,刘晔。而让荀彧,程昱,董昭留守,防止老家被偷袭,这样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陈宫张邈的那次叛乱差点就让曹操无家可归,毁了曹操的基业,幸亏荀彧程昱的谋略才为曹操保住了兖州三城。另外官渡之战田丰曾献计瞒天过海,偷袭许都,未被袁绍采纳,连曹操后来都惊出冷汗说若如此恐怕谁胜谁负未可知。所以说镇守大本营甚至比开疆扩土更为重要,攻城失败了大不了卷土再来,大本营若丢了,整个基业就都丢了。
作者:ultmaker22008-8-520:10回复此发言
--------------------------------------------------------------------------------
14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纠正一些人对于谋士,对于荀彧的一些误解,下面来从几个不同方面来看“天生王佐”旬文若之谋。
战略方面:
1,曹操在初步稳定了陈宫张邈的叛乱后打算再次东征,趁陶谦死夺取徐州,然后再回过头平定吕布。荀彧站出来指出曹操的战略错误,劝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建议曹操先稳固刚刚平稳的政权,“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再征吕布,破陈宫,杜绝征徐州时吕布偷袭的可能。然后结扬州,讨袁术,各个击破,最后再伐徐州,征天下。这是荀彧版的隆中对,清晰的为曹操早期统一北方指明了战略方向,避免了曹操初期处于四面受敌的窘境。
2,公元196年,荀彧敏锐的看到了汉献帝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劝曹操迎接汉献帝来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实在是一步高招,曹操从此占据了政治的制高点,也为自己的扩张铺平了政治道路,袁绍后来反应过来想迎献帝来河北却已经来不及了。
3,官渡前夕,曹操欲与袁绍决战,恐不敌,荀彧站出来提出“四胜四败”,为曹操分析了必胜的原因和袁绍必败的结局,给予曹操很大信心。同时,荀彧也献计暂时稳住袁绍,先灭吕布,西线则派钟繇安抚西凉马超等诸势力,防止官渡之战三面受敌。曹操采纳其计,为官渡之战做好了准备。
4,官渡之后,曹操欲先征刘表,荀彧再次改正了曹操错误的战略方向,劝曹操趁官渡之威扫荡河北,消灭袁绍残余主力,曹操采纳其计,挥师北上,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军主力消灭殆尽,袁绍也呕血而亡,曹操轻易的统一大半北方。
5,204年,大部分人建议曹操恢复古代九州制度,荀彧力排众议,指出此举会造成关西诸势力对己方动荡不安,袁尚袁谭恢复实力,刘表安坐荆州的局面,对于曹操的政治环境和进一步扩张弊大于利,应先以扫平北方,南征刘表为先,再议古制。
作者:ultmaker22008-8-520:10回复此发言
--------------------------------------------------------------------------------
15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五出奇计,大至宏观战略气势磅礴,思路清晰;小至微观战略细致入微,考虑周全,荀彧实在是战略的奇才。然而,荀彧在战略上的杰出往往掩盖住了他在战术上的才华,也许荀彧在战术上表现的机会不多,但几次战术上的精彩表现说明荀彧不仅仅善战略,实在是个战略战术的全才。
战术方面:
6,陈宫张邈趁曹操东征叛乱,暗中迎接吕布进城,大部分官员和郡县都响应叛乱,荀彧兵少无将,形势危机,但他先是识破陈宫之计,再急招夏侯敦入城,又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出城说服郭贡退兵,启用程昱,与程昱一起定计守住了兖州三城。荀彧此次的表现用“惊艳”形容毫不为过,谋略,胆识和魄力彰显无遗,应变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7,官渡决战之时,双方陷入僵局,曹操兵寡粮尽,欲退兵,荀彧从许都千里迢迢写信劝阻曹操退兵,建议曹操以少量兵力在官渡扼制住袁绍的咽喉,打持久战,日久必生变,“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曹操听从荀彧之计,后果然许攸来投,奇袭乌巢,战局逆转。
8,曹操扫二袁,平乌桓,统一北方,欲南征,问计于荀彧。荀彧献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采纳其计,表面大造声势从宛城进军,暗中设奇兵另取道直逼荆州,兵不血刃迫使刘琮投降,一次经典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作者:ultmaker22008-8-520:11回复此发言
--------------------------------------------------------------------------------
16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除了战略战术上的表现,荀彧的识人能力也十分了得,不在庞统郭嘉刘晔之下。
识人方面:
9,很多人说郭嘉像个算命先生,其实相比郭嘉,荀彧算命的能力只强不弱,荀彧早年就曾预言颍川之乱,董卓必亡,料袁绍难成大事,弃袁绍而投曹操。后来在官渡前,针对以孔融为代表的投降派关于袁绍集团强大不可战胜的言论,荀彧又对袁绍手下的大将和主力谋士的命运进行了一一预言:“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事实证明这些人的命运就如同被荀彧安排好一样无不应验,毫无差错,有如神助。
10,荀彧可不是只会把人唱衰,预言这个死,那个亡。荀彧还依靠自己的慧眼向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司马懿,陈群、杜袭、郗虑、华歆、王朗、荀悦、辛毗等大批精英。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治世之臣或精英谋士,作为栋梁共同支撑起了曹操集团,曹操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才的强大。当然推荐人才和谋略关系不大,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荀彧的识人能力。
作者:ultmaker22008-8-520:11回复此发言
--------------------------------------------------------------------------------
17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从以上的荀彧的战略,战术,识人几方面看,荀彧之谋略实在是登峰造极,曹操之所以能从吕布,袁绍,袁术,陶谦等军阀中脱颖而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阀起步到最后统一北方,成就霸业,和荀彧之谋息息相关,每每都是荀彧在关键时刻发挥出王佐的作用和王牌的价值,他对于曹操的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其他谋士或武将难以企及的贡献,实在无愧曹操首席谋士的称号,无怪乎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这恐怕是对一个谋士的最高肯定吧,试问天下哪个谋士不以与张良相提并论而荣?但由于荀彧为人较低调,使得很多人对于荀彧的认识都不全面甚至有误,而低估了荀彧的作为谋士的价值,实在遗憾。
另外,荀彧还是道德的典范和楷模,他自幼便清秀通雅,高风亮节,正直不曲,典型的古代士大夫和君子的形象,深得众人敬仰,钟繇,陈群等名臣对荀彧之德崇拜的五体投地,就连一代枭雄司马懿也感叹“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然而荀彧对于理想和原则的坚守以及对于汉室的忠心最终害死了他,曾经的王佐阻碍了曹操进爵封公的道路,曹操再次显出枭雄本质,不念旧情逼死了郁郁寡欢的文若,曾经的亲密无间和信任也一去不复返了,君臣相残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不过想必文若必不会后悔,如果他为了荣华富贵而肯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与世俗妥协,那他就不叫旬文若了。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太多了,实在数不过来,仅随便举几例。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陈寿)
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曹操)
(彧)吾之子房也。(曹操)
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曹操)
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司马懿)
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钟繇)
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班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