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峨眉武术神秘的面纱(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峨眉武术博大精深,涵盖西南。不过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峨眉武术的故乡在中国著名旅游城市、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四川乐山。乐山,古称南安、嘉州、嘉定等,曾是蜀王开明故治,早在先秦时期,这里便已经具有人类文明的曙光,蜀国在当时极为发达,国力与文化傲视天下,故此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云:“七国称王,(蜀王)杜宇称帝。”峨眉武术便发源于这样一片充满神秘智慧的土地上。
乐山一名系近代而来,因城郊有至乐山而名。《峨眉》一书的故事发生在明代,当时称为嘉定州。此地风光秀美雄奇冠绝天下,宋邵博说:“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隶属嘉州的峨眉仙山与神秘的乐山大佛则孕育了巴蜀文化丰富的内涵与底蕴。当然,也正是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使其能成为中国峨眉武术的圣地。
古老相传,蜀王鳖灵手下有四大武将,以现今乐山大佛所在处的篦子街为中心,分别镇守在东、西、南、北四方位。而这四个地方,也就以将军的名字为地名,这便是北牟子、东车子、西郑子、南莫(后讹传为磨)子。数千年后的今天,乐山市中区仍有这些地名,均为乡镇一级的建制。
明清两代,这些地方民风尚武,远近闻名。四镇之一牟子镇辖关庙,关庙板桥是著名的古驿道,诗仙李白在诗中反复吟咏过的平羌小三峡,也在这里。关庙之名来源于当地为纪念武圣关羽所修建的关公庙。据乐山地方志记载,清朝时,此处有诸多习武场所。铁成数年前在当地探寻峨眉武术时,一些当地老人说,在解放前那关公庙内原来曾有一把大刀,钢铁打造,有几十公斤重,“大炼钢铁”的时候这把大刀被人拿去炼钢了,而如今关庙也早已荒废,不复当年景象。
世人皆知古嘉州文豪辈出,三苏父子均乃嘉州人氏,现代还出了文豪郭沫若。其实,从正史和地方志的记载可以看到,嘉州历史上也曾出现了许多武术奇人。隋朝嘉州太守赵昱,峨眉人,擅“水遁剑法”,曾为民治水,入岷江斩蛟——斩蛟虽是神话,但正史也记载赵昱武艺精湛,“可万人敌”;北宋大文豪苏轼坚持静坐养生,著有《养生颂》、《养生论》等传世之作;南宋峨山僧人白云禅师创立了“峨眉十二桩法”,集武、气、医为一体,融道、佛武功为一脉,创编了“桩”与“技”、“**”与“气”为一体的峨眉内功绝技;同时期的德源禅师著有《峨眉拳术》,第一次将峨眉武术编撰成系统文献……

真实的峨眉武术,起源于道教,后又吸收了佛家的精华。据地方志记载:唐朝之前,乐山道教兴盛,身居峨眉山的道士注重养生练气,其中一些人武功超凡。清代,峨眉山上高手辈出名扬天下,与武当、少林呈鼎立之势。绥山猪肝洞(又名紫芝洞,地方志记载为传说中吕洞宾修炼处)的尹道士、蔡道士内力深厚,拳、掌兼能击碎岩石。
女皇武则天在公元702年设置“武举科”以来,乐山便是武生考场之一。每逢岁考,府属各县武生云集乐山,操枪比箭,求取功名。据乐山地方志记载,明清两代乐山就有武进士、武举人167人。另据铁成考证,张献忠建大西政权时,也曾开武科,乐山人一举夺魁,高中武状元(详见本人2007国际峨眉武术论坛获奖论文)。
历史上道教在也乐山曾经兴盛一时,如今乐山中心城区很多地名均与道教有关,如文昌宫、泌水院、兑阳湾等。与此同时,乐山武举兴盛遗留的产物也可在如今的地名中体现出来,如中心城区的演武街、较场坝等。明清时期,嘉定府在这里定期举行武科举会考。
清末,峨眉山隐士“徐矮子”将峨眉武术自然门拳术传与杜心五。杜心五系同盟会先驱者之一,东渡日本留学后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之成曾任孙中山先生的贴身保镖,人称“南北大侠”。
民国时期,乐山武术高手辈出。当时成都长期摆擂“打金章”,胜者可赢得金质奖章并谋取军队武术教官职务,乐山人多次打雷,夺得金章者达19人。1929年7月,当时的乐山县成立了县国术馆,馆长王述怀,副馆长陈荫池。馆址在原嘉定府(即现在的府街)中学堂小操场旁。
1929年,国民党二十四军驻防乐山,陈德胜、刘庆云、王明富、王耀庭、武志成等武术家担任该军武术教官。陈得胜、武志成等还在社会上招收青年传授武艺,峨眉派岳门正宗传人,现年90岁高龄的全国健康老人王旭先生便是武志成的得意高徒。此外,郊区紫云寺里僧人神光,向僧众传习武艺。
解放后至文革前,乐山武术之风较盛。1956年,乐山成立武术协会,会址在现人民公园。武术协会隶属政府,组织了一批老拳师义务向群众授拳,弘扬传统武术。据调查,当时在乐山群众中比较流行的拳术有42个套路,棍法10种,枪法7种,剑法14套,刀法10套,杂件5套。文革到来后,武术协会被错误地撤消,此后峨眉武术在乐山沉寂下来,直至1983年才重新复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