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二甲里一起学文学(四)】文学修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天我吃了二两饭,一块肉,上了三趟厕所,大便一次,小便二次。去了一趟超市,买棒棒糖一根,用了四毛五分钱。见到了二叔,他问我找着女朋友没有?我说正在找……”

上面的一段文字干巴巴的,像是在记流水账,干燥无味。这就是因为不注意引用修辞方法导致的,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谈谈修辞。

修辞是指依照一定的题旨,一定的语境,进行锤炼、选择句式,运用一些独特的、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阐明观点,或抒发情感,或传递信息,或形容状物的这样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技巧。我们通常看到的“比喻”、“反复”、“移就”、“拈连”、“通感”等辞格,他们是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

一、拈连

1、 定义: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来,这种词语活用就叫做拈连。

2、 分类举例:

(1)顺连:是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便用到乙事物上。

例: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难道仅仅是粮食?不,他们挑的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我们最敬爱的**和其他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袁鹰《井冈翠竹》)

(2)反连:也叫仿词,是根据上文出现的某词语仿造出一个“反义词”用于下文。

例: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不这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二、移就

1、 定义:将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性状,这种词语活用叫“移就”。

2、 分类举例:

(1)移用:把惯用于描述甲事物的词用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

例:好像我们戏里的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

(2)通感:这是把看来不好统一的几个事物的不同感觉统一起来,通过类似的联想取得相似点的比喻。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三、组字

1、 定义:根据表达的需要,仿照下文的词语,临时把“字”组合起来,这种词语活用叫“组字”。

2、 举例: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四、析词

1、 定义:多音词有它的凝固性,一般是不能拆开来运用的,但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可以临时把有些多音词拆开来用,这种词语活用叫“析词”。

2、 举例:他们也认定了这个事实,他们便名之为“国粹”。因为他们只知道本国本族有“粹”而不知道他国他族也有“粹”。(郭沫若《关于文艺的朽性》)

五、降用

1、 定义:由于表达的需要偶尔把一些分量“重”的、“大”的词语降作一般词语用,也就是词语的降级使用这种词语活用叫“降用”。

2、 举例:酒店里的人在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鲁迅《阿Q正传》)

六、易色

1、 定义:很多词都有强烈的感**彩,但是有的时候,由于表达的需要,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情况也是允许的,这种变易词语感**彩的词语活用叫“易色”。

2、 举例: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七、转类

1、 定义:由于表达的需要,凭借上下文的条件而临时转变词性,这种词语活用叫“转类”,也叫“转品”。

2、 举例: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八、飞白

1、 定义:由于特殊的表达需要,可以把明明知道是读错写错的词语,故意如实记录或者仿效,这样直录或仿效明知错误的词语活用叫“飞白”,“白”指“白字”。

2、 举例:30年代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在齐鲁大学一次校庆大会上作过这样一篇“训辞”:诸位,各位,在齐位: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有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很好,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是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相谅解,因为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都不懂。……你们是从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里钻出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是使我蓬壁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就像……对了,对牛弹琴。今天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双手赞成,就是一条,“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还有一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国人在北京东交民巷都建了大使馆,就缺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在那儿建个大使馆?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软弱了!

九、嵌镶

1、 定义:把能表达内心真情实意的词语巧妙地、天衣无缝地嵌进诗文中去,这种词语活用叫“嵌镶”。

2、 举例:天若有情天亦“恼”啊。

十、节缩

1、 定义:为了使语句简明,节拍协调或其他的修辞目的,而把一些章节过多的词语加以删节、压缩或归并,这种词语活用叫“节缩”。

2、 举例:三婶这才一**坐在山道上,揉着两只窝窝脚,白着脸说:“宝山!我算服了你啦!‘三不’、‘四嗯’加上一不能做假!……怪不得人家料定你找不着对象!”(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十一、对偶

1、 定义: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连接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 分例举例:

(1)正对

① 平对:由两个意思相关,相似的句子或分句或词组构成的对偶。

例:三角如鼓架;一秃似擂槌。

②串对:由两个内容连贯或相互间有着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句子或词组串联起来构成的对偶。

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2)反对:由两个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句子或词组构成的对偶。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十二、排比

1、 定义:用三个或更多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相似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2、 举例:这是进步与倒退,真理与谬论,光明与黑暗的搏斗,无产阶级巨人与资产阶级怪兽的搏斗!(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十三、层递

1、 定义:用三个或更多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句子或词组以程度的深浅、语意的轻重、范围的大小、时间的先后、数量的多少为顺序排在一起,一口气说出或写出的一种修辞方法。

2、 举例:听说四川有个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意思,汽车飞艇,价值远过于大轿马车,租界和外国银行,也是海通过以来新添的物事,不但剃尽毛发,就是刮尽筋肉,也是永远填不满的。(鲁迅《谈金圣叹》)

十四、回文

1、 定义:为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有进人们采用变换次序的办法,把两个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断紧紧连在一起,给人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情趣,这种修辞方法叫回文。

2、 举例: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无二分别。(梁启超《为学与做人》)

十五、顶真

1、 定义:为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把前一句后边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就这样把话连续说下去,有时又让几句话靠几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联系,一环扣一环地说下去,这种修辞方法叫顶真,又叫顶针、联珠。

2、 举例: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十六、错综

1、 定义:为了避免语句的单调呆板,使叙述活泼有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人们有时有意识地在可以选用“整”的句式的场合下,选用“散”的句式,把原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语句故意写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这种修辞手法叫“错综”。

2、 举例:马,香丁,羽毛纱,样样都差,傻姑爷到家,说起真是笑话,教育原来在清华,冰心女士眼力不佳,书呆子怎佩得交际花!

十七、反复

1、 定义:为了强调或其他的目的而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叫反复。

2、 分类举例:

(1)连续反复:让某些词语或句子连续重复出现的反复。

例: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2)间隔反复:让某些词语或句子间隔地重复出现的反复。

例:好一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鲁迅《“友邦惊诧”论》)

十八、设问

1、 定义: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 举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陈毅《梅岭三章》)

十九、反问

1、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叫反问,也叫反诘。

2、 举例: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茅盾《白杨礼赞》)

二十、比喻

1、 定义: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事物或情境,即“打比方”。

2、 分类举例:

(1)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喻词通常在本体与喻体之间,表明两者的比喻关系。

例: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静静的团湟洼;秋光如同发光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郭小川《才泊洼的秋天》)

(2)暗喻:本体与喻体出现,而且两者之间有是、成了、变成等起关联作用并表明两者之间比喻关系的词,又叫隐喻。

例:你这个死老汉!现在的事情你难道还看不清楚吗?莫非说整天和浆糊打交道,你自己也变成了一摊糊涂浆。(王蒙《说客盈门》)


(3)借喻: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而借喻体来代本体的一种比喻。

例: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4)引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但把喻体作为“引子”的一种比喻,这种比喻往往以复句的形式出现,喻体在前面作“引”,而后再出现本体。

例:橘树长在淮水以南,结出的是甜美的橘子;长在淮水以北,结的果子,却变成了酸苦的枳。/齐国人到楚国来会变成强盗,应该也是水土的关系吧!

(5)博喻: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把事物各个方面的特点有力表现出来。

例: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十六字令》其二、三)

(6)讽喻:假造一个故事,以其比喻义来讽刺或规劝别人,即借言感人。相当于寓言。

例:《战国策.楚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虎寻找野兽吃,遇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怎么敢吃我!老天爷派我做百兽之王,现在你吃我,就是抗拒天命!你如果认为我说谎话,那么我在你前边走,你跟着我,看看野兽们见了我有没有敢不立刻跑开的?”老虎同意了,于是就和狐狸一块儿走,野兽看见老虎,吓得就跑。老虎不知道野兽是怕他,还以为真怕狐狸才跑呢,后来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讽喻那些凭借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的人。

二十一、比拟

1、 定义: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者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2、 分类举例:

(1)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一种比拟。

例:枪口对准星星,星星大吃一惊!看它呀,躲躲闪闪,看它呀,跳跳蹦蹦。星星不要害怕,战士们的眼睛最清也最亮。我们揍的是“空中强盗”,瞄你,只是把功夫练练,再练练。星星笑了,笑着跳上准星。眼睛——星星,一条线,牵来了多少黎明曙光。

(2)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的一种比拟。

例:指儿尖,梭儿快,线儿长,织进一片片银色的月光。姑娘们把满腔的**,也密密麻麻地织在网上。等到明日去湖上捕鱼,网网撒下金色的希望;今晚满地皎洁白月色,将化作鱼鳞在网内闪光。(《月下织网》)

二十二、借代

1、 定义: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的一种修辞手法。

2、 举例:几十年闹革命南北转战,**、**指引我们向前。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红旗指处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二十三、摹绘

1、 定义:运用象声词、色彩词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摹状。

2、 分类举例:

(1)摹声:就是运用象声词来摹拟声音的一种摹绘。

例:半夜我冷醒,听见屋外的风吹得呼呼地作响。在风里,远远的有婴儿的哭声。(周立波《娘子关门》)

(2)绘色:用色彩词来描写事物性状、情态的一种摹绘。

例: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何为《第二次考试》)

二十四、夸张

1、 定义: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强调某一事物,而特意对那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数量作扩大或缩小的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法。

2、 分类举例:

(1)直接夸张:是直接突出、扩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把事物说得比实际更高、更强烈、更集中的一种夸张。

例:“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陆定一《老山界》)

(2)融合夸张:夸张同比喻、拟人、借代等相互融合的情况,融合以后比喻、拟人、借代等都成为夸张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比喻、拟人、借代等都含有了夸张的意味。

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
二十五、精警

1、 定义:将表面上相对立、排斥的两个概念或者判断巧妙地连在一起,表达复杂的思想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叫警策。

2、 举例: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二十六、婉曲

1、 定义:用委婉、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2、 分类举例:

(1)婉言:为了减弱语句的刺激性而把话说得婉转一些。

例:达生:竹筠,怎么你现在会变成这样——
白露:这样什么?
达生:呃,呃,这样的好客,——这样的爽快——
白露:我原来不是很爽快吗?
达生: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好像比以前大方得——(曹禺《日出》)

(2)曲言:为了增强语意或其他目的把话说得曲折、含蓄一些,如讳饰。

例:四月十二日,惨淡天云暮。消息突飞来,将星从天堕。磐石压余心,几番疑电错。再四下探问,哀音牢不破。沉痛与追想,对灯长痴坐。(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

二十七、双关

1、 定义:让一个或几个词语,一句或几句话关涉到两个方面的一种修辞手法。

2、 分类举例:

(1)借义双关: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例: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他们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现代京剧《红灯记》)

(2)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

例: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一九七六年**诗抄》)

(3)对象双关:一句话或几句话关涉到两个对象的双关。所关涉到的对象有时有暗。表面上明指甲实际上暗指乙。

例: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代光明:三明主义。(鲁迅《言论自由的界限》)

二十八、反语

1、 定义:利用相反的话来表达自己意思的修辞手法。通常叫做说反话。

2、 举例:几个女子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二十九、映衬

1、 定义:把两个相关或相对的意思或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说,让它们相互衬托对比,相得益彰的一种修辞手法。

2、 分类举例:

(1)反衬:把相关或相对的两个意思分主次放在一起,以次要的意思衬托主要的意思,让主要的意思更加鲜明突出的一种映衬。有的还区分正衬、反衬,我们这里合在一起讲,统称为反衬。

例: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不过两个星期,北大就掀起了一股黑色的湍流,逼着大家表态,也逼他(指周培源)表态。他顶住了,不吭一声。唐山大地震以后不久,湍流又来了,要批判什么“三株毒草”,并且再次逼他表态。一伙人,一天拥到他家里,赖着不走,胡说了一个下午,逼迫他。他们抽了不知多少包香烟,熏得客厅的上半层云雾缭绕,乌云密布,好像随时者可以发出闪电和雷霆一样。他还是顶住了没有表态。(徐迟《在湍流的涡旋中》)

(2)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记读者或听者在比较中得到鉴别,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的一种映衬。

例:苍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不会比苍鹰飞得高。

三十、引用

1、 定义:为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使语言生动简明或达到其他的修辞目的。我们通常援引名人名言、语录等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2、 举例分类:

(1)正引:即直接引用。正面明白的引用原文原话。

例: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意引:只引原话或原文的主要意思,而不照搬照抄原文。

例:**曾经说过,不读《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只能算半个中国人。

(3)暗用:暗暗地把别人的话或语句融合在自己的话或文中。

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暗用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之名言)。

(4)出新:对原有的现成话作结构上或意义上的改动,推陈出新。

例:床前何来明月光,居室竟然地凝霜。举头哪能望明月,莫非屋顶开天窗。

三十一、呼告

1、 定义:直接呼唤诗文中所叙述和描述的事物,与它对话,叫呼告,呼告一般在情绪激动时才使用,要有真情实感。

2、 举例: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张万舒《黄山松》)

三十二、象征

1、 定义:用具体和形象的事物去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感情和深刻寓言。

2、 举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国际歌》)

三十三、互文

1、 定义:为了使语句精练工整,在彼此相对的文句中,使前后词语相互呼应,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2、 举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益。

三十四、数概

1、 定义:把几种事物或社会现象归纳概括起来,省略概括对象保留共同词语前边冠之于数词,形成“数词+共词”的格式。是节缩的一种。

2、 举例:五爱、四化、四大名旦、八项主张。

三十五、兼格

1、 定义:不同的修辞方法同时存在同一语句中叫兼格。

2、 分类:

(1) 融合运用:几种不同的辞格相互依存,水乳交融地合在一起运用。

(2) 结合运用:几种不同的辞格一层套一层地合在一起运用。

(3) 汇合运用:几种不同的辞格交错地混合使用。

(4) 复合运用:同一种辞格的重复合用。

3、 举例:

①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② 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藏天才的坟墓。

③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 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之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杨沫《青春之歌》)

修辞的种类还有很多,如比兴、虚喻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希望这些简单的介绍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也请广大版友批评指正,不断补充。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