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来得真不是时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初,”贾诩跟着袁绍急冲冲的进了房间,没等袁绍落座就开口,“做决定事先也该和大家商量商量。”
“怎么?文和认为刚才的决定错了。”袁绍自己先安安稳稳的坐下,然后压了压手,待大家坐定,这才开口反问贾诩道,没待贾诩回答立马扭头问了下跟进来的众人,“你们认为这件事是好,还是坏啊?”
在家兵挂了职的大队长、中队长以王越为首,拜倒在地,“亡者骸骨能返回故里安葬,我等在此代弟兄们拜谢老爷。”
袁绍心安理得的守了大家一拜,中国人虽说乡土情结重,但当兵打仗也就讲究不了这么多了。胜了还好,十人或者几十人一起就地合葬,还会立块牌子写着谁谁谁葬在这儿了。败了,能千人、万人一个坑算得上良好待遇,没把脑袋砍下来堆成京观就是阿弥陀佛烧高香了。
“好了,大家都起来吧。虽说身份有尊卑,地位有高下,可谁人不是娘生父母养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弟兄们若是去了,别的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身后之事自然要办得妥妥帖帖,弟兄们也好安心上路。”
王越等人又齐齐道了声“老爷仁德”。
袁绍看贾诩脸色不太好,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换了个话题:“再过上几日就要出发了,明后两天不用训练,轮流到城中去放松放松,大家还有什么需要商量的现在就通通提出来。”
众人一阵窃窃私语,好像没什么问题,已经讨论过多次了。最后黄忠起来发言了,“今天检阅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有一个问题以前好像没注意到。官军以营为作战单位下辖数个曲,通常曲一级(千人左右)都是单一兵种,但我们总共两千出头,不得已以大队为作战单位,中队一级是单一兵种。”
袁绍点点头,黄忠说的没错,人少没办法,这都是逼出来的。总不能让一千人单独编成近战步兵,几百人编成弓弩手,留下一两百作为自己的卫队,最后剩下的归为后勤滞重,这样编制的军队绝对完蛋。
一千人说起来不少,密密麻麻挤在一起也要占好大一块地方。后世一千人的部队完全展开之后,阵地更是足有数公里宽,但在冷兵器时代,一千人仍到战场之中说不定泡都不会冒一个。冷兵器时代贴身肉搏才是王道,弓弩的作用也就是削弱,根本阻止敌人的靠近。手中若是没有多余的机动兵力,被人一夹击,弓弩手立马就得全部躺下。弓弩手一完蛋,自己的阵型也就完蛋了,而阵型一旦完蛋,胜利女神肯定是背对着你大步离去。
还好对付的是黄巾,自己这种小编制的队伍才可能拉上战场,不然也就只有用来剿匪了。
“官军中曲一级就有自己的战鼓来调节步伐,而我们大队一级都是数个兵种合成的,同时调节步伐是行不通的,一个中队两百人都没有,配备战鼓又不太现实。”黄忠继续说道。
“所以,我们练习阵型的时候老是出状况,要么挤成一团跌倒在地分都分不开,要么稀薄得一冲就破。”
袁绍懊恼得接着说道。在这之前,袁绍的确没太重视这个问题,以为只要多练习练习就可以解决了,后世那些比棋盘还整齐的阅兵方阵那个不是练出来的。可惜有人没想起阅兵时的乐队并不仅仅是提供雄壮的军乐,更重要的是为徒步行进的方队提供步伐节奏。
“汉升,这么大的事,怎么不早点说,”贾诩才被袁绍摆了一道,现在又听黄忠这么一说,顿时火气就上来了,“就算现在改,也得有个时间适应。”
“汉升前些时间有些忙,我们基本上都没当过兵,两千多人的编制、配备、兵器、粮秣大多数都是汉升一人挑起来的,些许疏忽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袁绍替黄忠说着好话,“这个问题不用再讨论了,我已经有解决的办法了。”
众人大惊,都非常想知道袁绍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不过见袁绍不想多说的模样,大家也就识趣的没问。很快,袁绍身后的典韦就为大家把这个疑问题了出来,“老爷,您是怎么解决的?俺老典想破了头也不知道怎么办啊。”
袁绍翻了翻白眼,要是不告诉他的话,自己就清静不了了。没办法,谁叫典韦是自己亲卫队的中队长呢!拿起笔在纸上勾勒了几笔,一个哨子模样的东西出现在纸上,想了想又多画了几张不同角度的。

不错,哨子。
袁绍听黄忠说完就想到了哨子,哨子声音尖锐传不了多远,而且体积小,正适合一两百人的中队。不用像战鼓那么麻烦,还要准备专人伺候着。
将图画拿给刘辉,让他传给大家看用,典韦就不用看了,自己画的时候就让他看个清楚了。“这个东西叫做哨子,还没有鸡蛋大,而且制作简单,外壳由铁皮制成,肥大部分的中间是个同样有铁皮制成的空心圆球,把扁的那一端含在嘴中吹就会发出‘嘟嘟嘟’的声音。”
“这个,难道是乐器?”贾诩多看了几眼图纸,听袁绍一说会发出“嘟嘟嘟”的声音,马上问道。
听贾诩这么一说,袁绍汗都快下来了,硬生生把哨子和乐器绑在一起,跟那个什么《巧奔妙逃》里面的鬼子音乐军官硬把弹棉花的家伙当成乐器有得一拼。“也许是,也许不是。”话可不能说得太死,说不定这些文人还真会把哨子当成乐器。
“好了,还有没有其他事情?”袁绍问道,见众人东看西看,但并没有人准备起来说点什么,“那么,就这样吧,文和留下。”
不一会,王越、黄忠领头,屋中十个中队长走得干干净净。
贾诩咳嗽了一声,眼睛往袁绍左右扫了几眼。
“刘辉、典韦你们也下去,另外,让外面的家兵于屋子保持一丈的距离。”袁绍会意,自己待会要说的越少人知道越少,待两人出去后,袁绍先开口道:“文和要说的,我都知道,不过是想问为何要花费大把的钱财将阵亡将士的遗骸运会故里。”
听了袁绍的话,贾诩也不急了,看这架势肯定是不得了的因素。
“文和以为这次黄巾如何?”
“没有天下世家的支持,黄巾闹一闹也就过去了。”贾诩想了想,做了确定的回答。
“那之后呢?”
“之后?”
“是的,之后。”
“这个就不好说了,要等朝廷的下一步才能知道。”这次贾诩回答就没那么自信了。
“那好,我先来个假设,朝廷年内就能平定黄巾,那么明年、后年呢,还会不会有人继续起兵反抗朝廷。”
“有。”贾诩马上答道。
“那么比起来,是今年闹得更厉害些,还是以后更厉害些?”
贾诩遥遥头表示不知道。
“我可以肯定告诉你,比今年厉害。”袁绍来到贾诩身边,一字一语的告诉贾诩。
“为什么?”
“今年造反的都是太平道的死忠分子,说起来数十万,除去老弱病残,青壮也就一半左右。能安然度过兵荒马乱活下来的必然都是青壮无疑,返回京都前,你也说过黄巾起事正好耽误了农时,明年这些颗粒无收的青壮会干出什么事情来,文和想必也清楚吧。”
贾诩点点头,清楚,当然清楚,太平道兴盛的冀、豫、青、兖等州地域不大,却差不多占了大汉半数的人口,朝廷怕是要永无宁日了。
“那我们再来看看朝廷,自光武中兴以来,朝廷一直是休兵养民,各州的郡国兵也就坎坎仅够维持治安,京都南北军也不过四万多人,文和认为这些兵力够镇压说不定会达到百万之巨的青壮叛逆么?”
贾诩无力的摇了摇头。
“朝廷到时能做的无非就是放权,给地方官府放权,给地方豪强放权……”
“别在说了!”贾诩暴和一声。放权,放权容易收权难,贾诩隐隐约约猜到袁绍为什么这么做了。
一阵令人窒息的感觉过后,贾诩对袁绍吼道:“你早就知道是不是?”
“不,我不知道。”袁绍死不认账,当然界口还是要找的,“如果没有黄巾这档子事,只要把宦官界解决掉,汉室还有所作为,而今黄巾……”
“咚咚…咚咚……”
“什么事?”袁绍异常恼火的叫道,没看见我真在彻底“收服”贾诩贾文和这个**oss吗!
“老爷,是天使来了。”刘辉语带兴奋叫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