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拜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宁修觉得确实有必要前去拜访一下张懋修了。
思定之后,宁修带了一盒形制最美的肥皂,欣然前往张宅。
张家门官早已与宁修相熟,又得了三少爷吩咐,径直把宁修引入府中带到三少爷的跨院。
张懋修属于典型的优等生,此刻正抱着书卷苦读。
宁修走入书房他还浑然不知,直到宁修拍了拍他的肩膀张懋修才吓得一个激灵,汗毛都快竖起来了。
“宁贤弟......你走路不做声的吗?”
张懋修大口喘着粗气,显然对宁修如此轻佻的举动很不满。
宁修双手一摊,无奈道:“懋修兄可是错怪我了。小弟走路一向很轻,加之懋修兄沉浸在书卷之中,自然不知小弟来了。”
张懋修:“......”
张懋修十分无语。
怎么什么事情到了宁修嘴里都很有道理的样子。
“说吧,你今天来又是为了什么?难不成是想再卖些手抓饼的股份给悟范贤弟?可惜他已经离开荆州了。”
“懋修兄莫开玩笑了。五成股份已是极限,小弟绝不会再买。”
这倒不是宁修对孙悟范有看法,而是他底线如此,至少要保证一半股份在手。其实他对这个合作伙伴还是很满意的。死胖子有点像后世那种投资人,投钱走人把生意都交给合作伙伴。跟这种甩手掌柜合作不容易被掣肘。
张懋修:“......”
“那你是为何而来?”
“当然是为了与懋修兄讨教诗文。”
“讨教诗文?”
张懋修一脸狐疑的盯着宁修,怎么也不相信这是宁修此行的真实目的。
从他见到宁修的第一眼起,就觉得此人心思不在读书上。
虽然此人是荆州府江陵县的秀才,但那说明不了什么。
晚明秀才烂大街,考不中举人便难以在读书人的圈子里昂起头。
现在看,宁修还差得远。
“当然。再怎么说,小弟也是读书人。整日想着蝇营狗苟,岂不有辱斯文?”
宁修一脸正气,大义凛然的说道。
“哈哈,有趣,真的有趣。”
张懋修忍不住笑出了声。
“贤弟还真是一妙人耳。读书赚钱两不误,愚兄佩服。”
“懋修兄,我怎么觉得你在骂人呢?”
宁修不悦的耸了耸肩,心道读书人真是难对付,随便一句都感觉在冷嘲热讽。
“贤弟多心了。愚兄是真的为你高兴啊。”
张懋修咳嗽了一声道:“说吧,你是想和愚兄对诗还是行文?”
“那多俗气,不如我们搞一个传帮带互助小组吧?”
“传帮带互助小组?”
虽然已经习惯了时不时的从宁修嘴中蹦出三两奇特词语,但张懋修此刻还是有些吃惊。
“何谓传帮带互助小组?”
“所谓传帮带互助小组便是指读书人之间三两之间自由组合,优带劣,强帮弱,以实现学业的共同进步啊。”
宁修不疾不徐的解释道。
“懋修兄,小弟学业远不如懋修兄精进。不如我们二人成立小组,懋修兄来助小弟一臂之力如何?”
张懋修面色有些凝重道:“你的前半句话我是承认的。不过后半句嘛......加入这个小组对我有何好处?”

宁修咽了一口吐沫,心道这张三公子不傻嘛。
张懋修叹息一声道:“学业这种事不是一句两句能帮上的。再说宁贤弟学业也不算差,何必妄自菲薄呢?”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小弟长处确实不在此,是真心实意想要求教懋修兄的。”
若论厚脸皮,宁修若说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张懋修一脸黑线的盯着宁修,良久才是长长吐出一口气。
“宁贤弟啊,你真是人才啊。”
“能得懋修兄如此夸耀,诚乃小弟三生之幸。”
“......”
张懋修摆了摆手道:“罢了,既然宁贤弟诚心诚意相求,愚兄若是不答应也太无礼了。不过愚兄有句话说在前面。学业上的事情宁贤弟都得听愚兄的,切不可擅作主张。”
宁修闻言大喜。
张懋修素有贤名,是实打实的优等生。
有他在一旁开小灶,宁修的学业水平应该可以得到迅速的提升。
眼下不是好面子的时候。
还有一年的时间,若不能在一年内将硬实力提升到中举的层次,就得再等三年。
人生有多少个三年可供挥霍啊。
“多谢懋修兄。”
宁修双手抱拳,冲张懋修行了一礼,算是认下他这个老师。
“宁贤弟既然已经是县学生员,想必对科举的形式十分了解。不知宁贤弟是四书还是五经稍弱些?愚兄也好对你针对补强啊。”
宁修拥有宁秀才的所有记忆,在脑海中搜索了一番发现这小秀才四书五经掌握的都挺好,并没有明显瘸腿偏科的情况。
再结合自己作文时挤牙膏的情况,宁修咳嗽一声道:“实不相瞒,小弟对于四书五经乃至朱子集注的掌握都还算不错。只是破题承题时很难找准点,想要请懋修兄赐教。”
“这......”
张懋修有些为难的看着宁修,嘴角扯了扯道:“这么说宁贤弟是弱在变通上了?这倒也不是不能改善。但需要大量的练习。宁贤弟不要怕吃苦啊。”
宁修心中咯噔一声,有一种极为不详的预感。
大量的练习?
该不会是题海战术吧?
张懋修背负双手踱了几步道:“这样吧,从今日起愚兄每日出一个题目,宁贤弟回去作一篇文章,第二天拿给愚兄来看,并领取新的题目。这样每日一文,相信不出半年宁贤弟的临场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啊!”
宁修最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
......
ps:说一下经商和科举的问题。这两者并不矛盾。事实上明代尤其是在中后期很多朝廷要员甚至内阁成员都是商人后代。商人后代不能科举的论调绝对是扯淡。也许朱元璋制定的政策是这样,但实际执行起来完全不同。一个商人完全可以通过购置土地变成地主,疏通一下关系子女参考更没有问题。更不必说晚明设立盐籍,让大盐商子女附籍参考了。这也是老坤选择晚明背景的原因,经商科举不冲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