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尾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毕竟是亲戚吗,就算会试不中,人还年轻,下次还能不中?就算一直不中好了,以朝庭现在缺人手的情况,举子想要得到一官半职的,还真不难,不像以前,举人还想等着派个官儿什么的,不走走关系,等到七老八十,也未必能等着。所以,真是没有一点怠慢的地方,毕竟,当官儿是妥妥的了,以后他们左家,在朝堂上也算有了助力,毕竟是亲戚,比起旁人来,要可靠得多。赵保国是险之又险的过了线了,那名次?就不用提了。林栋名次也不高,在二甲尾了,好在还有几个垫底儿的。赵保国那是落入三甲的境地了,这可就不咋好听,如夫人呢。林栋还担心他面子上过不去,想安慰安慰呢,毕竟,能中就是好事。谁料一看他,又是高兴又是如释重负般的:“可算解脱了。”林栋:…………会试过后还有殿试,赵保国老实得很,知道自己这名次,也就是走个过场,所以,老老实实的,在太极殿作策论时,连头也没抬,听到圣人说话,心里好奇呢,也不敢抬眼看。毕竟,帝制社会呢,前几天,宫里还来人专门来教了他们一回面君的礼仪。正视君颜?那是罪。活得好好的,干嘛为了点儿好奇心,去找死呢。赵保国可从来没觉得他活了两辈子就比人古代人聪明。日天日地更没能力。所以,还是老实做人吧。会试过后,贡士们陆续出了宫,就等着过几日,红榜出来。赵保国没什么想法,毕竟,要不出大变故,那名次,是不会发生多大改变的。主要重视的,就是前三次了,毕竟,人家还得打马游街呢。多威风。等红榜张贴出来,赵保国看到了自己的名次,还是三甲,名次倒是调整了一下,往前排了两名。看完了自己的,又去看林栋的,他依旧在二甲,排名当中。也算不错了。打马游街什么的,跟他们俩儿都没什么关系。状元?十八的如玉郎君?别做梦了,就是一四十来岁的,糟老头子,骑在大马上,乐得牙都咧着了。探花倒是俊美些,可年纪也不小,至少近三十了。街道两旁的客栈酒楼里,有无数女郎,扔帕子掷果子的,多半是冲探花郎去的。
try{mad1(gad2);}catch(ex){}还有个比较激动的,摘了发髻上的金钗,就对着探花郎掷过去了。虽然游街没赵保国事儿,可也不影响他出来看看热闹。那个扔金钗的女郎,就在他隔壁雅间儿的,他看得真真的,就一只金钗,从隔壁窗那儿飞出去的。好在准头不咋地,不然,他还真为探花郎那脸提了一下心,这要毁容了,探花还能名副其实吗?会试结束了,赵保国就打算回广陵了,毕竟,派官儿什么的,那是先紧着一甲的二甲的,三甲的?你不主动,人也想不着你。再加上赵保国,还真没想在京里当官儿,所以,等结束了,就收拾收拾准备回广陵去。林栋就留在京都,等着上头给派官职呢,本来想劝劝他,等回头他官位派下来了,给他走动走动,也能领个一官半职什么的。赵保国给拒绝了,毕竟,还得费人情呢。在广陵多自在,既有官儿做,上头还有人,等闲也没人欺压他,比在京里当个芝麻大点儿的小官儿小吏什么的,好得多。万一哪儿哪儿没到位,就得罪了人,回头死也不知道怎么死的。林栋虽有些惋惜他的选择,可也不强求,只托他带了封家书回去。赵保国回到广陵,自是一家团聚和乐。赵二牛对于儿子的名次,没什么意见,在他看来,能考上,那就是有出息了,至于非得留在京里当官儿?没想法,广陵都住习惯了,还是呆在这里自在。唐妤对于自家夫君的选择,心里只有更高兴的。毕竟,京里人多复杂,就自家夫君这脑子,能玩儿得过人家?所以,有自知之明,还是好的,毕竟安生。林夫子对于赵保国这次只得了个如夫人回来,那是恨铁不成钢,长呈短叹了好几回,到了,都这样了也没办法。自己的学生,自己顾着,好在他策论诗词做得不咋地,可论到实事,还是有一手的。于是就把他正式举荐给了靖亲王。毕竟,他学生不打算留在京里当官儿,那干脆就跟着王爷后头。靖亲王没驳了林夫子的面子,再说他也记得赵保国,做事还是可以的。又听他说不想远离广陵,靖亲王就把他调江阳老家去当县尊去了。赵家其它几房,听说他要去当江阳县尊,那高兴得都快癫狂了。老人都收拾行装,打算搬回村子里去,落叶要归根吗。

try{mad1(gad2);}catch(ex){}还有了依靠。年轻一辈儿的,就没这个想法,广陵是郡城,机会多,他们还想好好闯闯。赵保国企图心不大,江阳县,那也不大,常住人口还不到三万,也就江阳治下的三十几个村落,拢共也有万多人。再加上大头也识得字,能用用,赵谐被他要了过来。帮手,也不少。足以治理江阳了。赵二牛自然是跟着儿子走的,唐妤也跟着搬到了江阳县衙的后衙。前衙办公务,后衙是住所。赵保国兢兢业业的治理民生,发展农业,引导百姓们科学种田。当然,再科学也科学不到哪里去,可至少他知道一些经验,再招来些老农,叫他们试验几回,十来年下来,粮食产量也增加了两层。所以,他这个江阳县尊,坐得还是很稳当的。所有经过他三思后而准备推行的政策,都是在他原来那个村子里先实行的。等出了成果后,才逐步往周边的村子里的推行。靖亲王那头,收到这边的消息,还诧异了一回,能增加粮食产量,可不算个小功。觉得赵恒还是个能人,只屈居于一县之地,难免有些大才小用。他就打算再把人往上提一提,看看他能不能治理一郡。赵保国通过林夫子,很是委婉的拒绝了靖亲王的好意。他表示自己能力有限,只一县之地已叫精疲力尽,一郡?怕不是要英年早逝的下场。又表示,他在江阳所出的成果,王爷大可令其它郡县着人来学习,拿回他们所在之地,可酌情改变实施。反正,不管他治理哪里,有了成果,肯定不会瞒着。靖亲王见状,也没强求,毕竟,大周资源丰富,粮食也不缺,增加粮产自然是好,可也没有十几年前那样紧迫。而且,赵恒也没瞒着。赵保国老老实实的当县尊,为民出力。这县尊一做,就是一辈子,没挪过窝儿。等到他去逝那日,举县挂起了白幡,百姓们个个如丧考妣,哀声阵阵。其余县郡,也有感其之德行的百姓,或学子,前来吊唁。新任县尊有感赵恒之德,还特意把此事载入了县志,至此赵恒之名,流传下去。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父子俩的穿越日常》,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