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我是谁?—— 一个大学生的自我反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记得第一次看成龙的电影《我是谁》的时候,看到成龙站在山颠,仰天高呼:“我是谁?”,当时只为那非洲的绮丽风景和成龙那句话奇怪的语法现象而津津乐道。时隔多年,当上了大学的我再次听到那句“我是谁?”的时候,我想得更多的是那句话本身,我究竟对自己认识多少,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经常地反省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而这正是我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问题。
**与早操
……我的想法却是这和早操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一场博弈,而在这场博弈中怎么给早操不及格,给多少早操不及格,就是这场博弈的均衡点了……它应该是一步一步地寻求各个阶段的均衡点,使情况逐步的好转,最终趋于理想,而这个过程恐怕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还要漫长……
在一次讨论会上,我们谈到**问题,大家的兴致突然高涨起来,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中国的贪官太多了,所有当官的排排站,一个一个地枪毙,也许会有冤枉的,但隔一个枪毙一个,肯定会有落网的”,还有的说“中国的**问题在于不敢下决心,只要是贪官,有一个杀一个,杀他个干干净净,看以后谁还敢贪!”
我的想法却是这和早操是一样的。我是大班体委,负责整个大班的早操点名工作已经有两年了,这其中的一些道理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解决**问题。先让我们来考虑一种极端情况,假设整个大班的同学都不出早操,而作为体委,我给每个同学都记为早操不及格。这时,体育老师看到我们大班没人出早操,会跑来问我:“你是怎么组织的?你们大班怎么没人出早操呢?”这里需要注意,整个大班没人出早操是我的组织问题;同时,大班的辅导员看到每个同学都早操不及格,会跑来问我:“你是怎么组织的?怎么每个人都不及格呀?”这里每个同学早操都不及格也是我的组织问题。
而我们希望看到的理想情况是每个同学都出早操,每个同学早操都及格。为了保证前者的实现,作为体委的我会制定一系列制度,并最终以“给你早操不及格”来“要挟”同学们出早操;但为了保证后者的实现,我又必须把这种“要挟”作用的结果降到最低程度。
但实际上,我是无法实现理想情况的。于是,我只能通过给几个同学早操不及格,来保证大多数同学都出早操,来保证大多数同学早操都及格,使实际情况趋于理想。其实这是一场博弈,而在这场博弈中怎么给早操不及格,给多少早操不及格,就是这场博弈的均衡点了。每个学期的早操工作,我都要去寻找这样的均衡点,而这个过程又是很漫长的,有时甚至是整个一个学期。
让我们再回到**问题的整治上,我想它不会比早操的问题更容易解决,它应该是一步一步地寻求各个阶段的均衡点,使情况逐步的好转,最终趋于理想,而这个过程恐怕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还要漫长。
由此再想想我们的那次讨论会,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看到问题基本上都是在抱怨,却很少有人想过怎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责任心的丧失,是一种轻浮急躁的表现,而这更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的自身的问题。
“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
……利他主义本没有错,但我们先前的教育让我们在走向社会的时候,经验不足……在困惑中,有些人走出来了,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下,学会生存;有些人则越陷越深,最后变成极端个人主义,完全丢弃了伦理道德……我们更应该教育自己要积极正确地行使自身的权利,走出困惑……
我们这一批80年代出生的人都是唱着“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长大的。还记得小学时的思想品德课上讲,某工厂酒精泄漏,燃烧起来,女工人某某某用身体挡住了流动的酒精,保住了国家的财产。
回想我们走过的教育之路,包括现在所受的高等教育,都是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而忽视了对个人权利的正确指引。在日本的**仪式上,每个人都是在庆祝自己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在中国我们还都是“时刻准备着为**事业而奋斗”。
利他主义本没有错,但我们先前的教育让我们在走向社会的时候,经验不足。当今社会是复杂的,还记得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里,当年的为人民服务在车匪路霸面前就成了沉默的羔羊;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也许你还在为大班筹划着体育活动,转眼却发现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夺走了你的保研资格;当今社会是残酷的,转眼就要问自己路在何方,而这时候留京名额却被阿谀奉承的人夺走。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我们带着以前的利他主义教育,不免会碰壁。碰壁后的人总会想,难道自己以前认为对的东西错了么?这就形成了一种心理落差,让人困惑,在困惑中,有些人走出来了,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下,学会生存;有些人则越陷越深,最后变成极端个人主义,完全丢弃了伦理道德。
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心理落差的存在,这和我们十多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同时我们更应该教育自己要积极正确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因为社会是如此的复杂多变,远远不是一句“为人民服务”就能解决问题的。据说现在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本已经将类似于用身体挡酒精的内容删掉了,原因很简单,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存是每个人的权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贫富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不平衡……马加爵只是社会矛盾冲突中的一小段插曲,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那将是毁掉的一生……如果你郁闷,高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前不久,马加爵让全国人民擦亮了眼睛重新看待当代的大学生,而我“看”到的则是马加爵心里的声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一定很痛恨其他同学对他的轻蔑、嘲笑,他也一定很不满其他同学优于他太多的生活条件,而他却把这些埋在了心里,最后以杀人的方式向所有人“说”了出来。
被害者是无辜的,而马加爵也是这个时代社会问题的牺牲品。贫富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有的人快要活不下去,而有的人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这一事实时时刻刻在刺痛着贫穷者的心,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不平衡。这个道理很简单,当你一个学年下来,表现平平,没拿到一分钱奖学金,而同时另一个人却拿到了十万元的高额奖学金,不管是什么原因,在这么大的差距下,你的心理能平衡下来么?
在美国,早期的富豪们把很大一笔钱花在防盗系统上,但效果总是不佳。其实不难想象,如果你的豪华别墅外总有几百号吃不上饭的人,什么样的防盗系统也不能奏效。后来有钱人们把花在防盗系统上的钱用来搞社会福利,让每个人都能吃饱肚子,这样,偷盗事件大大减少。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社会贫富分化程度降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在中国,反映一个国家贫富分化程度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以上,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即贫富分化最严重。马加爵只是社会矛盾冲突中的一小段插曲,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那将是毁掉的一生。
很遗憾我只能“看”到马加爵心里的声音,而不是“听”到。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很多时候贫富的分化给我们很多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把它说出来,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了。如果你郁闷,高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看《无间道》
……只有新鲜的东西才能给我们以刺激,而只有刺激的东西才能给我们以快感……当新鲜的东西刺激过你之后,就不成为刺激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到最后这一切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这一代人,一直浸泡在“时尚文化”的营养液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幸……
2004年的冬季,《无间道》的三部曲闹得热火朝天,六大影帝的联袂主演更是吸引了无数的影迷,单就票房收入来说,《无间道》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然而真正的成功又是什么呢?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省我们现在的文化。有一本书把我们现在的文化称为“时尚文化”。那么何谓“时尚”呢?我觉得时尚就是不断的推陈出新,而为什么要出新呢?因为只有新鲜的东西才能给我们以刺激,而只有刺激的东西才能给我们以快感。
比如风靡一时的上网聊天,以及新新人类的短信交流,都是这个道理。每一条留言,每一条信息,都是来自于他人,对于接受方来说都具有不可预见性,也就是说都是新鲜的,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形成刺激后,就能够给我们以快感,这便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着迷于此。
刺激只能由新鲜的东西形成。一条你看过的笑话,当你再看时,已经不再新鲜了,因此你不会觉得好笑,这时它已经不能形成刺激给你快感了,也就失去了价值。现今的“时尚文化”在性质上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似乎没什么不好,然而当我们回想这些“时尚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当新鲜的东西刺激过你之后,就不成为刺激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到最后这一切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父辈那一代人,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有了很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时尚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补充,一种调剂。但我们这一代人,一直浸泡在“时尚文化”的营养液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幸。
我们发了太多的手机短信,却没有背下来一首唐诗宋词;我们玩了太多的电脑游戏,却至今还不会抖空竹;我们看了太多的美国大片,却没有仔细地读过一遍四大名著。那么我们的积淀是什么呢?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真正成功又是什么呢?
我怀念以前的日子,因为那时的我们单纯、天真;我憧憬以后的日子,因为将来的我们能够做出更多的成绩;我更珍惜现在的日子,因为在大学里,在走向社会之前,它教会了我们许多:要有责任心,不要急躁;要与时俱进,不要墨守陈规,被社会抛弃;要正视社会问题,调整心态,不要极端;要学会给自己积淀,不要竹篮打水。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想自我反省是必要的,正是通过这样的反省,才能让我们从大学生活中悟到人生的真理,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建设自己,最终让我们学会做人,而这才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