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S古镇怨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言S古镇怨咒
根据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的一个名为罗城的古镇编撰而成。罗城古镇,位于犍为县东北部,距乐山市60公里。古镇主街凉厅街俗称“船形街”,始建于明代崇桢元年(1628年)。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作者从小生活在这个镇上,对镇子有很深的感情,故编撰了这本小说,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镇。
一个无水的船型古镇世代流传着一个童谣:“古镇旱码头,衣冠不长久。要得水成河,古镇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传说这里没有水是因为一个百年冤魂的诅咒谁都破解不了。镇子里有座祈福庙宇——灵官庙,这里长年住着群面罩黑纱的长老,但凡镇子遇到什么怪事都能解决。
女孩苑裟在十六岁后从婆婆那得到了一个祖传的枫叶玉佩,玉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释放回忆,记忆里是百年冤魂的前生。不久后镇子接连而三的开始出事,几百年来镇压着冤魂的石狮意外破碎,百年冤魂突破封印复活了,镇子陷入了空前的灾难。冤魂找上了极阴之人,想复苏她变成婴孩兽体的孩子。在一次意外中厉鬼被玉魂所伤,产生暴走,漫天飞舞的鬼魅开始袭击古镇,在黄缎长老的施法下古镇才得以存活。苑裟和伙伴为了调查厉鬼再次进入密道,谁知道竟然产生迷境。。。
古镇怨咒
在巴蜀之国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童谣,“古镇旱码头,衣冠不长久。要得水成河,古镇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这首童谣描述的地方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古镇。
船形古镇据说是修建于明代崇祯元年,这里的居民世代都饱受着无水之苦,唯一的几口井也被打上了封条上面贴满了符咒。小时候听镇上的老人闲谈,这里曾经也是个富饶之地,可在死了一个女子之后就再也没了水。当时的镇长就带领这里的居民在古镇的中央修建了一个船形的街道,据说是为了向上天祈福。这条船形街的建造十分的讲究,一百多户居民的房子排列成了两排长条的瓦屋,瓦屋上的屋檐在临街一面修筑的异常宽大,遮挡住一条几米宽的街道,这样就在巨大的屋檐下形成了一条几百米的长廊。为了增加船形街的稳固程度,建筑者还使用了一百多根圆木支撑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几百年过去了,船形街为居民们遮风挡雨,终于发展成了古镇最繁华的街道。

与船形街齐名的就是古镇上的水巷子,这个巷子一年四季都被水雾笼罩,在这个缺水的地方显得尤为注目。水巷子是由许多条切割的十分规整的石头一条条铺成,石梯两旁的墙壁由于长年的潮湿也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苔,像是穿了件衣衫褴褛的破衣。水巷子名字的来历不仅仅是因为长年不散的水气,还得名于它是居民挑水的必经之路。古镇的居民是勤劳的,每天天还朦朦亮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就挑着几里路外打来的水,摇摇晃晃的在这里穿梭,水桶跟着挑水人一波一荡,在地上也就有了常年不干的水迹。这里是古镇最阴寒的地方,即使是大热天走到这里脊梁上也能感受到一阵阵的凉意。可这里是没人来乘凉的,即使是在三伏天,小镇上的小孩从小就被大人告诫是不能来这玩耍的,因为要是在这玩久了,第二天必定会高烧不起。这时候小镇的小孩也不用看大夫,而是由父母带着来到镇头的灵官庙化碗水来喝,喝下去高烧有就退了。
古镇有许多很奇怪的习俗其中一个就是它的红灯笼,这里没有路灯,整个镇子户外照明全是用的纸糊弄的灯笼,据说灯笼能照亮人的灵魂,让迷途的魂魄找到回家的路。虽然现在灯笼里面由蜡烛换成了灯泡,可挂灯笼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这里的灯笼的做法也是十分的考究的。骨架部分不能用钢丝、钢板这样的材料,必须要用竹条,竹条也不能用一般的竹条,必须要用古镇灵管庙背后的那片林子的竹条,选取结实程度和柔韧性比较好的做其骨架的部分。灯身部分一定要用正红的宣纸,最后用纺绫纸把边镶上。最后必须要用麻绳把灯笼给系上,打上个死结才算完事。
我叫苑裟,从小我是和婆婆相依为命的,婆婆是古镇上最有威严的女人,虽然这里不是母系氏族,可婆婆的威望依旧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可以代替,因为婆婆的缘故,虽然我没有父母,可从来没有受过其他小孩的欺负。
在古镇上我还有三个很好的小伙伴,她们分别是小喻(商人家庭,父母都不在身边),四儿(爸爸是派出所的所长),波斯(一个古灵精怪的丫头),她们三个的陪伴让我的童年很是愉快。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