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装的详细研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历史渊源
在农业和畜牧业尚未出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一直过著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当时的所谓「服装」,不外乎狩猎所获的野兽皮毛和采集所得的树叶草葛。但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情况有的改变,兹将中国古代服装展史分述如下:
表1:中国古代服装展
时代
服装展
现地或文献记载
旧石器初期
野兽毛皮
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为有宫室,冬则居营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旧石器晚期
有骨针并用之缝纫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华服饰文化史之开端)
新石器时代
葛麻布
新疆楼兰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时代
蚕丝
山西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二、中国服饰的构成形式
任何一种服装,都是由款式、质料、色彩等形式构成的。平民服装和贵族服装的区别,就具体反映在这些方面。故要了解平民服装,先必须对这几方面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表2:中国服饰的构成形式
构成形式
种类
解释或特点
使用朝代、场合
款式[1]
衣领
服装端,接近人的脸面,是服装的关键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领、交领、曲领、圆领、斜领、直领等。
方领:先秦的深衣、汉代的儒服
斜领:唐代的僧侣、隐士逸人。
曲领: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开启交合处
商周时期
衣袖
服装的出手处,其款是变化往往由服装本身的用途而定。
农民、樵夫:小袖
贵族:大袖
骑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长袖
衣裾
服装的下摆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视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长裾。
曲裾:秦始皇时代
直裾、燕裾:汉初女装
长裾:汉魏六朝
质料[2]
葛麻[3]
硬挺、凉爽、好的吸湿性能
新石器时代
丝帛[4]
清柔滑爽、高雅华丽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棉布
滑爽透气
汉魏
裘皮
质地厚实,多作为冬衣
商周
毛料
质地紧密,手感柔软,多用於贵族衣物。
青海都兰周代遗址
色彩
矿物提取
如朱砂、赭石、石黄、扁青、石绿等,俗称「石染」。
旧石器时代:染色行为[5]
商周服装:以彩色为主[6]
汉代服装:黄色和紫色。
晋六朝服装:白色为主,
唐朝服装:红色为主。
植物提炼
如茜草、苏枋、槴子、槐花、荩草、靛青等,俗称「草染」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三、中国服饰的形制类别
中国历代服饰形制丰富,品种齐全,史籍中著录的服饰名目就有数千种之多。可以肯定,未被著录的服饰还有不少。和石器、铜器、铁器、陶器、木器等文物相比,布帛衣物的保存更难,随著时代的变迁,大部分服饰以淹没失传,只有一小部分才得以传世。古代平民虽然不如贵族服装等级分明,礼节繁缛,但形制却很丰富,以类别划分,大致可分为服、衣服、裤裳、足衣四大类,每一门类有可系分为若干种类,兹分述如下。
表3:中国服饰的形制类别
门类
种类
解释
作用
服[7]

裹头用的布帕,又称「头巾」
约,保暖、防护功能

男子用以包裹髻的服,以质地厚实的布帛为之


古代士庶男子所用的一种头衣,以缣帛为之。


帽子。
防止头散乱,御寒。
朴头
方形头巾演变而来的一种服。

抹额
头巾的一种,系扎时由后抄前,交结於额。
头巾、御寒。

古代平民百姓的雨帽称「笠冒」,简称「笠」。
当雨具用。
上衣[8]
深衣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曲裾[9]。
当作便服。
詹褕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直裾[1o]
当作便服。

长衣的一种。即交领、襟叠压、相交而下。
当作冬衣。

大袖单衣,以轻薄纱罗为之。仅用单层,不用衬里。
形制简便,夏季穿著。

短衣,长度约在腰间部位。
当作衬衣或外衣。

短衣,介於袍、襦之间,较袍为短,较襦为常。
当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称「半袖」。
当作便服。
裤裳

由两片布帛制成,前后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缝细。
遮羞。
蔽膝
遮挡大腿的服饰。仅有前片,没有后片。
遮挡大腿[11],类似今日的围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并只有一片,穿时由前围后,背部只留一道缝隙。
妇女家居服。

两只裤管,没有裤腰和裤裆。
保护胫部、有御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最初以兽皮制成,纺织品出现后,即以布制作。
足部的保暖。

鞋子的统称。
保护足部。

木底之鞋。亦称「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绳子编成,组织紧密,质地坚韧,穿著轻便,以芒草为材料,故称「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以皮制作。
多为贵族之履。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四、中国平民服饰的使用场合
服装有许多的功能,如抗寒避暑、障体遮羞、增颜助容、防御护身等,除了这些基本用途外,还是礼仪的一种标志。中国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度,「礼」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在封建社会,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受到礼的约制,如祭祀、冠笄、婚娶、治丧等,无一不在礼的规范下进行。而服装这些礼仪活动中,一直挥著重要的作用。兹分述如下表:
表4:中国平民服饰的使用场合
项目
服装
起始朝代
穿著规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绢单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仪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丝履。。
宋:帽衫[19]。
明清:结婚礼服。
婚嫁
新郎:爵弁[2o]、纁裳[21]、缁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汉代妇女嫁衣:袍制
汉末魏初嫁女:纱縠蒙住脸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罗帽,身穿蓝布直缀。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红衣。
治丧
丧服
周朝
丧服分为五等[26]。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穿著不同丧服。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根据上表中关於丧服制度,规矩繁重、等级严密,为后世的丧葬礼俗定下了基本格调,从周代起,历经沿袭,一直被用至民国时期。在这数千年时间里,人们的祭服、朝服、吉服以至於日常家居所穿的便服,都生了很大的变化,唯独丧服仍保持著原来的风貌,没有太大的变动。
至周代开始,丧服分为五等,一谓斩衰,二谓齐衰,三谓大功,四谓小功,五谓缌麻合称「五服」,或叫「五衰」。五种丧服的区别主要反映在形制及质料等方面。另外,穿著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长者三年,短者数月,完全由亲疏关系而定。根据亲疏关系,守孝者的饮食以及睡寝用品也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有的禁止饮酒,有的禁食荤腥,有的甚至不能吃饭,只可喝粥,以表达对死者的哀痛之情。兹将丧服的五等分述如下表:
表五:中国古代丧服的种类
项目
丧服材料
丧服款式、特徵、规定
丧服使用情况
斩衰
极粗的生麻布。
上衣下裳制。衰指上衣,在制作过程时将麻布斩断,不加缝纫,故意留出毛边,故称「斩衰」。裳用七幅麻布制成,前为三幅,后为四幅。
服期需苴杖、食粥、寝苦、枕槐。
服丧期为三年:
1.儿子、未嫁之女卒:父母
2.承重孙卒:祖父母
3.父卒:长子
4.媳卒:公婆
5.妻妾卒:夫
6.臣卒:君
齐衰
粗麻布制作。
衣裳的边缘都用针线缝缉整齐边缘。
穿齐衰时,男子用丧冠,女子用丧髻,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不得听音乐。
服丧期为两年:
1.父卒:母、继母
2.母卒:长子
服丧期为一年,因守孝时握「苴杖」,故称作「杖期」:
1.妻卒:夫
2.母卒:父
服丧期为一年,不握杖,故称「不杖期」:
1.男子为伯叔父母卒:兄弟;
2.出嫁女子卒:父母;
3.孙、孙女卒:祖父母
4.曾祖父母。
大功
经过锻冶的白色熟麻布制成。
麻布的质地较斩衰、齐衰为细。
服丧期间寝具可用席子,但不能食醯酱等调味品。
服丧期为九个月:
1.男子为已出嫁的姊妹及姑母:为堂兄弟
2.丈夫之祖父母
3.伯叔父母
小功
熟麻布制作
麻布的质地更细。
服丧期间睡觉可用床铺,但不可饮酒。
服丧期为五个月:
1.男子为伯叔父母,堂叔父母,再从兄弟,堂姊妹,外祖父母服丧。
2.女子为丈夫之姑母姊妹及妯娌服丧。
缌麻
五种服丧中最轻的。以十五升细麻布制成。
衣服的质地最为精细。
服丧期间睡觉可用床铺,但不可饮酒。
服丧期为三个月:
1.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服丧
2.为外孙、甥、婿、岳父母、舅父母服丧。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五、中国平民服饰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间男女穿衣,并不像今天这样随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此种限制主要来自於两个方面:一是禁忌礼俗;二是法规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种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衣服、饮食、起居、交通、生产、婚嫁、丧葬等一切领域,都有禁忌习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规范人们的道德,限制人们的行为,其核心内容是祛凶纳吉,它要求人们躲避邪恶,以免遭受神灵的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禁忌礼俗带有较浓的迷信色彩,但却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千百年来,辗转传播,以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表六:服装穿著禁忌种类[27]:
项目
原因
文献记载
忌穿白衣
丧服多用白色,故被视为不祥之徵。
《晋书‧五行志》:「魏武帝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干宝以为素,凶丧之象也。」
忌穿凉杉
凉衫形像丧服。
《宋史‧舆服志》:「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杉,甚非美观,而以交际、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绿帽
1.典卖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为人们所不齿。
《国宪家猷》中有记载。
2.为罪人所戴。
《封氏闻见》:「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另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著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
3.为娼优所戴。
《典故纪闻》:「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忌衣带打死结
打死结专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结,被视为凶事之兆。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二、律令
律令是朝廷颁布的行政命令。汉王符《潜夫论‧述赦》:「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法律的作用,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除了既定的典章制度外,还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律令,并以强制的处罚手段,保证了这些律令的实施。律令的实行对象,主要是平民百姓。但这些律令的颁布实施,抑制了平民百姓服饰个性的挥,剥夺了广大人民追求美的权利,这些都是消极的一面;但古代的服饰律令也有其积极的方面,如提处俭朴,反对奢侈等。下表即是对平民服装以法规律令来限制:
表七:服装法规律令种类
项目
原因
规定朝代
衣服衣料
自汉以来,庶民阶层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规限制,稍有僭越,就会受到严厉处罚。
《后汉书‧孝安帝本纪》:「旧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务崇节约,…而小人无虑,不图长久,嫁娶送终,纷华靡丽,至有走卒奴婢被绮縠,著珠机,京师尚若斯,何以示四处?」
南朝陈宣帝:令庶人以上,皆准著棉绸、圆绫、纱、绢绡、葛及不一等,其余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绫、螺、縠及五色线靴、线履。
辽道宗:禁庶民服驼尼、锦绮及水濑裘。
金世宗:服袘绸、捐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
元仁宗:定庶人只许服暗花紵丝、绸绫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许服绸、绢、素纱。
清康熙:禁军民人等用蟒缎、妆缎、金花缎、貂皮、狐皮等。
衣服颜色
许多颜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关於百姓服装所用颜色,亦规定在律令中。
汉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绿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蓝、黄、紫撮晕花样。

明太祖:禁民间妇人李服用骨、鸦青等色。
清雍正:军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黄色衣服
汉末张角率领农民揭竿起事,用黄布裹头。
隋文帝时,著黄袍临朝,以后历朝遵行不改,故黄色为御用服色,不仅庶民不得使用,就连皇上身边重臣,亦不准用。
唐高宗:明确规定,「臣民不许著黄」。
明太祖:颁服饰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黄」。
金世宗:每年颁服饰禁令,并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国爆之初,即将红黄二色规定为「天朝贵重之色」,诸王头巾及士兵号衣,皆以红黄二色为之,各地:「非为天国将士,一律不准用红黄二色。」
服装纹样
关於纹样上,有些纹饰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规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举。
南朝梁武帝:令纹锦不得以仙人、鸟兽之形为饰。
唐代宗:禁民间绣盘龙、对凤、麒麟、狮子等花式。
辽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龙之纹。
宋仁宗:令民间毋得以牙鱼、飞鱼、若龙形者为纹。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准服五爪二角之龙纹及凤纹。
元惠宗:禁服麒麟、鸾凤、白兔、飞鱼、大云花等。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六、身份特徵
在尊卑有度、贵贱有别的古代中国,服装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而且还能皆是一个人的职业特徵。因此,在士农工商各式各样的人的衣冠服饰上,往往带有明显的印记。
(一)、四民[29]身份
表八:四民身份服装特徵
项目
地位
服装及特徵
典型代表或文献记载
农民
务农耕稼
头梳椎髻,穿短衣,腰部以下围有蔽膝,穿短裤、戴笠帽。
四川成都杨子山汉墓出土
农人头梳椎髻,系裹巾帕,上身**无衣,下体穿短裤。
四川德阳柏隆汉墓出土
农民头戴笠帽、身披蓑衣。
明代「孔子圣迹图」及清代「康熙耕织图」
士人
在四民中,社会地位最高,文化层次较高
青衿
《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汉毛亨传》:「青衿,青领,学子之所服。」
逢掖[3o]
《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缝腋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衫[31]
《新唐书‧车服志》:「礼无服衫之文,三代有深衣,请加襴、袖、褾,为士人上服。」
直裰
《儒林外史》:「只见陈合甫走进来,身穿茧绸直裰,腰系丝条。」
商贾
四民中,商人社会地位最低,经济上最富裕,服饰最华美。
隋:用黑色服。
五代后唐:用白色服。
宋:戴高巾、宽袍、丝履。
明清:长衫、长袍。
《宋书‧周朗传》:「商贩之室,饰等王后,佣卖之身,制均后妃。」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二)其他身份: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两大主要宗教。佛教僧侣和道教到图所穿的服装,在各自的教仪规范下,分别有不同的形制。
1、释道
表九:释道的服装
宗教
法服
常服
佛教
袈裟[32]、偏衫、方袍
直裰
道教
鹤氅[33]、霞衣[34]
道袍[35]
资料来源:卢玉惠本书依据内容,并经刘胜骥老师指导修正后整理编表。
(1)袈裟作为僧侣的法衣,又可分为三类(合称三衣):
表十:袈裟种类
类别
意译
使用场合
僧袈梨
大衣,重衣
集会、见客、出入重要场所
郁多罗僧
上衣,中价衣
诵经、听讲
安陀会
内衣,中宿衣
日常作业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2)按三衣,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亲自制定,教室合於印度特有的亚热带气候,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服制很难推行,特别是在北方,气候寒冷,出家人即便将三衣合穿,有难以御寒过冬。於是中国僧侣根据本土情况,又创制了一些新的僧衣。其中包括偏衫、方袍、直裰等。
表十一:僧衣的种类
项目
意义
文献记载
偏衫
宽衫,制有两肩双袖,但穿著时却如袈裟一样开脊接领,斜披於左肩,袒露右臂,亦称「一肩衣」。
北魏赞宁《僧史略‧服装法式》:「后魏宫人中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肩衫袖,失祗之体,自魏始。」
方袍
双层,中纳棉絮,制为敞领大袖,下长过膝,衣袖展开时略成方形。
五代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以南朝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道者。」
直裰
宽大的长袍,以素布为之,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以黑边。
《水浒传》:「智身穿了皂不直裰,系了鸦青涤,换了僧鞋,大步踏出山门来。」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2、娼优
娼优,本指供人消遣娱乐的艺人。「娼」指演唱,「优」指杂戏,泛指各类演艺活动。随著蓄妓之风的盛行,妓女被分为「艺妓」与「色妓」两类。
娼优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尽管他们有著悲惨的身世,但在物质生活方面,却远比普通的平民百姓优裕。娼优的主人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尊严,显示自己财富权力,炫耀自己的人品志趣,往往将所蓄娼优刻意打扮,著力装饰,所以大部分的娼优服饰华美,妆扮入时。
(1)、由下表中文献记载,可看出娼优的服饰华美情形:
表十二:娼优的服饰
书名
文献记载
《宋书‧恩幸传》
南朝宋明帝宠臣阮佃夫「权亚於人主,宅舍园地,诸王邸第莫及。妓女数十,金玉锦绣之饰,宫掖不及也。每制一衣,造一物。京邑莫不法效。」
《晋书‧石崇传》
西晋豪富石崇之家,蓄伎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近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2)、各个时期的娼优服饰形制不一,但总体呈现出两大特徵:
表十三:娼优服饰特徵
娼优服装特徵
文献记载
用料精美
唐《李娃传》:「头巾履袜,接取珍异者」。
款式奇异
元刘庭信《戒嫖荡》:「露酥胸半袒春衫」。
鲁云奇《妓女之妆饰》:「双臂冻作殷红色」。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3、游民
游民包括:无田可耕、游手好闲、流离失所、未落户籍。因此没有正当行业,没有稳定经济来源者,皆为游民。而游民服装,以性别、职业、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表十四:游民的种类
游民种类
文献记载
男性游民[36]
明清时代:戴尖顶笠帽,穿青布窄袖袍衫,腰系蓝布阔带,脚穿麻履棕鞋。
女性游民[37]
《宋代东京梦华路》:「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著紫被子,…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
明清时代:媒婆通常穿著青布上衣,衣袖多不翻卷;下穿蓝布长裙。
乞丐
《苏轼东波志林‧异事》:「时从人乞,予钱,不受;冬夏一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觉有垢秽气。」
流氓
《清秦炳如上海县竹枝词》:「紧身窄袖半洋装,非勇非兵躯干强。马夹密门绸纽扣,成群结队荡街坊。」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七、中国古代平民服装沿革变迁
冠服制度的确立,将服饰分为两类,一类用於行礼,名谓「礼服」,其中包括祭服、吉服、朝服及凶服等;另一类则用於家居,名谓「便服」。平民百姓所用的服装,大多属於后者?俗话说:只有百年不变的礼,断无十年不易之俗。贵族服装因受到礼制的沿革规范,变化较为缓慢。有些服装,如帝王祭祀所用冕服,后妃亲蚕所用褘衣。从周代创制起,一直用到明代,仍在使用;其间虽有损益,但总体变化不大。又如官吏朝服,大多颁式於立国之初,一旦形制确立,则很少更改,因为稍有变动,就会影响全局。与此相比,平民服装的变化比较显著,影响其变化的原因,主要的是社会风尚的改变。
表十五:历代平民服装变迁
朝代
服装样式
服装变化、特徵
先秦
商周

男子:扎巾
女子:插玉笄
1、上衣下裳形制[38]
2、冠服、服章制度
3、服装以紧窄为主,衣袖小[39]。
上衣
布帛、毛褐
足衣
鞋履:以葛麻布为面,皮、麻为底
春秋
战国
楚国:崇尚戴高冠。
魏国:男子在黑衣之外,加上一件白色罩衣。
齐国:举国皆穿紫衣。
秦国:尚武,勇士头上皆裹绛帕。
赵国:儒生身穿褒袖长衣。
1、深衣形制[4o]。
2、织绣工艺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
汉魏
汉代

巾帻
1、沿袭深衣形制[41]
2、舆服设置、著重锦绣工艺。
3、士庶男子穿著曲裾禅衣[42]
4、在两臂上套上臂衣(袖套)
上衣
深衣、襦裙、绣屈、袍衫、短衣
裤裳
裙、裤
足衣
皮履
魏晋
南北朝

头巾、纱帽、风帽、破后帽、突骑帽。
1、北朝男子便服是裤褶[43]。
2、妇女衣衫之外,加以裲裆。
3、冠帽已被幅巾所代替。
上衣
衫、袍、襦
裤裳
褌、夸
足衣
皮靴
隋唐

朴头、纱帽、棉帽、皮帽、油帽、席帽
1、在襦、衫及半臂之外披搭帛巾。
2、彩锦、刺绣,作为边饰。
上衣
袍衫、襦、半臂
裤裳
裤、裙
足衣
丝履、木屐、蒲鞋、靴
宋元

顶、巾、帽
1、除了陈袭随唐时期服装外,亦有独创,如大袖、背子。
2、色调趋於单一。
上衣
衫、袄、直裰、道衣、貉袖、背心。
裤裳
裤、膝裤、绑腿、裙
足衣
弓鞋、布鞋
明清


网巾、小帽、鬃帽、绒巾
1、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2、将传统服装做改进,演变出道袍、曳繖、褶子等服装。
3、在衫子之外,加罩上比甲。
上衣
道袍、曳繖[44]、褶子、团衫、比甲[45]
裤裳
裤、裙
足衣
镶鞋


礼帽:暖帽、凉帽
便帽:瓜皮帽、困秋
1、长袍马褂形制[46]。
2、以满族服装为大流。
3、满族妇女所穿之袍,称「旗袍」
上衣
袍褂、衫、袄、披风、背心
裤裳
长裤、套裤、裙
足衣
弓鞋
资料来源:卢玉惠依据本书内容,自行整理编表。
伍、书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文明的祥之地。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祈福式的展也有著漫长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促造出无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色的衣冠服饰,给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长期以来,人们在辛勤劳动中创造了无数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形制,遗憾的是,由於年代久远,加上纺织品本身保存不易,致使许多服制淹没失传。尤其是平民百姓的服装,因受各种条件限制,流传於世者凤毛麟角。历代服制中虽有不少服制方面的记载,但多详於帝王公卿、百官命妇,至於庶民服饰,则极少涉及。因此,作者乃以清新的笔调系统介绍了平民服装的历史渊源、构成形式、形制类别、使用场合、禁忌律令、身份特徵以及沿革变迁等,对於了解各个时期平民百姓的衣著文化有高度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平民服饰一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代服饰遗产的整理和研究,不仅能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古籍整理、文物鉴定、艺术创作提供一份宝贵的资料,同时还有助於人们形象地了解古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况,有助於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助於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及对文化生活的借鉴。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出版几部著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家走出面向社会,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开,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及各种途径向人们展示此一优秀的民族文化。
--------------------------------------------------------------------------------
[1]款式,是构成服装特徵的重要因素,一件服装可以不染颜色,不用纹样,但却不能没有款式,即便是最简单的服装,也有其固有的款式。
[2]衣料是服装的载体。衣料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衣服的品第,同时还能反映出穿著者的身份高低。
[3]葛是豆科藤本植物,其茎皮纤维经过加工,可纺织成布,俗称「葛布」。
[4]从残茧中抽取丝绪织成的织物,称之「丝帛」。
[5]山顶洞人遗址出土饰物为红色。
[6]西周时设有「染人」一职。
[7]用於饰的服饰,称服。
[8]古代服装有两大类型,一种为衣裳分体制:上身称衣,下身称裳。凡穿在上身的衣服统称「上衣」,包括繻、袄、半臂、裲裆;凡穿在下身的衣服统称「下裳」,包括裙紫、裤子等。另一种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和一制。
[9]表示人类的内衣已经完善,故不需以曲裾来掩饰里衣。
[1o]垂直的衣裾,制作时将衣襟长一段,穿时折向身背,直通到底。
[11]演变为贵族服装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