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哲理之语(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识境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楞严经》卷一)
由于意识活动的缘故,于是产生种种事物形象;由于形象出现的缘故,又引起种种意识活动。法:见本页“若见因缘即能见法”条注。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楞严经》卷一)
所有事物的产生,都是心的反映,所有因果显现,大而世界,小而微尘,都是由于意识的作用才存在。
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是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楞严经》卷二)
谈起酸梅,口中流涎,想登悬崖,心中忧苦。想蕴这一种意识活动认虚无为实有,大体就是这样。想阴:也作想蕴,为五蕴之一。相当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等等。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楞严经》卷六)
空观在大觉中发生,有如大海中现起的一个浮沤。沤(u):水泡。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楞严经》卷九)
应当知道虚空出现在你心内,好比一片云点缀在太虚,何况那些世界还是在虚空之中呢!
万象虽殊,而不能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不真空论》)
世界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没有各自不同的独立本性,由此而知事物不是事实,只是幻相而已。
夫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般若无知论》)
认识与认识对象相互依存,认识对象的有无依赖于认识的有无,认识的有无依赖于认识对象的有无。
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楞伽经》卷四)
妄诞地以外境为真实的臆想,为其所臆想的事物设立种种名称概念,来表示、区分这些事物现象。
心如二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楞伽经》卷四)
心犹如主持歌剧的人,意识好比演员,五识是伴随者,妄想则是看表演的观众。意谓反映在意识中的事物,犹如舞台上的表演,只是假象。五识:依眼耳鼻舌身五根,缘色声香味触五境而产生的五种认识。
因我故有我所,若无我则无我所。(《十二门论》)
因为自我,才有自我所感受的世界;如果没有自我,则没有自我所感受的世界。意谓每个人感受的周围世界的境况相状,均依每个人心境的不同而不同,周围世界随着个个心境的生灭变化而生灭变化。
或有刹土中,险恶不平坦,由众生烦恼,于彼如是见。(《华严经》卷一O“华藏世界品”)
某些国土内,情况险恶坎坷,是由于那里众生身心迷惑纷乱,所以出现了险恶坎坷。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华严经》一三“菩萨问明品”)
世间所见各种事物,都不过是以心为主,随各人理解,片面地去选取种种境界相,完全颠倒事物的本来面目,与实际不相符合。
世间言语法,众生妄分别,知世皆无生,乃是见民间。(《华严经》卷一六“升须弥山顶品”)
俗世间用语言概念来指称事物,只是众生对事物妄加的分别,知道了世间并没有产生和形成什么事物,乃是对世间的真实的认识。按,照佛教理论,一切事物,都是唯识所现,并没有什么真实的的事物,只是人们意识中的虚幻影相。对这些虚幻影相加以称谓,于是宛然若有。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好比善画的画师,他并认识自心,却能通过心来作画,一切事物,实质就是这样,[不自知其为心所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
心犹如工巧的画师,描绘出了世间各种形相。
菩萨观世间,妄想业所起,妄想无边故,世间亦无量。(《华严经》卷一九“普贤行品”)
菩萨观世间,都是由妄想造业所引起,妄想多到没有边际,所以也就有无量种种的不同世间。世间:梵文LoKa的意思。指包括有生灭烦恼的有情众生和它们所存在的周围环境,亦即世俗世界。
善不善发,从心化生。(《金刚三昧线•真性空品》)
善和不善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于心的作用化生出来的。
观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别,随意显现所见境界,非我本识。(《金刚三昧线•真性空品》)
观见所有的外在境界,只是由意识所产生的概念语言所作的区分而显现,这并不是自性清净的本识。
意识遍缘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摄大乘论•所知相分》)
意识所追寻辨识的对象是无量的,遍及于一切,去计量忖度它们的区别,就叫做遍计。
所言法者,谓从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起信论•立义分》)
佛教所说的法,就是指众生的心,这个心能包含一切世间的和出世间的所有事物和现象。
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时至即现。(《起信论•解释分》)
好像明镜一样现出各种形象,直接反映事物的认识也是这样,随着外界尘镜的出现而显出印象。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起信论•解释分》)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依于意识才有种种不同;如果离开了意识活动,就不会有外界一切境界。
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起信论•解释分》)
三界都是虚幻的存在,只不过是无明妄心所作,离开了心就没有六尘境界。三界:TriloKya。佛教把世俗划分为淫欲,食欲的众生所居住的“欲界”;已离淫、食二欲但仍离不开物质的众生所居留的“色界”和无形色众生所居留的“无色界”等三种境界。而“三界”均处在生死轮回过程之中,所以佛教称之为迷途。六尘境界: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佛教认为它们象尘埃一样能污染人的情识,故名“六尘”,亦名“六境”。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起信论•解释分》)
一切事物,都是随心中妄念而产生。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起信论•解释分》)
由于意识的活动,种种境界就产生了;意识活动停止,种种境界也就消失。
从本以来,色心不二。(《起信论•解释分》)
从根本上来看,物质与精神,不是两相对立的。色:梵文R‘pa的音译。指具有质碍、能受坏的事物。相当于“物质”概念。
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摩诃止观》五卷)
有一个东西,包罗一切,这就是心。
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华严经义海百门》)
外物不能够自动成为认识对象,一定要依赖于主体的心;心不能凭空地产生意识,也有待于外界条件。缘:在佛教概念中,作为因缘的缘指外界对象与条件,作为动词指攀缘、依附。
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华严经义海百门》)
一切事物,莫不依靠心而显现,心念既虚融无碍,事物也随着与心融合一致了。
大小相容,随心回转。(《华严经义海百门》)
大小互相容纳,全由一心支配。
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解深密经》卷三“分别瑜伽品”)
当心生起这样的念头时,就有相对应的现象幻生出来。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意谓没有了五官和身心,也就没有了可感触的客体。
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广百论本》)
人的意识活动是产生境相的种子,境相是由意识种子变现的;一旦认识到境相没有独立自性(我)时,境相及意识便同归于寂灭。
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愚痴的人把不过是由因缘和合而假现的并非真实存在的外物认作实有,这是因习以为常而扰乱了混浊的心,所以随着那些看来似真实的对象而旋转。
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平等亲执外物,日等拿光亲照外物,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成唯识论述记》卷七)
意识图形发时所显现的外物,并非与自心一样是能执著的真实本体,就象日光照射显现外境。由本身所识别区分的外物,是由自身所变现出来的。
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成唯识论述论》卷七)
意识生发时就外化为外界的存在,于是起个名,称它为某物。
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成唯识论述记》卷一O)
心识乃是内在具有,而心所造之境与外界因缘相通,由于防止胡胡涂涂地认外物为实有的缘故,所以只说万物唯识。
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
瑜伽主张外在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只是“识”或“心”是内在的实存,所有事物都是由内在的识所显现。瑜伽:即瑜伽行派,是佛教中主张“万法唯识”的一个重要学派,因为它主张“识”为最后的实体,而被称为大乘有宗。
分别无所依,但行于自境。(《密严经》卷上“微妙生身品”。)
将事物加以区分类别是没有根据的,只是人们自我意识的表现。
复似诸婴儿,以口含其指,是知识分别,现境还自缘。(《密严经》卷上“微妙生身品”)
又好似婴儿自吮其指,而认为手指是非自身的它物,把自身变现的境界,当作认识的对象。
心识之所缘,一切外境界,见种种差别,无境但唯心。(《密严经》卷下“赖耶即密严品”)
意识所攀附的,一切外在认识对象,虽显现出各种差别,其实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由自己的心所现出的幻象。
曾彼病目,见空中佛。(《圆觉经》卷上)
犹如患病的眼睛,看见花在空中纷飞。意谓为妄想蒙蔽,便幻化出各种外境。口头禅“病目见空花”本此。
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所变。(《原人论》第四)
心之外的确没有别的存在,儒道所谓元气也是由心所变现的境界。

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现。(《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
意识不会孤立生起,必须依外境才能生起;外境不是自己发生,是由意识才显现的。境:指外界认识对象。参见“三界虚伪”条注。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
幡:窄长的旗子。能:惠能,禅宗六祖。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坛经》)
如果世界上没有认识万物的人,万物也就不称为万物,由此而知万物是依存于人的。意谓万物都是人给予的名号。
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用清净心作事,就是善业的根子;用不善心作事,就是罪恶的根子。心清净,世界相应地清净;心地充满各种污秽,那末世界也就满眼污秽。业:梵文karma(羯磨)的意译,包括身、口、意三方面,称为“三业”。意为造作,泛指一切必将引起果报的身心活动。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在三界的范围内,都是以观察自心以除妄念,终究能解决轮回之苦,如不能自观,那就永远处于烦恼痛苦的缠绕束缚之中。
一切诸法,从妄想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所感到的外在事物现象,都是由于自己的妄想形成。
以心为宗,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以心为体,故云:“一切法即心自性。”(《宗镜录》卷一)
以心为一切的根本,所以说;天上天下只有我(掌握了这个真谛)最为尊上;以心为一切的本体,所以说:一切事物都不过是由心所幻化出的现象。
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宗镜录》卷二)
如有大根器的人,知道了万物唯识所现的道理,就时常观察自心,一切事物现象只是意识变现的境界。
境由心现,故不从他生;心藉境起,故不自生;心境各异,故不共生;相因而有,故不无因生。(《宗境录》卷三)
外境是由于心而显现,所以不是由主体产生;意识是由外境而引起,所以不是由主体产生;意识与外境各别,所以不是共同产生;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并非无因由而产生。
诸法从意生形,千途因心像。(《宗镜录》卷三)
由意识而感觉生发各种事物的形象,千姿万态都通过心灵而反映出来。
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宗镜录》卷五)
终究没有心外之物的存在,能够成为心所认识的对象,都只是由心识而产生,反过来又成了心所认识的对象。
随所念起,一切诸法,皆是邪见。(《宗镜录》卷五)
随着意念的活动,便显现各种事物现象,这些意念都是不正确的邪见。
心能为一切法作名,若无心则无一切名字,知世出世名字,悉从心起。(《宗镜录》卷二八)
意识可以为一切事物确立名称,如果没有意识,就没有一切名称,应知道世间的和世世间的种种名称,都是从此心而生出。
由依意识生唯识智,唯识智若成,还灭自本意识。(《宗镜录》卷七九)
因为借助意识生起唯识的智慧,唯识智如果成就了,就能够反过来消灭自己原有的意识。唯识智:指认定世界万胡是“唯识所变”,“实无外境,唯有内识”的这种智慧。
因前境能生心,名“因成假”,后起分别,念念相续乃至成事。(《宗镜录》卷八四)
意谓因为前存境界才引起心念的生起,名为“因成假”,而后加以类别区分,通过意识的不断活动,以至成为实事。
末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摩唯心已,分别则不生。(《宗镜录》卷八四)
因不了解境界是心所现,致生种种分别;若了解境界全是心所现,分别就不再产生。意谓进入心境双忘的虚静之中就不生分别。
一切诸佛,一切诸法,从意生形。(《宗镜录》卷八四)
一切佛、一切事物,都是思维产生妄见所见到的情景,或予以名称概念成予以定义规范,都是在当他产生妄见的那个时刻,通过意识语言对对象所加的区分。
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宗镜录》郑九四)
一切善恶的作为,都是从心中所想而产生,所以真正出家的人,修行都是以心为主的。
一切诸法从自心起,从本以来皆无所有。(《宗镜录》卷九六)
人们见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自己的意识产生的,并不本来就有的。
如人以已手,还自摩挫身,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万善同归集》卷下)
犹如用自己的手,摩挲自己的身体,(以为彼此区别而非一体),由于自己的心显现出外境,却再去对外境加以攀缘,与将自己的手与自身认作并非同体一样。
天下莫近乎心,天下莫远乎物。(《辅教篇•中广原教》)
天下最切近的莫过于心,天下最远的莫过于物。
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则灭诸有趣。(《大慧语录》)
各种作为都是由心的作用而产生,所以说心幻化出种种作为,如果离开了分别种种事物的心,就会消除人们的诸种趋向与作为。业:见“以清净心为善业根”条注。分别:指人的识别事物和分辨是非的认识活动。
融却无穷事,都成一片心。(《云卧纪谈》卷下“苏子由和顺禅师诗”)
融化那无穷事物,成就我一片真心。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五灯会元》卷一“毗舍浮佛”)
假借地水火风这四大而形成身体,心念本来不会生起,只是由于身境才生起。四大:佛教认为物质包括人在内,是由地、水、火风等四种基本元素所组成。毛发齿爪皮肉筋骨属于地,唾涕痰泪属于水,暖气属于火,呼吸动转属于风。四大即指地、水、火、风。
非风铃鸣,我心鸣耳。(《五灯会元》卷一“僧伽难提尊者”)
按,伽耶舍多闻风吹动殿角铃子发出声响,僧伽难提尊者问他是风鸣还是铃鸣。答道不是风铃鸣,只是我心中感觉铃鸣而已。
觅罪不可得,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五灯会元》卷一“慧可禅师”)
意谓罪性是心识所生,心空则罪亡。按,僧璨求慧可为他忏罪,慧可要他把罪拿来,僧璨寻思罪在何处,寻来寻去寻不着,于是领悟罪不在自身,也不在外界,更不在内外之间。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五灯会元》卷一“僧璨鉴智禅师”)
心中一念不生,一切事物都不能发生影响。
百千法门,全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五灯会元》卷二“法融禅师”)
意谓各种法门功德,都在这心的源头里。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五灯会元》卷二“法融禅师”)
境界外缘本无好丑,好丑是由人心所给予的分别,心如果不强加外物以好丑的名称,各种妄幻的心情思虑又会从何而生呢。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道一禅师”)
凡是所见到的事物现象,实质上都是自心的显现,心并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事物现象反映出来。色:“从本以来”条注。
若欲识本,唯心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五灯会元》卷三“法常禅师)
如要识取本原,只有明了自心。心本是俗世与佛土中一切的根本,所以心萌生,则种种境界生,心寂灭,则种种境界也就随着消灭。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的割一斤来。”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的?”师于此有省。(《五灯会元》卷三“宝积禅师”)
意谓肉本身无所谓精与非精,由人的企求而有精与非精之别。市肆:市场。长史:一种称谓,可理解为客官。
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五灯会元》卷四“景岑禅师”)
意谓每个人所感受的世界都是自己意识的产物。
昭昭灵灵,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便道此是昭昭灵灵,若无前尘,汝此昭昭灵灵同于龟毛兔角。(《五灯会元》卷七“师备禅师”)
这个灵明的知觉,只因具有色、声、香因素的现象在它之中反映,便认为知觉就是灵明,如果没有前尘,这个灵明就像龟毛兔角一样是不能显现的。前尘:尘即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前尘,指当前显现认识的上述六种境界。参见“三界虚伪”条注。
问:“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师曰:“可不向无寒暑去?”曰:“如何是无寒暑处?”师曰:“寒时寒杀477页黎,热时热杀黎。”(《五灯会元》卷十三“良价禅师”)
意谓人死了还有什么冷热的感觉。黎:能为弟子规范的僧人。此处可译为师傅。
仰面看天不见天。(《五灯会元》卷七一“慧南禅师”)
意谓实相虽在眼前,却不能了解它的实质。
远近灯肥瘦,高低月长短。(《楚石和寒山诗》)
灯光的远近形成身影的肥瘦,月照的高低映现影子的短长。意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而显出事物的差异。
妄心者,托物而生者也,妄身者,假物而成者也。物者何?前尘之谓也。(《紫柏老人集》卷三)
存有妄想的心,凭外物而产生,处于生死变灭中的自我形体,是由物而构成的。物是什么呢?就是显现在面前的虚假不实瞬息流变的诸种存在。前尘:见“昭昭灵灵”条注。
理在已不在物,理在心而不在事。(《寱言》)
物:外物。事:事情。
夫万物纷纭,非有也,有之者人也,人不有,则万物何有!(《梦游集》卷四五“憨山绪言”)
意谓一切皆是人的意念所生。
物无可欲,人欲之,故可欲。(《梦游集》卷四五“憨山绪言”)
外物本无可追求的价值,由于人们要去贪求它,才显出了价值。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