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战场仿真实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战场感知工效学实验室”。
这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实验室,从建成到投入使用不过短短两年,苏雨姍,张玉菡和余兰,许晓芸带领她们的团队具有承担全旅战场环境信息技术培训任务的能力,具有为全旅网上演练提供战场环境信息保障的能力,具有承担旅内外重大军事科研项目攻关的能力。
通过高难度开展训练,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锤炼部队,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作战能力,特情适应能力和综合作战能力,突破了以往训练中的传统“禁区”,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战士们戴上特制的眼镜,走进搏杀正酣的“三军战场”,大屏幕上数十架战机正在展开激烈对峙,敌我双方战斗态势尽收眼底,忽然,一架战机呼啸着“冲出”屏幕,顿时惊出人们一身冷汗。
该实验室打破了过去“游戏”式的设计思路,所有“战场”的建立全部基于真实地理地形数据。
只要有所需区域的数字地图,结合航天,航空技术,航海技术即可为指挥员提供瞬时、动态,真实的战场空间,这就是“战场感知工效学实验室”最大的创新点。
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一再告诫世人,交战双方谁能及时,准确,清晰地洞察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谁便拥有战争主动权。
早在多年前,外军在该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中已取得重大突破,并在高技术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快开辟我军战场感知研究新领域,成为我军军事测绘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要想在战场感知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建起自己的教学实验体系。”
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使一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才展开了艰苦的攻关,他们相继攻克了战场环境数据采集,虚拟环境生成,分布式多通道图形生成等多项前沿技术“瓶颈”,最终建起了先进适用,逼真多维的战场感知工效学实验室。
在搜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着陆场三维态势显示系统”,就来源于这个实验室!
“战场感知工效学实验室”的建成,为国家,军队重大科研和工程建设项目研究拓展了新的平台,
“战场感知工效学实验室”的投入使用,还直接推动了测绘科学建设的整体发展。
依托这个实验室,空间数据可视化,战场环境仿真等多项实验和研究任务相继展开。
“作战环境学”作为一门新型二级学科申报成功。
以该实验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战场环境仿真实验室”,已成为我军从事战场环境仿真研究与学科建设任务的专业实验室。
该系统利用卫星定位,遥感,三维可视化和数字通信等先进技术手段,将演习现场的各部队及军舰,战车等重要作战单元的实时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及时准确传送到演习指挥部。
指挥员通过大屏幕就可将参演双方集结及进攻态势尽收眼底,为指挥员把握瞬息万变的战场信息提供了稳定的可视化平台。
所有参战部队和支援保障部队对战场空间内敌,我,友各方兵力部署,武器配备和战场环境等信息的实时掌握的过程。
又称战场态势感知。
战场感知包括信息获取,精确信息控制和一致性战场空间理解三个要素。
信息获取是指及时,充分,准确提供敌,我,友部队的状态,行动,计划和意图等信息,“精确信息控制”指动态地控制和集成战术指挥,控制,通信,监视和侦察等各种信息资源。

“一致性战场空间理解”是指参战人员对战场环境理解的水平与速度,保持战术部队和支援部队对战场态势理解的一致性。
二.
CDP传感器是一种无源凝视电光红外传感器,能对某个区域进行持久监视。
该传感器通过使用快速光谱和时间确定,可用于对爆炸之类发出的能量事件进行实时探测,定位,识别和分类。
该传感器使用伪成像记录下爆炸的光谱/时间特性,基于该实验室编辑的光谱图像库中的信息,将其识别并分类,另外该传感器还能提供爆炸的位置,能使战场指挥官基于高精度的可靠信息做出决定。
这是一种广域视界传感器,通过在一个高速商用照相机前的一对棱镜收集红外光,然后数据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得出事件和其位置的可能信息。
另外该系统非常便宜,几乎不需要维修。在目前的试验中该系统证实具有很高的精确性,错误告警率低,这为其带来了几个潜在应用方向。
黎文虎让操作员从庞大的数据库中任选了一幅“测绘军事地图”。
随着鼠标轻点,大屏幕上电子地图瞬间变成实际影像图,继而又转换为三维立体影像……随着视角的提升或下降,笔者一会儿“上”到楼顶,对学院整体环境进行俯视观察,一会儿又“下”到主干道,多角度对具体建筑物进行仔细勘测。
各种景物栩栩如生,空间信息丰富准确。
轻点某一正在飞行的战机,飞机的高度,速度,抵达目标的距离等一组组数据便在大屏幕清晰展现。
通过鼠标,随意点击地图上某一高地,“海水”便“哗”地涨了起来,该山头的海拔高度数据便形象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逼真多维的战场环境,令人未上“战场”,却对“战场”有了一种真实的感知。
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一再告诫世人,交战双方谁能及时,准确,清晰地洞察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谁便拥有战争主动权。
早在多年前,外军在该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中已取得重大突破,并在高技术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军用装备的设计,研制,测试,鉴定中,仿真技术,虚拟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技术及多媒体等高技术手段已经普遍采用,大大提高了军队科研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改进了军用科研设备和工作条件,使军队科研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为未来的信息战和数字化部队的军需保障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高科技军用装备发展要与应急机动部队作战相适应,装备要朝着系统化,一体化,多样化,合理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装备的适应性,机动性,灵活性直接影响到官兵的生存条件。
战争是流血的训练,训练是战争的预演。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双方战场上的角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训练场上的角逐。
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必须把训练场作为“第一战场”。
把训练基地和作战实验室作为通向未来战场的出发平台,通过营造复杂逼真的未来战场环境,跳出尾随战争的训练模式,逐步开发训练引导战争的实践功能。
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思想延伸到军事训练的全过程,使军事训练真正成为未来战争的“预实践”,在富有创新的“预实践”中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