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一石几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等到武相郭冲仔细报告完毕,我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刚才他那些连串严重示警的用词语气,几乎让我那近日被数字占据的脑袋无法思考。看来应该考虑向皇后娘娘请假了,我是指休沐日以外的假日。
郭冲口中所讲是民变造反呢,我觉得倒不如说是一场比较严重农民的抗命事件。说民变就有点太过了,俗语所谓官逼民反,真正造反的风险还是极高的,历史中如果不是到了走投无路,善良的百姓是没有愿意冒着诛连九族的风险来造反吧。
这事其实就是早阵子说过,长安以东三百里那一条村镇发生的官民冲突了。
因为对於税项的不满,县方面已经失去控制,其县令秦才已经逃往弘农,由弘农方面的州郡刺史介入。
说起来现在已经是六月十日,以夏税不过六月的原则,现时搞徵税已经算非常迟,更很接近七月前的时限。原本我是打算严惩迟交税款的地方官署,只是朝臣们以为皇帝新任登机,应尽量待以宽松处理才作罢,但我仍规定必须在七月前交到帝都长安。
表面上看这种官民冲突只是小事件,但这里的问题有两个。
其一是闹事这个县距离长安只有不足三百里,对於帝都京畿附近一直极力维护的安稳形象非常不好。
其二才是最麻烦……负责的那个弘农刺史朱由高,於三日前派了五千守军镇压乱事。这派兵镇压原先也不是大问题,早阵子也下了旨着令让他解决,关键问题是他居然跑到前线亲自指挥。
即使刺史指挥军事也不算什麽──华夏朝廷制度最初是把文武严格分开,刺史严禁管军事,地方驻军必须得到朝廷授权才能出兵,否则就当叛乱罪处。原意是想避免由东汉以至南北朝地方刺史权力过大,容易做成军阀割据的局面,但光武十二年时发生的一场荆楚叛乱,却令这制度暴露出问题──遇着偏远地区的叛乱或者危难灾害,地方军队无法快速应变,因而荆楚和江南各州郡驻兵被各自击破,才导致乱事漫延了半年之久。
到荆楚叛乱平定之後,老头子痛定思痛,有感不能太过削弱地方的战力,便容许州郡级首长危急时调动驻兵,自此之後就稳定平和了十几年,所以刺史领兵这也不算大问题。
真正的问题朱由高是这个蠢材,手上拥有五千官兵,居然被几百个县民打败,自己还被抓了成为俘虏……这朱由高满脑子都是猪油膏吗?
「……应该怎样办呢?」
小县暴动倒没啥,州郡刺史长官被胁持,而且就发生在长安附近,那可是一级大事,必须赶紧处理了。
有朝臣便提议动用大军镇压,以快刀斩乱麻之势直接解决问题。
也有温和派的文臣觉得应该先派人去了解情况,看是否有官员失职导致县民反抗。

众人都是议论纷纷,但我却想到一个妙计。
──本大帝亲征。
当我说出了「亲征」两个字,大臣们全部都是一脸痴呆样。
良久之後,总算是有反应了。
「陛下!这是杀鸡焉用牛刀……」郭冲急急的说了两句,又突然住嘴不说。
我知道他担心什麽,这小县不过几千户人口,所谓反抗的民兵也就几百人,随便派几千士兵就能轻易解决了,皇帝亲自出征只会换来世人的取笑而已。
「不不不,郭卿误会了。」我摇手笑道。「朕原意已打算待税收点算完毕,七月初到关内附近视察民情,弘农正好在洛阳路上,那朕提早一点出发,顺便解决此事也好。」
不少朝臣还是极力反对,认为不必大驾舖张;武将一方倒比较支持,他们是希望有一个崇尚武力的君王吧。
我这回二话不说,坚持要亲自出兵。最後经过了商议,便决定安排两万禁卫军随同,向外间宣称前往关内各州郡视察民情。
晚上怡宁只是笑我胡闹,不过当我俩打闹完了,她倒是称赞我的创意。
「七郎称出访体察民情,解决地方的民变之余,再顺道到洛阳找薛家谈判,倒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之计。」
「不,这算是一石四鸟。」
「哦?何解?」
「如此才能直接操控军队啊。」我笑了一笑,随後仔细解释。
「先帝的天下是自己一手一脚打出来的,他在军中有无上的权威,华夏帝国已经注满了铁与血的烙印。然而我只是承继他的皇位,却无法得到将士中同样的威望,这次亲自领兵就是宣示皇帝亲掌军权的最好机会了。」
我的皇后没有再说话,却轻轻一叹,予人一种郁郁寡欢的感觉。
不过这时我没注意到这麽多,满脑子已经被金戈铁马所占据住。
花了三天时间准备後勤的工作,还有从三十万禁卫军中抽选四万精锐,择善*骑者,全部配备优良战马。这支匆忙建立而成的四万军队,可谓华夏建国史上最大规模和最纯正的骑兵军团。
我称之为「龙武军」,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从军,也是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近卫兵团。
把朝中事务交托文武二相处理,有怡宁背後的监管我自是放心非常。
而且这一石丢出,还射落了第五只小鸟──
哇卡卡~我终於成功脱离帐簿地狱了!
骑在高头骏马之上,本大帝意气风发,马鞭向前一指,大声喝道:「出发!目标是……」
众部将便是一静,期待我的发言。
我扭头向身旁左右,小声的问道:「呃,那个小村庄叫什麽名字?」
部将无奈地道:「那是盘龙县啊……陛下。」
「好吧!就出发前往盘龙县!」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