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学宗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代武学宗师李小龙(本书主人公虽然也名为李小龙,只是浅谈武功高者之意,与现实李小龙并无瓜葛,[江湖手]纯熟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961年5月,李小龙进入华盛顿州立大习,主修哲学李小龙最后没有成为哲学家,而成了武术家。哲学没有成为他事业上的牵绊,而是将他对武术的见解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1968年,李小龙和朋友开车在路上飞驰的时候,闲聊到了最具突破性和破坏性的西洋剑。李小龙突然茅塞顿开,他说:“依我看来,这种剑术最有效,最见破坏性的技巧可能是‘截击’!”所谓截击,就是面对对手的攻击不躲闪而是直接发出攻击,这种以攻代守的思路确立了“截拳道”的基本思想。但在“截拳道”的名称确立并实践一段时间以后,李小龙的武术和思想有新的境界,他一度对自己的武技命名为“截拳道”而后悔。他觉得“截拳道”可能会变成一种限制,一种局限,所以他一再强调“截拳道”只是一个名称,他经常说:“当你完全明白搏击之道时,你便会知道搏击中是没有一种‘型’或也告诉人们:“截拳道只是一个名字,仅是武技系统的代号,请不要在这个名字中钻牛角尖!”这种哲的否定之否定和名实思辨确实是一般的武术家所难企及的。李小龙因此也成为了一代武学宗师。
一般的武术者,能将实践与理论联系到一起已属不易,能将理论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再运用到实践里,更是难上加难。在李小龙看来,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他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自己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仅仅学习某门派或者某人的武术技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不是真正的搏击。成熟的武者应该能自我达到最深的觉悟,而不是做观念上的俘虏。如果随着传统模式走,那人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套的路子,而不会了解自己本身。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都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李小龙之所以能长存于人们心中,就是因为他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武师。传统武师对武道要义秘诀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即使在性命攸关的非常时刻也很难将其所有传授给弟子而李小龙却不然,他不但广收门徒,而且不惜采用最有效的现代传播——电影媒介来弘扬他的武道哲学,来宣传他的截拳道。
所谓截拳道,从字面上讲,就是截击对手攻击的方法。截拳道“没有形式”,它自称是“无型之形,无式之式”。所以截拳道的宗旨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反对花拳秀腿式的招式,他最崇尚的就是直接的攻击。他提倡速战速决,最好是一出手就能击倒对方,速度是搏击的致胜之道,惟有快,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任何看过李小龙电影的人,都不会觉得他是在演戏,而更像是在实战,他在片中的打斗几乎不带表演的成份。在影片中,李小龙经常是置身于被敌手重重封死的境地,其他功夫片或其他流派的武术,总是要运用很多招式来化解,连消带打,而李小龙却是用自己最直接、最实用的方法将其破解,简单明了。“没有用的东西你本应该抛弃掉,既然没有用,何必费气力在它上面呢?实用才是真理”,他这样说。
“真实”是李小龙功夫片的最大特点。因截拳道“简单”、“直接”、“快速”的特点,决定了它不适宜表演。它没有舞蹈一样美丽的动作,往往动作的开始就是打斗的结束。所以,李小龙说,截拳道绝对不适宜表演,它不悦目,但实用。所以,电影界和武术界的一些懂得武术的人对李小龙功夫片的一致评价是:他演的是真功夫。
“连环三脚”是李小龙的成名绝技,在《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中,李小龙是凌空飞跃踢出脚。其实,李小龙跳不了那么高,但他在合作者嘉禾电影公司的老板邹文怀的说服下借助了弹簧床才达到了那种让观众对其大为赞赏的效果。李小龙始终反感这样做,后来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中,他就没使用弹簧床,在他看来,实用和花架子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李小龙对自己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解释是,当你学习实战时,会学习怎样出拳,怎样运用腰腿的力量配合。但在争斗当中,就需要根据对手来调适你的动作,这样就做到了无限。截拳道的宗旨是实用,如果掺入虚伪的东西,必然会将现众引入迷途,从而误人子弟。李小龙是为功夫而电影,不似众多的功夫演员,是为电影而功夫。

正是李小龙这种讲求实用、直接的武术思想,摒弃一切门派之见的传统,并且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宣扬自己的武学观念,从而使得“截拳道”得以发扬光大,被全世界的武术爱好者所接受,也为李小龙赢得了“一代武学宗师”的名号。本书“江湖手”与一般武侠所不同之处,也只是在立意创新,想将武侠再次复兴而已。文中的许多巧合和武功很可能是从别的小说中借签而来,并没有抄袭之意。只是想将武学更推进一些来。如好多小说中都提过各大门派之说。少林、武当、唐门等八大门派一般。但中华武学都聚一家之说,也是常有。也不一定“唐门”就用暗器。“雷家”就只用霹雳弹之类。但写的人多了,人们也就这样传了出来。所以本书中的模式的确在一开始让人很难接受,这种写法也比较难。
大多人都知道金大侠写的《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的关联之处。但先后顺序没乱。但本人的《江湖手》和《武林风云》虽然与上俩者的关系极为相似,但本人是先写《江湖手》的,这也是本人欲突破一般传统小说而做的一次胆大尝试。至于《武林风云》虽然写的是“文永军”和“李小龙”的成长篇。本人虽积稿近五十万字,但暂没有发表之意。为了这次突破创新之意,《江湖手》只能用着“半回忆”把一些曾经在《武林风云》中的一些老人物拉来。做以解释,谢谅之。
论“金大侠”心中的武学宗师
金庸心目中的武学宗师,可以从《倚天屠龙记》第七回写谢逊咒骂武林人物的一段话中一探端倪:“自华佗设五禽之戏起,少林派达摩老祖,岳武穆神拳散手,全给他骂得一文不值”,“逐步骂到了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虽然金庸小说中的武学宗师很多,如《射雕英雄传》中《九阴真经》的创始人黄裳和南帝、北丐、西毒、东邪、中神通,以及《神雕侠侣》中没有露面却给人深刻印象的独孤求败等,但谢逊咒骂时所历数的武林宗师只有华佗、达摩、岳飞、张三丰这些历史中存在过的中华武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却未提及南帝、北丐或独孤求败之类,也没有提到黄裳和全真教主王重阳这两个历史上也确实存在的人物,这说明金庸不仅对中华武学史上的重要人物非常熟悉,而且在小说和历史之间是有明确区分的。
不过,华佗、达摩、岳飞、张三丰这些人物与中华武术的关系,除了华佗创五禽戏有比较可信的史料之外,其他多属传说附会,金庸所采用的只是流播已广却未可尽信的民间说法而已。比如达摩创少林武术与张三丰创武当派等,都是不能尽信的,或者说是不可相信的。武林中相传岳飞所传或与之有关系的“武功”有许多,如岳家枪法、形意拳、鹰爪拳、岳氏散手及易筋经、八段锦等,但它们与岳飞到底有多少牵连是谁也不敢断言的。
武学宗师,应该是对武学有深刻的领悟、对武学规律有深入的把握、对武学发展有很大贡献和长远影响的一些人。中国武术流派很多,少林、武当、峨眉,太极、形意、八卦,等等,流派纷呈,各臻其妙,但到底谁是创始人大都无法确定,这说明无论是哪一流派的武术都有一个时间长久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哪一个人随心所欲的创造,不过有一些人对某类拳术的成型和发展贡献很大,如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于太极拳,称之为武学宗师并不过分,但达摩、张三丰这些人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学宗师。
在武侠小说中,武学宗师往往是一个符号,是高深武功的象征。比如达摩,是武林第一大门派的创始人,那么一切与达摩有瓜葛的武功都应当是最玄奥、最厉害的,《易筋经》如此,《九阳神功》也是如此。又如张三丰,既然是武当派的创始人,那么他所创的太极拳、太极剑自然不可小觑。独孤求败则是一种武学境界的象征,一个人专心、痴迷于某一事物,摆脱了“技”而进入了一种“道”的境界,自然也就成为宗师型的人物了。
所谓“武学宗师”,就是能穿承后人,被后人称颂者。象达摩,张三丰,丘处机等这些历史中存在的人,他们大多为书中所用,而且各个都是武学高手,但在历史的真实中他们的确在当时很盛名,所致被人们引用。小说本来就是娱乐和传流思想的。至于内容,能取人欢欣,让人感悟就是作品。书引用名家典故,正是说武学高深之处大多虚构,只要看者欢心足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