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山西和河北的战事比历史上要好得多,阎锡山虽然非常心疼自己的地盘,但是还是知道该怎么使用当前的资源做出最符合长远的行为,**的整体的规划就是节节抵抗,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从而达到拖垮敌人的目的,这个太原会战的计划中,山西实际上已经做好了放弃太原的准备,同时也做了有关的安排,日本人越打越冒火,中方的军队包括**的八路军在装备上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山西的兵工厂和河南的兵工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来日军的计划是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线展开攻击,但是由于山西有大量的**集中,极有可能在日军沿平汉线进攻的时候从侧翼攻击日军,所以日军必须和阎锡山的部队在地形相对于华北平原来说比较复杂的山西境内作战,国府也希望借助山西拖住日军前进的步伐,故而在装备上面没有克扣阎锡山,同时阎锡山在山西经营多年,自己的军事工业自成体系,加上埃里克森和安平的帮助,在轻火力上面和日方不相上下,重火力上面也不是太吃亏,但是日军前期全是精锐的部队,整个师团几乎都是老兵,作战顽强,加上国府飞机和飞行员损失严重,日军在华北和华东都逐渐控制了制空权,战局逐渐变得对中**队不利起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军的前线的坦克部队老是被**的火箭筒摧毁,日军的前线指挥官逐渐对使用坦克丧失了信心,认为这种耗费大量资源和人力的武器,居然被中**队用廉价的武器摧毁了,完全不能够体现价值。这个时候的日本人的思想远远不如德国人那么有远见,他们对于坦克的使用还停留在一战时候,而且他们的坦克在欧洲人看来几乎就是玩具一样的装甲。德国方面的军事观察员认为,日本人根本就不能够好好利用他们手上的可怜的坦克,对于步坦协同作战他们也完全不能够理会,相对应的,中国人的反坦克武器非常有效,对于这点,德国的将军们都非常关心。
没过多久,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开始关注起华北,主要是河北、山东的局势,韩复渠的军队得到了重点的关注,很多报道拐弯抹角地怀疑韩复渠根本就已经私下里和日方勾结好了,准备做汉奸,对于这样的报道,韩复渠感到愤怒无比。但是国民政府的态度就很奇怪,他们一方面安抚韩复渠,另一方面人有这种留言传播。韩复渠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党国内部的人搞的,逼他和日本人火拼,不久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韩复渠仍任副司令长官,李宗仁到了济南和韩复渠卧席长谈,大讲国际形势决定了抗战最终必将胜利,韩复渠这才下定决心不当汉奸。
这个时候由于日本政府的压力,英国、法国相继宣布自己的殖民地将不帮助国民政府运送弹药枪支等资源,这个情况简直糟透了。对于英法两国来说,由于欧洲的局势日益紧张,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欧洲上,在亚洲尽力向这个时候强大的日本妥协,很快荷兰方面也宣布自己的殖民地不允许向中国运送物资。孔部长在欧洲方面紧急采购的一批物资被阻于国门之外完全运不进来,同时国府的财政开始吃紧,寄望于外援的蒋委员长突然发现,自己的政府处在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步,同时上海的战局开始崩坏,尽管还有埃里克森先生的小规模船队向广东和福建走私,但是不得不说,日本人已经打出真火来了,华东地区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三十五万,这已经不是七十万**能够抵挡的住的了,张发奎的右翼部队在面临金山卫登陆的日军时陷入了苦战,中线的部队在害怕被日军包抄了后路的情况下大规模撤退,完全放弃了市区的阵地。
到了十一月,**已经完全撤到了昆支掩护线、吴福线和平嘉线上了,前线的部队损失过于严重,很多营连都丧失了基本的编制,鉴于这种情况已经不适合再守阵地了,白崇禧几乎哭着求委员长下命令撤兵了。但是此时国联刚刚宣布了日本方面是侵略者,蒋委员长寄望于国际上面有大国主持公道,拟在前线在增加兵力,把福建方面的五个师推上去,再守上两个星期。但是这个时候日方鉴于自身的损失也比较大,同时看到了**即将崩溃,乃是一次性解决中**事三分之一的陆军实力的好机会,依靠现在自己控制着海空权,向上海方面增加援军两个新建的特设师团,这个时候不要说五个师,五个军上去也没用。安平建议,趁现在福建方面的军队准备充分,命令他们就地征集散兵,掩护主力方面撤退,对于**的撤退安平是心有余悸。蒋委员长也看到这个时候上海的日军已经超过四十万,绝对不是自己的军队可以抗衡的,况且安平提议一定要把八十七、八十八、三十六、教导总队、七十四师这些中央的嫡系赶快拉到南京修整,同时利用杂牌军交由蒋光鼐指挥掩护,蒋委员长考虑了之后答应了。

龙月凤和蒋光鼐发来电报说能够在自己的阵地上支持十天左右为部队的撤退争取时间,希望国府能够妥善安排撤退的计划。蒋委员长于十一月十三日下令总撤退,安平不放心,自己亲自上前线视察撤退情况,接着龙月凤小姐发电给他,上面有四个字:撤离南京。
对于这个问题,安平知道龙小姐几乎是过于担心过于忧虑了,之前在和龙小姐的交流的时候安平就知道龙小姐对于首都陷落有很大的心理障碍,而现在的日军情绪上比历史上面的日军更加焦躁不安,**经过三个月的激战,损失几乎达到了十五万,而日本方面仅在上海战场上就损失了大约五万人,这是战死战伤总数据,客观的。日方的宣传是大日本帝国三个月损失不到五千,这简直就是无边的谎话了。德国方面对于调停中日双方的战事颇为上心,希望能够和中日一起达成一个**的协议,但是这个条件实在是太离谱了承认伪满洲国,华北自治,上海中立化,蒋委员长一开始就不敢答应这个条件,等到**准备撤退,蒋委员长狠下心来准备答应这个条件的时候,日本的前线军官看到了顺着长江打到中国首都的希望,根本不管东京的停止与杭州、苏州一线的命令,叫嚣着要打进南京,和谈完全没有希望。
鉴于上海战场离南京实在是太近了,一开始国民政府就制定了迁都的计划,先迁武汉,再迁重庆,但是南京守不守的问题上一直拖延着,白总长和一些军事长官以及安平的想法是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不守,这样子还能够通过舆论什么的保护著南京的完整。但是以唐生智一派为主认为南京乃是党国首都,为了面子也不可以不守。安平恨死了面子这个词,但是唐生智主动请缨,让蒋委员长开始倾向于固守的意见。准备留下补充的八十七、八十八师、教导总队、三十六师,这都是**的精锐,但是刚刚补充了新兵,战力不足,同时唐生智还准备用撤下来的七十四军、六十六军和和八十三军守南京,这样子虽然他手上有十五万以上的兵力,但是都面临新兵过多,战力不足的情况,同时对于作战,唐生智已经有十年没有打过仗了,面对这个情况安平坚决反对。
“如果在南京打抵抗战以至于坚决到打巷战的话,那么必须马上疏散民众,构建城内工事,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军火和外围部队的支援,如果寄望于苏联出兵东北的话,那就太虚无缥缈了,同时**的精锐全部布置在一个死地,要是完了的话,不知道是党国多大的损失,当前部队损失过大,新兵过多,想要保持战力尚不可能,怎么能够寄望于残兵守南京这个三面被围的死地呢?”
但是蒋委员长还是决定固守南京,同时不动员民众撤退,因为有动摇军心的可能,安平和白总长把口水都说干了还是不能够改变蒋委员长的想法,他固执地相信苏联马上就要和日本人打起来。对于这一点,安平认为即使苏联和日本人打起来,苏联的那位钢铁先生也一定会想办法把压力转到中国来,蒋委员长不仅仅是一个利益主义者,还是一个空想主义者。
龙月凤小姐知道了这件事之后,认为无论如何要减轻这件事情的负面的影响,安平于是向蒋委员长请求自己也守在南京城里面,龙小姐将向南京派遣一个师支援,这个部队将完全听安平同志的指挥,蒋委员长非常不理解安平先生的这番举动,但是他还是很感动,安平力劝唐生智离开南京,说自己又在欧洲打巷战的经验,天知道他是不是和欧洲的小流氓在街道里面砍人学会巷战的,埃里克森先生来电说将全力支持安平先生的决议,安平先生几乎运用了种种手段,包括如果自己挂掉的话,自己的财产将一半给埃里克森先生,一半留给国府。总之蒋委员长答应了安先生的请求,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中将加上将衔,这位先生不到三十岁就达到了这种地位,实在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