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啊诺贝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诺贝尔啊诺贝尔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节真是由来已久,尤其是对文学奖,这么个大国,这么多所谓名著,却出不了一个手捧诺贝尔奖的,真是太可惜。
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学素质真是太有信心了,不相信我国的文学作品真的如此糟糕,就只能怀疑这个诺贝尔奖背后是否有人从中作梗,到最后,实在是18般说法都有了,就只能故意放高姿态,醋溜溜的说一句,不稀罕!从而算是个安慰自己的方法了。
不是我今天又要泼冷水,这多半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不知道诸位看官注意到没,纵观国内外的作品,国外的更多是在用文字思考,国内的更多是在用文字素描。中国的小说,最高峰就是红楼梦,那是把描绘的手笔打造到最高峰了,是带着绝对出色的辞藻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加上一种带着深刻的诗意的忧愁,自此不知是多少人深陷其中,至今仍然处在他的阴影之下。而这种描绘的精美又是用英文无法解释的,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亏就亏在意境上,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尽管是三国演义这种被外国人争相传阅的作品,读他的外国人也是把他当兵法看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也不失为中国文学的悲哀。应当说中国的文学,只是中国人的文学,让洋人理解起来实在是吃力得很。
再看外国的作品,或许是他们的哲学的根基太庞大,以至于在他们的小说中,故事情节发展到最后多多少少都是作者的一种哲理的沉思。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及其个性,都是一种作者思考的依托,通过人物的命运提问,然后让读者读完后思考,从中自己得出答案,读者是跟着作者的路子一步步的思考,最后在人性的问题上盘根错节。自此,小说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再是故事,而成了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

尽管我国作家很多作品也是关于社会,关于人性,但到最后仍旧是描述,至于作者本身的思考却模模糊糊,不够尖刻和明显。因此,中国的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的至多是个讲述者和发现者,他们最多是长了一双更尖锐的眼睛,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现象,但看过也就看过了。中国这种思考型的作家本来就少,能算的上深刻的,或许也只有鲁迅了。而这类作家在中国也不过是被人视作只会骂人的笔杆子,殊不知骂人也分档次和对象,能骂得如此深刻,尖锐,一针见血的,也就他老人家了。
其实,中外作品的好坏都是无法衡量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洋人更多的是侧重思考和哲理,而国人更喜欢看诗化和意境。
不过,这种描述性的文学在我国已经是个太正常不过的路子了,而且实在是太习惯了和被人习惯了,要换个方式,不论是思考本身或是表达叙述,都需要从起点开始,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又是先天不足。
看来,要拿诺贝尔。任重而道远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