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神七凯旋“神舟精神”亟待着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新网10月1日电美国《侨报》9月30日发表社论说,新中国59周年国庆在“神七”成功着陆中开场。今天,在中国举国欢庆载人航天工程获得新的成功之时,最不应该忘记的便是不计个人名利、精益求精、协力同心、顽强拼搏、大胆探索的科技精神,而如何将这一精神着陆到中国官方的行政管理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则是“神七”成功后中国最大的挑战。
章摘录如下:
再有一天就是中国的国庆日,新中国步入59岁华诞的庆生盛宴已在这两天“神七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凯旋而归”中喜悦开场。昨天,当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回到北京航天城时,5000余名各界民众以欢度节日般的热烈场面迎接三位飞天英雄。
正如舆论的盛赞:神七的成功发射和返回“展示出中国的技术实力和中国改革开放积累的强大能量”;翟志刚“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展现中华民族历史一大步”。“神七”所展现的中国在航天工程上“硬件”的成就固然可喜,但我们更为看重它所揭示的中国航天人在“软件”方面的进步。
从9年前的神舟一号升空至今天的神七太空漫步,中国的航天历程不仅讲述了当代中国人“飞天”的传奇故事,也见证了当局在科技人才培育、组织、管理等机制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更铭刻着中国航天科技精英们协力同心、奋进拼搏的精神。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一个缜密严谨的运作机制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不要说让将涵盖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系统等复杂工程的飞船送上太空,就连制造一款航天员在太空中吃的食品也不可能。有报道说,仅仅是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策划,航天科技人员就已经预想了各类状况,归纳总结出200多种故障,提出170多项对策。

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无论老幼科技工作者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不计个人名利、默默为航天科学献身的精神,又哪里会有杨利伟的首次飞天,哪里会有翟志刚的首次太空漫步?有多少人在酒泉、西昌等大漠戈壁或偏僻山区、在浩瀚海洋中独斗恶浪的测量船上殚精竭虑并皓首一生?
神七成功了,航天员成名了,但很多幕后科技人员,他们的名字可能一生也不会被外界知晓。所以,翟志刚等三位航天员28日着陆出舱后,均将第一句感谢的话和最大的荣誉送给了站在他们身后的那个强大群体——航天科技团队、祖国和人民,这是他们发自肺腑之言。
这便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从钱学森等“两弹一星”元勋那里便已经开始,并被几代人继承和弘扬的科技精神——不计个人名利、精益求精、协力同心、顽强拼搏、大胆探索。今天,在中国举国欢庆载人航天工程获得新的成功之时,本报以为,最不应该忘记的便是这一精神,而如何将这一精神着陆到中国官方的行政管理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则是神七成功后中国最大的挑战。
从“五四”呼唤“德赛”两先生至今,说“科学精神”已经在中国落户,未免言之过早。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缺乏的不是各类令人炫目的“成就”,而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神七成功着陆了,以“神舟”飞船为最新标志的科学精神何时能真正着陆于中国社会生活中呢,我们翘首期待。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