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见段祺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又铮,终于把你盼回来了,五年了,真把我给想死了?”
“段统制你怎么亲自来了,我又铮怎么担当得起呀?”
徐树铮出国前入僚段府五年,虽感激段祺瑞的知遇之恩,可中国文人的天生的傲气却无法改变,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脾气咆哮如虎的段祺瑞反而能够容纳自己的傲气,可见段祺瑞对自己赏识之高。但是当自己在袁世凯面前表现出的远超过他的政治眼光和才能时,段祺瑞流露出的反而是妒忌,就在自己准备退出段府的时候,段祺瑞再次容纳了自己,并送往日本学习,当时自己就有一种被调离袁世凯的感觉,只是这样的机会实在是难得了。
历史上段祺瑞是否亲自到天津迎接自己,徐树铮并不知道,但是段祺瑞见面就说出如此肉麻的话,深知此人性格的徐树铮料定自己又有事干了。看来在船上最后的决定是正确的,不要说全身而退,只怕今后连片刻休闲的时间都没有了。
“你不知道,在你出国的这五年,国内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对了,这个是宪儿和道邻吧?”
段祺瑞知道二儿子徐武夭折之事,一把将小道邻抱了起来,可是小道邻哪里见过这个长相丑陋,甚至可以说是贼眉鼠眼的人,“哇”的一声就吓哭了,夏鸿筠赶紧从段祺瑞手中接过孩子。
“弟妹呀,在日本这几年你吃了不少苦呀,回国后就不用在担心了,如果有什么安排不周的地方,又铮肯定不好意思张嘴,你就直接来找我就行了,来,我们先回家。”
“大帅对我家树铮不仅有知遇之恩,更有栽培之恩,我们全家报答还来不及呢,那还会有什么要求呀!”
段祺瑞嘴里的那个弟妹,令夏鸿筠一愣,他们之间毕竟是老爷与幕僚的关系,用满人的话说就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段祺瑞的态度连夏鸿筠都能感觉出点东西。
段祺瑞看着手下将行李装上了马车,就和徐树铮同乘一辆马车赶往天津火车站,当晚有一趟驶往保定的火车。
在返回保定的火车上,段祺瑞将这五年国内发生的一切大的变化一一告诉徐树铮,虽然很多大事如慈禧母子驾崩、袁世凯被废、革命党连年闹腾等他已经知道了,但是更多的是他闻所未闻的,因此也就听得十分入神。
光绪三十年(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建立了“北洋常备军”,并在当地选募六千精兵,编成“北洋常备军左镇”,后改为第一镇;山东、河南、安徽招募的新军编成“北洋常备军右镇”,后改为第二镇;后从河南、山东、安徽再次招募新军,编为“北洋常备军第三镇”;从山东带来的武卫右军和各标营合并成“北洋常备军第四镇”;并在山东武卫右军前锋队十二营的基础上,调集其他镇的兵力及炮营,扩编为“北洋常备军第五镇”。道光绪三十一年,徐树铮前往日本之时,袁世凯有一次大肆招募兵勇,组成“北洋常备军第六镇”。其中袁世凯当年在小站所练的7000多新军是北洋六镇的基础,作为老兵的他们只效忠于袁世凯个人,而袁世凯也通过他们控制着整个北方兵力。
这六镇分别是:
有铁良任统制的第一镇,驻京北山洼;
王英恺任统制的第二镇,驻永平及山海关附近;
吴凤岭任统制的第四镇,驻马厂;
吴长纯任统制的第五镇,驻山东济南、潍县;
王士珍任统制的第六镇,驻南苑。
而有段祺瑞任统制的第三镇,作为六镇中的绝对主力,则驻扎在直隶总督府所在地保定。
拥有北洋陆军六镇九万人的袁世凯,按说应该像曾国藩一样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猜疑,可是向来疑心甚大的慈禧太后,却对他极为赏识和信任。袁世凯在继荣禄之后接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后,又相继兼任了参预政务大臣、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政务大臣、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电政大臣和会办练兵大臣等八个大臣头衔。声势显赫,权倾朝野,甚至远远超过了当初红极一时的曾国藩和李鸿章。
但是这些显赫的身份,带来的是朝中其他大臣,尤其是满洲贵族的不安,御史王乃征甚至在奏折中张口大骂袁世凯是“爪牙布于肘腋”、“心腹置于朝列”、“党援置于枢要”、“预举吏、户、兵、工四部之权一人总摄,群情骇异,谓疑于帝制自为,倚信至斯,可谓古无今有。”
这几句话看似平淡的骂语,但句句都是死罪,这让徐树铮想起前生所看的一部电视剧中,慈禧太后临死前专门召见袁世凯时叮嘱说,汝若不反,大清江山可保。这不仅是对袁世凯掌握大权的担忧,关键还在于慈禧本人也看到了保住爱新觉罗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原来自己那个干儿子和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君主立宪制,只是她本人在世之时,不愿也不敢把权力交出去。

可惜为了限制袁世凯过于大权独揽,她使用的光绪皇帝弟弟载沣,以“足疾”的名义,将袁世凯“罢黜”回家休息。
就在这五年里,革命党领袖孙中山相继领导发动了镇南关等数次武装起义,虽然没有推翻清政府,但也震撼朝野,奠定了他本人在革命党中的地位。
“情况就是这样,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逐渐深入民心,而宫保被清廷贵族所废,现在他正在彰德养老呢,天下大势难料呀?”段祺瑞有点感叹,但更多的似乎是清朝对袁世凯的待遇令他有了一种兔死狗烹的感觉,毕竟现在朝廷为了彻底架空袁世凯,正一边利用高官收买段祺瑞、冯国璋等战将,一边用鉄良等满族贵族掌握北洋军权。
“你认为袁宫保是在家养老吗?”
宫保是袁世凯的别称。
“我不相信,不然的话他住在彰德干什么,直接回项城老家就是了。虽然他和我们这些北洋军联系依然密切,但毕竟朝廷有派的人在监视着,他想完全操纵部队还是很难的。而没有他,北洋六镇就会相互不服,就连我担任过的三镇、四镇和六镇,恐怕我现在都控制不了。”
“袁宫保想要控制北洋六镇,关键就看就看你和王士珍、冯国璋等人了。”
“是呀,我们几个虽然在一起的时候有点相互不服谁,甚至有些别扭、矛盾什么的,但是宫保的话还是一定会听的,只是不知道宫保什么时候能够出来,难道要他熬死摄政王呀,摄政王可比他年轻多了。”
摄政王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弟弟,宣统皇帝的亲生父亲,慈禧在驾崩前将宣统扶上皇位后,定下了后宫不可参政的祖训后,就有载沣出任摄政王来辅助自己年仅三岁的儿子统治大清天下。
“你不是说南边的革命党闹腾的挺厉害的吗?这就是宫保出山的绝好机会。”
“可是他们根本就不成气候呀,广州暴乱虽然杀进了两广总督府,但那是两广总督没有戒备,镇南关也仅仅打了三天就弹尽粮绝了。何况现在各省也都在编练新军,虽然人数比较少,但是对付革命党还是绰绰有余的,革命党还没有颠覆大清,比我们北洋六镇出兵的实力。”
“老总,日本是革命党的大本营,因此我对革命党还是有所了解的,他们在南方青年中的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甚至可以说不排除相当一部分新军也是革命党或有革命倾向。”
徐树铮投靠段祺瑞时,段祺瑞正担任保定武备学堂总办,因此当时手下都称他为老总或段老总,与后世的总司令、总指挥不同。
“什么,这你是怎么知道的,那还不坏了大事,有什么证据吗?”段祺瑞一直生活在北方,虽然曾在德国留学军事,但是德国本身就是军国主义集权国家,这个培养出马克思的国家,却一直都不是民主革命的圣地,因此他对资本主义革命并没有什么了解,而在北洋时期,对革命党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朝廷的邸报,他仅仅把革命党看成长毛一般的暴乱者而已,只是给自己冠一个革命的时代称谓。
证据,在日本谁不知道我是你段祺瑞的心腹爱将,革命党敢把这种事情告诉我,这些可是我从前生的历史课本上看到的,我上哪偷什么证据去啊?再说了好像明年领导武昌起义的革命党还不是同盟会,而是湖北的几个小的革命党。
“这一点我也不太清楚,只是知道在日本的军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军官都是倾向孙中山、黄兴的革命党的,好像还有的加入他们同盟会,但是具体情况,尤其是在大清和新军中的发展只是来自于一些道听途说罢了。”
“道听途说?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南方新军中肯定有革命党,你不是他们的人,自然不会太清楚,可是如果仅按照你说的上报朝廷的话,摄政王会相信吗?”
报朝廷,段祺瑞想干什么,难道是想取代袁世凯,如果这件事能够掌握证据并将新军中的革命党一网打尽的话,那他段祺瑞确实要一步登天了,北洋新军可能朝廷还要掌握在满族贵族手中,但是南方新军说不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落入段祺瑞手中,甚至成为总督之类的封疆大吏都说不定……
“又铮、又铮,你想起来什么没有?”段祺瑞看到自己的这位智囊陷入了深思中,还以为在为他回想革命党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的,根本没想到这位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智囊已经换人了,现在正在琢磨他这个上司。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