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七回:太后斗将军(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么想来,虽然心里头那股觉得有些地方有点不对劲的T|但是却也被兴奋感冲淡了很多。(读者吧 www.xiaoshuodaquan.com)如果真的能够下马牧民的话,也不枉费自己年少的时候的那一腔热血和抱负了。一面这么想着,一面愈发觉得事有可为了。时局如此自然大可以好好有一番作为,也不辜负堂堂男儿的七尺身躯。
那么对于外界来说,还有什么样的事情比其赈灾更得人心呢。虽然说赈灾是件很耗费力气的事情,可是对于袁震东勇于任事的脾性来说,这样的事情根本算不得什么。赈灾哪里比得上筚路蓝缕,平定边疆的战乱来的困难。当然,困难也不是没有,当时袁震东觉得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才能可以很自如的把赈灾这样的事情给办好。何况上头对赈灾这件事情如此热心,哪有不支持的道理。现在自己手中要钱有钱,要粮有粮,灾民日夜盼望着的不都是这些么。何况自己可以带一只队伍去山西维持秩序,这样子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就算山西某个地方的流民哗变,自己也是想剿除就剿除,想要降服就降服的。大丈夫立身处世,叱咤风云,自当如斯。
心里起了这个念头,袁震东就越发想要把这个赈灾的差使揽到手里头了。不过他使用了一个以退为进的法子,他仰脸说道:
“本将军部下大多是能征善战的沙场宿将。有些部曲尤称精练,材武之彦,多出其中,宿将名臣,指不胜屈,但承平日久,习成骄逸,因此即便是才堪大用之辈也要时加淬厉,方能供国家驱驰。不过上禀皇太后,此辈中人大多桀骜不驯,不服他人节制。唯有臣下方能震慑一二,如臣下离职,恐怕彼等会不安于位,时值国家多事之秋,恐有妨碍。”
这话里头的意思我算是听明白了,这个袁震东根本不想放开手中现有的职权,听他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在不开除他的其他职位和要缺的基础上,再另外给他加封赈灾全权钦差大臣的名号。这个算盘打得也未免太精了一点,我在心里不住的冷笑。
“那么,依你的看法,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置呢。”不理这个茬,依旧把难题推给袁震东。
“这个,依照臣的意思,可以派遣得力的大臣会同臣一起办理山西的赈灾要务。至于边庭的军务筹划等,臣以为一动不如一静,这样子最是妥当不过了。”
“这话倒是很有道理。”虽然我心里明白袁震东这句话里头的皮里阳秋,可是面子上还是要假装敷衍几句。
“皇太后圣明。”
“那么,边关的安排还是照你的意思,一动不如一静。袁将军,你还是领着你的旧职,至于军中的事务请坐预先的部署。”
袁震东不缓不急的答道。“是,臣领旨。”
“赈灾之事。急如星火。朝廷预备先行派人躬历灾区。加以赈抚。”
袁震东叩头道:“赈灾之事。兹事体大。臣下深受皇恩。早年戎马。尤觉无法报效朝廷之厚恩于万一。如皇太后不弃。臣下自愿请缨。亲赴山西。力行赈灾。以报太后天大之恩。”
“朝廷优礼勋臣。袁将军于朝廷大有功绩。朝廷何能忍心让将军才离苦寒之地。又兼繁剧之差。何况此事于礼不合。”
深知袁震东愿意赴晋省做全权钦差大臣。故作婉拒之辞以挑之。
袁震东果然上当了。
“皇太后。臣深蒙皇恩。无以为报。敬天法祖。固然是为人臣子者礼所应为之事。然眼下时局不靖。流言四起。朝廷应便宜行事。再者。用人权柄。大臣进退。均操之于太后。为人臣者无不听命。怠无疑意。”
“好,正言论,但愿你继武前贤。”
“是,臣自当实心办事,太后垂念备至,在国库万分支绌之际,体念晋省灾民民生惟艰,我等如不尽心赈灾,试问如何上答皇太后天高地厚之恩。”
“如今局势如此糟糕,晋陕又遇到大灾,你是朝廷的柱石,总要格外尽心才是。”
“臣累受国恩,不敢不尽心上答天恩。”袁震东一板一眼的答道:“臣下禀性爽直,阅历未深,见事不周,报答朝廷,唯有一片血诚。”
“袁将军何出此言,对于袁将军的功绩,朝廷一向自有公论。何况一直以来我对袁将军也是青眼有加极其看重。”
袁震东觉得这几半个月以来,为了军粮之事屡次激怒了皇太后,觉得有些抱愧在心,故而只是只顾磕头而不敢说话。
“赈灾的事情兹事体大,烦剧更兼有之,朝廷优礼勋臣,岂能劳动袁将军前去,何况一旦边疆不稳,没有袁将军坐镇,也非善策。所以还需要从长计议,你只要好好当差就好了。今个而我身子有些不爽利,你就跪安吧。

“臣遵旨。皇太后圣躬未豫,不宜视事过久,原不应该如此操劳。臣等有愧,

职无状,上劳圣虑,未能为太后分担辛劳之一二,真T容。”
“只要袁将军有这份心就够了,和衷共济,把局面给撑持下来就好了。”
“臣一定谨尊圣谕。臣先告退。”袁震东撩起衣服的下摆,站了起来,慢慢的退了出去。
这件事情告一段落之后,时候已经不早了。我细细的想了想今天袁震东的召对,越想越觉得这个人的可怖,这个人居然丝毫不放松兵权,可见其志不小,眼下已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朝廷也动他不得。真要好好的想个法子加以裁抑,否则就算袁震东没有想登位的意思,再他底下的那些个亲近臣属蹿掇之下难免生出异心。宋太祖赵匡胤本无心于权柄大位,后来在部曲的怂恿之下没有办法最后不也“黄袍加身”了么,殷鉴不远,此事要预先加以谋划,避免这等事体重演。又想到袁震东部下的态度,根本就是眼中只有袁震东而无朝廷,心下不觉暗生警惕之心。必须铲除袁震东,我心里头突然浮现出这么一个念头来,屋宇宏大,愈觉清冷。转念宫闺深远,当年落难宫中之时,若非袁震东在匡扶政局的时候为我出过的大力,我才能徐图振举,最后在他的一力匡助之下方能登上如此的高位。袁震东于我的深恩厚德自不可说,我更是觉得自己的这个念头有些对不住袁震东。更忆起来小时候青梅竹马的情形,愈加觉得不忍。再一想眼下身出危地,不能有所主张。决定先将这件事情抛到一边,等回京之后再做处置。
放下了袁震东这边的事情,眼下更为急迫的是晋陕两省的赈灾之事情。此事绝对不可拖延,如果朝廷拖延不办,以至于激起民变,流民四起,恐怕于时局更为不利。一定要派出得力的人员前去会同地方官员办理赈务,以彰朝廷体恤民情的恩德。
到底应该派谁去呢,崔文杰才智出众,是宰辅之才,朝廷一日也少不了他。
其他人呢,想来想去还是不得要领。
虽然袁震东话语之间有想要去那边赈灾的意思,可是难保不是袁震东的投石问路之策,袁震东想知道朝廷对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如今边疆的大战已经打完了,按理说国家应该裁撤掉一部分的兵勇。可是袁震东却拥兵自重,不肯裁撤任何的兵勇。明眼人一看就可以知道袁震东的居心何在,袁震东借口边陲防务至重,不肯轻易的裁撤兵勇。自然是想凭借自己手中掌握的武力,让朝廷对他有所忌惮。外放的督抚权重,都在封疆的任上。到了朝廷里头,那就不值钱了。这个道理,袁震东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会看不透。刚才的召对之中,袁震东似乎对于去晋陕平乱很是热心,可以视作是对朝廷的一种试探。用意之深之隐,不可为外人道也。不过我也能洞察一二,袁震东这样做的道理无非是看看朝廷对他到底抱着什么态度。如果朝廷答应他,让他卸去兵权,出任赈灾的钦差的话。如果真的这样处理的话,可能无忧谷就是自己的埋身之所。如果刚才召对的时候,自己答应了袁震东的意见让他出任赈灾的钦差的话,难保袁震东不会悍然发动兵变,将自己和跟随自己过来的这些人一并拿下,然后举起反帜反攻朝廷,那么局面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想到此处,我的背心都渗出冷汗来,袁震东果然是个不得了的人物,竟然想出这样的办法来试探我对他的态度。幸而识破了他的这份做作,深知此时此地还不能让他产生丝毫的疑虑之心。所以对他的此番相试,根本就无所表示,让袁震东捉摸不透我的意思,让他无功而返。
不过这件事情也提醒了我,袁震东既然可以这样子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那么朝廷何曾不能试试他对朝廷的忠心呢。我思虑了一会,突然想到袁震东如今已经封爵封候,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再进一步的话,再进一步的话只有依照先朝的规例,封他为一字并肩王之类的异姓王了。这个可不是轻易可以决定的事情,还必须好好的思量思量,名位是国家的公器,不可轻忽,更何况是封王这样的大事情呢,怎么可以不慎重。
我也知道对于袁震东来说,最为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害怕自己功高震主,朝廷会像收拾明日鹤一样的收拾他,故而对于这样的事情极其的重视。如果封他一个王的话,最起码可以好好安抚他的心。
袁震东如今在朝中的势力已经做大了,朝廷就想要动袁震东,现在也不是时候。还需要好好的寻找机会。
可是现在对于袁震东到底该如何处置方是妥当的办法,方法不当则进退失据,袁震东这么胸有城府的人一定会看穿的。
思前想后,为今之计只有安抚为先。(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