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才女多劫难--蔡琰(转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才高而又拥有美貌的女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寡而居于娘家的蔡琰(文姬)那年二十三岁。这个裁山织锦、笔吐烟霞的盖世才女,在二十多岁的光景里,被一队匈奴兵裹挟着、驱使着一直向北。可怜了一身灵秀、满怀才情,蔡琰此刻蓬头垢面、衣衫不整,如同一个遭难的乡下村妇。
蔡琰守寡为什么不在婆家而在娘家,史书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有人臆测是蔡琰才高气傲,受不得婆婆的闲气,不听父亲的劝阻,执意回到娘家。这好像与蔡琰在流离之中表现出的随波逐流有比较大的差距。尽管西汉的董仲舒提出了夫为妻纲,其实秦汉以至魏晋,对女性的束缚远没有宋明以后那么严格,不然就很难产生当垆卖酒、大胆追求爱情、也敢于保护自己爱情的卓文君这样的人物了。
对实施掳掠的这对匈奴兵的从属有两种说法,一说从属于董卓的羌胡乱兵,一说从属于南匈奴的左贤王。我宁愿相信后一种说法,宁愿相信蔡琰这个明珠般的女子,只是一时蒙尘而不至于遭受更多的苦难,更多的摧残。
历史遵循着一个很常规的逻辑,这队匈奴兵的头目很快在众多被掳的女子中发现了蔡琰,她有高雅如兰的气质,有鹤立鸡群的美丽。并不是完全为了陷媚上司,奴隶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所有的秋风所得,必须由最高长官挑选之后,下级才能分享。就这样蔡琰被这个头目献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进入了左贤王的帷帐。我们又回到才女和美女的话题,如果蔡琰仅仅有才而无美貌,其结局就不得而知了。有些话说出来很残酷,其实,女人最原始的也最能打动男人初衷的还是美丽,连蔡琰也没有例外。这也说明蔡琰不仅是才女,也是一个很漂亮的美女。
匈奴这个长期与汉民族对峙的强悍民族,经过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打击,一分为二,北匈奴逃溃至漠北,进入欧洲。成为黄祸的源头。南匈奴臣服于汉政权,在河套一带定居下来。到东汉末年,皇室微弱,军阀割据,战乱不止。南匈奴居住的范围已经越过长城,逐渐散漫,并经常出没于汉人居住区骚扰抢掠。左贤王是南匈奴的王储,东部军队的司令,南匈奴实际上的二把手。话说到这里,心中有些宽释,似乎有神明保佑,有可能万劫不复的蔡琰,进入了匈奴的王府,成了匈奴的王妃。
这让人想起了汉元帝时期的王昭君,昭君出塞带着皇家的仪仗,带着和亲的政治目的远嫁匈奴,蔡琰遭掳,掳进了匈奴王府,虽飘蓬狼狈,但又有几分野蛮部落实施抢婚的意味。尽管昭君有主动请缨的勇敢,可是女人共有的苦楚和无奈终归是相通的,二人在汉匈民族融合上的贡献也称得上异曲同工。可怜了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才女和美女。
左贤王待蔡琰很好,十分的疼爱。左贤王和蔡琰的前夫卫仲道相比,前夫河东世家,诗书簪缨,门当户对,只可惜身体不怎么样,结婚没两年一命呜呼,左贤王出身马上民族,身体强健伟岸,二人一文一武,没几年蔡琰便为左贤王添得两个孩子,虽说生活粗放,但乱世之中走到一起,二人的也算是一段缘分。
东汉末年以至魏晋南北朝,南匈奴的实力逐渐衰微,以至最后同化消亡。蔡琰遭掳归于左贤王时,南匈奴的居住地已经进入汾河流域,也就是说,不仅晋北而且晋中、甚至晋南都是他们居住的范围,和汉人杂居在一起,一般匈奴百姓既受旧日部落的约束,又是汉朝的编户,这是匈奴民族从游牧走向定居的农耕半农耕、走向封建化的脚步。当时左贤王的治所就在晋中一带,晋中距邺城仅是几步之遥。今天看来,蔡琰在匈奴的苦痛,起初是安稳的生活和颠沛流离的反差,后来是“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对生活方式的不适应,而最悲伤的莫过于骨肉分离。如果我们越过个人际遇的头顶,站在历史的一面,遥看历史的另一面,遥看历史进步的漫漫前程,蔡琰为匈奴贵族带去了汉民族的文化、意识、还有生活方式,为匈奴的血脉里注入了汉民族的血脉,同时她也学会了吹奏胡笳,逐步适应了匈奴的生活,这就是两个民族相互融合的最具体的细部和过程,尽管携带着野蛮、痛苦和血腥。

蔡琰和左贤王结合十二年的时候,曹操已经完全统一了中原地区,在邺城大会匈奴单于,在得知蔡邕之女蔡琰的下落后,下黄金千两,白璧一对,力要赎回蔡琰,左贤王哪里敢得罪曹操,只得照办。这就苦了身为女人的蔡琰,一边是日思夜想的故土,一边是难以割舍的丈夫和孩子,心如刀绞,百感交集,这一年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胡笳十八拍》。其中第十三拍写道: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泪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
自古才女多劫难。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蔡琰以心唤世,以笔唤天,如一叶孤舟在生命的腥风血雨里痛苦的熬煎。多么悲情与悲壮。
蔡琰回归中原后,左贤王、两个儿子甚至匈奴的兵丁都很想念蔡琰,兵丁们卷芦叶而吹笳,模仿蔡琰经常吹奏的胡音,寄托他们的想念之情。
蔡琰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曹操文学上也有造诣,在蔡邕发配朔方之前经常出入蔡府,当时的蔡琰只有上幼儿园的年龄。蔡邕死得很冤,只为董卓叹了一声气就把命丢掉了,很多同僚同情他的遭遇。蔡琰孤苦伶仃回到故土已经三十五岁,见其可怜曹操做主把她嫁给屯田督尉董祀。这一段历史应该是清楚和清白的,本来是长辈对晚辈的无限关心兼有统治者对文化建树的有所作为,却被好事的寻找下脚料的编排故事找乐的人,不明不白的议论了上千年。虽摆不上桌面,但毕竟是三人谈虎。一说曹操做主将蔡琰嫁于董祀,大有为己方便之嫌,一说董祀犯死罪,蔡琰乱发光脚穿着内衣闯进魏王宫,曹操不仅送衣送帽还将其留宿宫中,不顾礼仪,不顾国法,曹操竟然下了赦免令,并派快马送达,董祀终免一死,蔡琰的面子大得不可思议。
曹操在军事历史上的贡献之一就是实施屯田制。为了解决由于战乱,地无人垦种,农业严重衰败,军队粮草不能保障的状况,设立屯田区,采用部队编制,董祀就是一个分管屯田的官,相当于现在的处长一级干部。董祀官职虽不高,但长相英俊,长于文采,通晓音律,又是蔡琰陈留同乡。曹操实为蔡琰择一佳婿,择一知音,择一后半生的依靠。优秀而值壮年的董祀娶一个已经两婚而且已经生育两个孩子的女人,心中颇感无奈。蔡琰却受过大苦大难,非常珍惜眼前的家庭,董祀因官场倾轧被判死罪,这几乎就是要剥夺蔡琰的生命,肝肠寸断,不顾一切的拼着性命要救回董祀,看到这一幕,即便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动容。蔡琰闯进王宫时,曹操正在宴请客人,所有在场的人见其悲状,又知是蔡邕的女儿,无不唏嘘。
儿女情长人之常情,却大不可必把自己的历史弄得色色的,弄成脏唐乱明那样的定义。这就是历史事实常淹没于传说和小说故事的无奈吧。看过濮存淅主演的电视剧《曹操和蔡文姬》,尽管出于善意,但其杜撰仍然是在恶意的传说中找到了现代人感兴趣的商业卖点,与历史事实相去太远太远。
董祀获救了。蔡琰视董祀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命,董祀被深深地打动了,董祀在认识了妻子的真挚的同时,也看清了官场的黑暗,辞官不做,夫妻二人沿洛水相携西行,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园。蔡琰为董祀养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师。蔡琰逝世后葬在风景秀美的陕西蓝田。
蔡琰除了《胡笳十八拍》,传世的还有五言叙事长诗的鼻祖《悲愤诗》,归汉之后应曹操的要求,凭记忆,追忆补写了失传的典籍三百多篇。蔡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星,才女之称绝非虚名。
蔡琰一生三嫁,后来的道学家评价她不贞不烈,可我觉得,她不仅是一个卓越的诗人,不仅为保留古籍文献作过伟大贡献,她更是一个满怀才情的如水一般柔美的令人掬泪的女人。这样一个优秀的、被丑陋的历史残酷所绑架的、柔弱而美丽的生命,历史还要怎样去要求她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