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阿哥的快速出局(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子胤礽被废,最高兴的莫过于大阿哥胤褆了。
胤褆的事,得先从他的母亲说起。胤褆的母亲惠妃纳嘛氏,满洲正黄旗人,虽然很早就进了宫,但当时并没有获得主位的名分,当时只是个宫中地位卑下的贵人(清朝后宫制度分为八个级别,分别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前面五个是主位,后面的都是庶妃)。
虽然在康熙九年(1670年)的时候,纳嘛氏生下了皇子承庆(当时她和康熙都只有十七岁),但是很不幸的是,承庆在两岁的时候便夭折了。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纳嘛氏又生下了胤褆。按出生顺序的话,胤褆本是康熙的第五子,但由于前面四个皇子都很早就夭折了,所以排下来胤褆反做了老大,比太子胤礽年长两岁。
据在宫中服务的传教士白晋说,胤褆“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确实很可爱,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还说康熙特别宠爱大阿哥胤褆。由于胤褆在皇子中年龄居长,他年轻的时候还是帮康熙做了不少事的。胤褆虽然是康熙的长子,但从各种材料上来看,胤褆这个老大做得比较郁闷。原因很简单,胤褆虽然是家中的大阿哥,但这大阿哥和老二胤礽的太子地位相比,相差何止是十万八千里。但是,这又能怪谁呢,要怪只能怪胤褆的母亲当时地位不高。当时胤礽的母亲是皇后,纳嘛氏一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封为惠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被封为惠妃(到顶了),而这时胤礽做太子都已经好几年了。
这种先天的优势,让胤褆无话可说,不服不行。但是,胤禔只是表面上承认现实,其内心里对太子的地位依旧十分艳羡。他对胤礽的怨恨隐藏了三十几年,一有机会的话,必然要暴露出来。后来胤褆被康熙治罪的时候,他的母亲惠妃纳嘛氏说他不孝,颇为可疑,不知道是纳嘛氏为了自保而看康熙脸色行事呢,还是胤褆在平时真的流露出对自己母亲地位低下的怨恨。其实算起来,纳嘛氏母家的地位还不算太低,在康熙的妃子中应该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如果胤褆流露出不满的话,估计是因为自己母亲没能给自己带来太子地位所引发的。正如现在有的小孩看到别人家比自己家有钱,也会怪自己的父母无能。年纪小当然可以原谅,如果长大了还这样认为的话,那就有问题了。
当时的满人还没有完全汉化,他们不像汉人有强烈的嫡长子观念,所以胤褆并不甘心只做个辅政的王爷。在明珠的帮助下,胤褆身边聚集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佟国纲之子)、一等侍卫隆科多(佟国维之子)等人,在朝廷中形成“皇长子党”,他们打着维护皇权的名义,和索额图的“太子党”向对抗。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时候,两派的斗争日益激化,康熙考虑再三,决定维护太子的地位而将明珠罢黜,结果使得“皇长子党”的势力几近摧毁,隆科多等人还曾被康熙严厉斥责。
话说回来,胤褆在这些兄弟里面,还算聪明干练,康熙对这个长子也很重视,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出巡或者围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年仅十八岁的胤禔奉命协助伯父抚远大将军福全征讨噶尔丹,这本是他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可惜他当时年轻气盛,没有好好把握。事情是这样的,清军和噶尔丹的军队后来激战于乌兰布通,双方军队都损失惨重,但噶尔丹的损失更大,如果清军一鼓作气的话,本可以一举全歼噶尔丹残军。但由于清军将领间意见不和,结果中了噶尔丹假意求和的缓兵之计,致使噶尔丹得以逃脱,留下后患。

康熙对这次没能全歼噶尔丹军队非常生气,而在这时,他又接到胤褆的“私自陈奏”,更是让他火上浇油。噶尔丹此次得以逃窜,本来就是因为清军将领间不和,胤褆在其中不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壮着自己是阿哥,违反规定越级上奏,并在暗地里说自己伯父的坏话,对长辈没有丝毫的敬意。康熙一怒之下,便将胤褆提前召回京师。
康熙对自己的哥哥福全十分尊重,等福全回到京师后,康熙便先警告胤褆说:“裕亲王乃是你的伯父,倘若你的陈述和你伯父不同的话,必将置你于法!”康熙此举,既是为了自己哥哥的颜面,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说伯父的坏话;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也是为了保护胤褆。要是胤褆不懂事乱讲话甚至把责任推到福全身上的话,康熙惩罚的必然是胤褆而不会是福全。事实上,胤褆在军中过失也不少,福全这次本想参他,但见康熙这么一说,便将这次指挥失误的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也保全了胤褆。
其实,从“私自陈奏”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胤褆这个人做人既不厚道,也不尊敬长辈,就连脑子似乎也不太开窍。他其实应该很清楚,自己父亲生平最恨的,岂不就是那种不仁不孝的人?
康熙后来还是一直给胤褆机会。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胤褆被派到华山致祭;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胤褆又和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和八阿哥胤禩随同康熙亲征噶尔丹,二十五岁的胤褆率领御营前锋,参赞军机。次年,胤褆又和诸兄弟再次随同康熙亲征,最终消灭了噶尔丹势力。在征战结束后,康熙命大阿哥胤褆暂留拖陵断后,并负责犒赏三军、散发军粮等善后事宜,直到一个月后才返回京师。应该说,在这些征战中,胤褆经受了铁和火的考验,康熙对他的表现还是比较认同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七岁的胤褆被封为多罗直郡王,当时和他一起被封为郡王的,还有三阿哥胤祉(次年因为犯错被削为贝勒)。在当时的这些阿哥里,除了太子胤礽外,胤褆是地位最尊贵的,但他并不满足,他始终在为自己是皇长子而没能立为太子而耿耿于怀。但是,当时太子胤礽有康熙撑腰,他也只能把怨气藏在心里,耐着性子密切注视着康熙对胤礽的态度变化,等待时机的出现。
当时忌恨太子的并不只是胤褆一人,事实上,其他阿哥和太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矛盾。特别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索额图被处死后,太子日渐失宠于父皇,其他阿哥们见有机可乘,经常抓住机会在康熙的面前说太子的坏话,阿哥们之间甚至互通声气,有意无意地联合起来倒太子的台。
终于,盼望已久的机会来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八阿哥的事情发生后,太子胤礽被废,胤褆因护驾有功,康熙还让他好生看管已废的太子胤礽。胤褆心头窃喜,以为胤礽被废后,按照“立长”的原则和顺序,应该轮到自己的做太子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