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阿哥异军突起(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很奇怪的是,胤禵虽然表面风光,但在出征已近四年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得到封王,依旧是贝子的身份。虽然他行文的时候都用“大将军王”的字样,但毕竟还不是正式的封王。很多人认为康熙之所以要让胤禵出征,目的就是要让他立功,然后顺理成章的接替皇位。
雍正(即四阿哥胤禛)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在他钦定的《大义觉迷录》中,他说过有这样一段话:“逆党乃云圣意欲传大位于胤禵,独不思皇考春秋已高,岂有将欲传大位之人,令其在边远数千里外之理?虽天下至愚之人,亦必知无是事矣。只因西陲用兵,圣祖皇考之意,欲以皇子虚名坐镇,知胤禵在京毫无用处,况秉性愚悍,素不安静,实借此驱远之意也。”
这段话,前面说得还是颇有道理的。毕竟当时康熙已经快七十岁的人,身体每况愈下,随时都可能倒下。按理说,要真是想传位胤禵,象征性的立点功回来就就可以了,为何要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将之派遣出去呢?这说明胤禵在康熙的眼中,似乎只是一个武将的定位。
当然,也不排除第二种可能性,那就是康熙在五十七年(1718年)的时候,是有意培养锻炼胤禵并准备让他接班的,但经过后来几年的观察,发现胤禵也不是合适的人选,最终还是将他放弃,否则就不会再派他出征了。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康熙也许认为胤禵的功劳还不够,想让他彻底平定准葛尔部,一旦建此奇功,让他接班,大家也就无话可说了。当然,前提得是康熙认为自己的身体撑几年完全没有问题。如果真是这样,问题就大了。也就是说,后面关于雍正“谋杀父皇、篡改遗诏”的传闻,也就具备了可能性。
雍正说康熙命胤禵远征西北,是因为胤禵在京毫无用处,而且秉性愚悍,素不安静,所以要把他赶得远远的。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当时西北的军情并不容乐观,胜败未可逆料,不可能会派这样一个“愚悍”之人去做大将军的,毕竟打仗不是儿戏。若真要将胤禵驱远,又怎能让他带兵呢?雍正的说法显然是胡乱猜测。

也许是雍正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但他又引用了康熙对乌雅氏(雍正和胤禵的生母)说的一段闲话:“汝之小儿子,即与汝之大儿子当护卫使令,彼亦不要”。雍正说,这话宫里人都知道,以此来证明康熙素来鄙贱胤禵,殊为可笑。康熙和乌雅氏本是夫妻,夫妻间的闲谈,焉能当真?《大义觉迷录》将这种琐屑的话也刊印进去,实在是有点荒唐。
也有人说,康熙把胤禵派在外面,是为了保护胤禵免受储位斗争的伤害,就像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春秋时期晋献公有5个儿子,申生是太子,为人仁厚;重耳、夷吾为狄人所生,奚齐、卓子分别是妃子骊姬和她陪嫁的妹妹所生。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骊姬为了让奚齐继位,便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则出逃而生),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外也未必安全,譬如当然秦始皇之长子扶苏,即使握有兵权也同样被杀。
不管怎么说,当时的胤禵正处于上升期,还是有机会继承皇位的,至少在当时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也许,怪只能怪胤禵生晚了点,没来得及在老头子生前建功立业,又不曾料到后来会奇变突生,自己出征在外,内部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已不是他所能够了解和掌控的了。
由此,也就又引出后来到底是传位于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的一段公案,后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