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熙之死(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上文)
我们姑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怎么渡过的。
《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永宪录》则记载说,康熙在十一月初七从南苑回到畅春园,次日有病,康熙还传旨说:“偶感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
由此看来,康熙是在十一月初七回到畅春园的。但初七到十三日,还不到一周的时间,康熙便突然驾崩了,那人们会问:康熙究竟得的什么病,又是怎么得的呢?
首先从发病的时间来看,康熙应该是在行猎途中染病的。考虑到当时北方的十月底已经是初冬,正好是季节变换、容易突发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的时候,估计康熙当时也是在风里行走受了凉,在行猎过程中就已经感到不舒服,这才会从南苑急忙赶回畅春园。这和康熙自己说的“偶感风寒”,可以对应得上。
等回到畅春园后,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谕旨中说“本日即透汗”,这说明他当时的感冒(假定是感冒)已经比较严重了,似有头疼发烧出汗的症状。由于康熙晚年的身体并不好,但又喜欢强撑(如一废太子那年他就不肯看医生),所以他的真实病况可能比他描述的要严重,弄不好还有其他的并发症,只不过康熙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说而已。
另外,从“本日即透汗”的“即”字看来,康熙自己对这次生病不甚重视。不过,康熙似乎又意识到这次发病来势汹汹,所以又说:“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从这话看来,说明当时康熙的身体已经很虚弱,所以他才会决定休息几天,不看奏折。
在随后的几天里,康熙虽然不看奏折,但还有些事情要交代处理。比如在初九那天,康熙因为自己已经卧病不起,他便让四阿哥胤禛代他前往南郊天坛进行冬至的祭天大礼。祭祀的日子是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很看重祭天大礼这件事情,这次实在是因为自己起不来了,所以才让胤禛代替自己。之所以让胤禛去,也许是因为胤禛在这方面有经验(他上一年还曾去过盛京祭奠祖陵),也许是因为康熙重视胤禛,觉得他代替自己去行礼最合适。为此,康熙还特意叮嘱胤禛先去斋所斋戒,以表示对上天的诚意。

估计胤禛当时也看出老父亲这次和以往大不一样,所以他去斋所后,从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派太监和护卫去畅春园问安,估计也是担心康熙在中间会出什么意外。但是,康熙对每次问安的答复都是“朕体稍愈”,用白话来说就是:“我今天好点了”。
以康熙的性格,这句话恐怕未必是这个含义。一个凡事爱逞强的人,如果不到情况危急的时候,绝对不会说自己病情恶化,因此,“朕体稍愈”这句话,或许应该理解成康熙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只不过没有恶化而已。
果然,到了十三日的凌晨,康熙的病情急转直下,他感觉到自己这次的确是不行了,所以他在十三日丑刻(大约凌晨1点到3点的样子),命人急召当时在斋所的胤禛前来畅春园(提前让胤禛前来,一来可能是胤禛在城外,路途稍远,但也有很大可能是因为要传储位于胤禛的缘故)。
在胤禛还没有到来之前,康熙又在寅刻(凌晨3点到5点的样子)将在京城里的阿哥们,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等,全部召来(五阿哥胤祺除外,当时他因奉旨前去祭奠东陵而不在京城)。
那些阿哥们到齐之后,胤禛大概是在巳刻(上午9点到11点的样子)赶到畅春园,到后便急入寝宫问安。在十三日的白天,胤禛总共进去过三次,康熙跟胤禛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当晚戌刻(晚上7点到9点)的时候,康熙便告驾崩。
(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