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真假难辨的篡位传闻(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上文)
当时有能力向胤禛提出质疑的除了胤禩、胤禟外,还有三阿哥胤祉和十四阿哥胤禵。但胤祉胆小怕事,他首先向雍正叩首跪拜,主动承认了遗诏和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胤祉作为当时年龄最大的、而且在康熙晚年得到重用的阿哥,他的主动表态对其他阿哥显然起到了示范作用。
至于康熙晚年继位呼声很高的十四阿哥胤禵,虽然手握重兵,但当时却在千里之外,鞭长莫及。尽管胤禵在离京前一再对胤禟说,万一父皇有什么事,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告诉他。但雍正在隆科多的支持下,很快就采取了非常措施,关闭京城九门,断绝内外信息。
正如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朝鲜使臣回国报告康熙凶耗和雍正即位之事时说的,“或称秘不发丧,或称矫诏袭位。内间事秘,莫测端倪。而至于矫诏,则似是实状。”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胤禩、胤禟等人当时有再大的本领,也无从集结组织,甚至连讯息都传不出去。他们惟一能做的,不过是扼腕叹息,听天由命。在京城里,胤禩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大都是些手无寸铁的文官,并无一甲一兵,即使雍正是阴谋上台,他们也只能承认事实,想要反抗,只能是束手待毙。
不错,正在西北用兵的十四阿哥胤禵是有兵权的。但是,等他得知父皇噩耗时,雍正让他回京奔丧的命令也到了。即使胤禵觉得这里面可能有阴谋,但他能怎么办?抗命吗?就算胤禵想带兵回京,他能做到吗?当时雍正死党年羹尧的大军就是他不可逾越的障碍。胤禵所能做的,就是乖乖的回京奔丧。
最可疑的是,雍正命胤禵立刻来京奔丧的同时,他又封了胤禵的手下都统延信为贝子,令其赴甘州接掌胤褆的事务。其中,雍正还特别给延信发了一道密旨,说:“你到了那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大将军王的所有奏折和朱批谕旨全部收缴封存好,然后尽快的送到京师。要是大将军王要亲自带来,你要从速开列缘由,并在他赶至京城之前送到。你要是手软疏怠,使得大将军王检阅处理后,没能使全部的奏折和朱批谕旨交上来,朕就要生你的气了。另外,本谕旨不得泄露给大将军王,切切!”
由此,也可以推断出雍正是非常担心康熙曾经有过传位于胤禵的谕旨或者暗示之类的,他自己也说:“皇父诸旨,今若不收,不肖之徒有皇父谕旨,妄行指称,为生事证据”。这也说明雍正自己其实是没有康熙的纸质遗诏的,因此他非常担心胤禵会有康熙传位的朱批或者暗示,这对他是十分不利的。雍正下令收回康熙所有的朱批谕旨,并称“若抄写、存留、隐匿、焚弃,日后发现断不宽恕,定从重治罪”,这显然为雍正后来毁灭证据提供了帮助,这和康熙朝的实录为何每年只有区区五卷可以对应起来。

那即使是雍正自己的说法,康熙死的时候,他和“八人同受遗诏”是否真实呢?《大义觉迷录》里说的八人,是七个阿哥(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祹、胤祥)和步军统领隆科多,其他几个年纪小的阿哥(胤禄、胤礼、胤禑、胤祎)是在寝宫外等候的。但可疑的是,《大义觉迷录》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发布的,当时亲历此事的人或者已经死去(胤禩、胤禟),或者备受打击(胤祉、胤礻我、胤祹),或者明哲保身(胤祐),或者正受到雍正的重用(胤祥)。如果“八人同受遗诏”是捏造的话,那雍正说胤禩和胤禟当时的无理和失态,也许只是为了给这两兄弟捏造罪名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八人同受遗诏”一说毕竟牵涉的人太多,不太可能是雍正的凭空想象,应该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何况,当时胤禩和胤禟已死,雍正也没必要再给他们增加罪名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八人”,而在于隆科多所传的遗诏,到底是真是假?这才是受到质疑最多的问题。
雍正自己说,他从斋所赶到康熙寝宫的时候,康熙并没有和他谈到嗣位问题,直到康熙死后,才由隆科多宣布他继位。如此说来,隆科多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简直就是“口衔天宪”,怪不得雍正后来要叫他“舅舅”了。
当然,按辈分的话,雍正的确要喊隆科多舅舅。隆科多是国舅佟国维的第三子,他的姑姑孝章皇后是康熙的生母(由此,隆科多是康熙的表弟)。另外,隆科多的姐姐佟佳氏又是康熙的皇后,因此他又是康熙的内弟,雍正叫他一声舅舅也是理所当然(何况当年雍正是由佟佳氏带养长大的)。
正因为隆科多和康熙的特殊关系,这才被委任了负责京城安全的步军统领一职,由此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康熙遗诏的宣读人。不过,蹊跷的是,隆科多原本是支持大阿哥胤褆的,他的父亲佟国维和家族中人大都是支持把阿哥胤禩,后来胤褆倒台后,隆科多似乎也改而支持胤禩。至于后来如何倒向了雍正,未得而知。
(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