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贾午偷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郭槐因为女儿入了东宫,身份益发显贵,她这时候想起了被她排斥的李氏,就有心要在她面前显摆一下,于是洋洋得意地盛装摆驾去了。
人的这种可鄙心理其实又何止于郭槐。
贾充急忙劝阻道:“你这是何必!你最好别去,她那个人气质才华高人一等,你去了反而被她压倒,自取其辱。”
郭槐当然不信,还以为贾充护着李氏,怕自己给她难堪,越发要去。
郭槐趾高气扬,排场很大的去了,李氏不慌不忙,简简单单地着了便装迎了出来。
简简单单的李氏让盛装的郭槐一见就矮了半截。
那李氏容貌秀丽,气度雍容高贵,谈吐举止优雅从容,一望而知就是那种出身世家修养有素知书达理的大家风范,与她一比,郭槐更显得粗鄙不堪。
郭槐不由得自惭形秽,心理上没有了半点优势,以至于言语动作都局促紧张起来,到最后竟肃然起敬,要按大小给李氏下拜了。
自此一见,郭槐知道贾充的话没有半分夸大,就更害怕贾充去见李氏了,因此从此贾充出门,郭槐必然派一个亲近之人跟随其后,作为监督,到了傍晚,就一定逼迫贾充回家。
贾充半点也不敢违拗,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李氏一面,一直到死。
这就是晋朝一个堂堂的大宰相,他当初可是连皇帝都敢杀的。
贾午偷香本与晋朝的历史大事无多少关联,但是后人每说到贾充,甚至说到晋朝,就难免提起这段佳话,因此我们也就随随这个大流吧。
后人所以对这段佳话难以舍弃,因为它确乎是一个佳话,人们一直是把它既当做一件著名的风流韵事,似乎又当做一个古代女子自由恋爱的故事来传诵的,把它与相如窃玉、张敞画眉、沈约瘦腰相提并论,统称为“风流四事”。
欧阳修李商隐都专为它写过诗,明代还有人用它写过一个曲目,韩寿和贾午就因为这个事流芳百世。
其实这也就是一个偷情的故事。
韩寿在他那个时代也很出名,韩寿是南阳人,出身世家,长得玉树临风,算一个超级帅哥,不但如此,而且学问不低,文采出众,因此就被贾充看上,收到了在相府里。
贾充曾考察过韩寿的学问,韩寿对答入流,见识不凡,贾充从此就将相府中所有文牍都交给他办理,韩寿非常称职,越发得到贾充的倚重,因而得以从容进出贾家,成为座上之宾。
贾充的小女儿贾午就是在一次宴会上,躲在锦帷后面看到了韩寿。
贾午一看到韩寿就被他的翩翩风度滔滔不绝迷住了。
那时候贾南风已经出嫁了好几年,贾午已渐渐长大,开始思春了。好多附炎趋势的王公贵族都来巴结贾充,想娶他的这个小女儿,可是贾充只顾着留这个小女儿“娱老”,不想她这么早嫁人,竟一一回绝了。
贾午恨啊,你咋就这么不理解人呢?不行,俺等不及了,得自己找。
这贾午见了韩寿以后,入了迷,但苦于不能对外人道,郁闷在心,就病倒了。
贾充找了好几个医生来看,那些医生知道这是相思病,但是事关相府声名,因此不敢明说,只得胡乱开些药方敷衍,弄得贾午的病一天重似一日。

贾午眼看着要撒手人寰,她的丫鬟忍不住了,这个好心的丫鬟知道贾午的病根,于是擅自去找了韩寿,请韩寿帮忙。
这忙韩寿岂有不帮之理?他打听到贾午相貌也还过得去,欣然从命。
这个韩寿原来还是个翻墙高手,连门都不用她们开,墙来墙去,很快就跟贾午打得火热,把贾午的病治好了。
贾午虽然没有结婚,但那个时代偷情胡搞也不是小事,他们当然不敢让人知道,但是他们很快还是暴露了。
事情出在一块西域香料上。
这种奇香是西域进贡给武帝的,武帝宠爱贾充,又分给了他一块,这种奇香除了武帝贾充大约没有别人再有,此香味道奇特,而且一经沾身,数月不散,贾午为了讨好韩寿,偷了一小块给韩寿,因此韩寿身上就有了这种奇特的香味。
贾充猜疑韩寿怎么会有这种东西,又见女儿的病好的蹊跷,这一段时间满面春色,一想就想到他们身上去了。
贾充对付老婆没办法,对付下人可有的是手段,他把贾午身边的人召到一处,一打二骂三骗,马上就知道了全部实情。
郭槐一向视贾午为掌上明珠,舍不得责骂贾午,贾充便不敢动她,只得将错就错,把女儿嫁给了韩寿。
韩寿从此当然不用再翻墙了,而且到手就封了一个散骑常侍。
偷情就是偷情,再怎么也不该成为佳话,怎么说贾午也没有反时代,争取自由婚姻的意识(她事先也没有征求过任何人的意见,因此也没有任何阻挡存在,她倒是很羞于说,敢于做),她也就是一个动了春心,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轻薄女子。
以此而论,贾午对韩寿很难说是什么爱情,她也就是被色所迷,而韩寿对她就更不是,贾午既无色(历史上从来没有对于她容貌的赞美,从她妈她大姐也可以知道,她也就是一个普通姿色的女人,不丑陋而已)又无才德,但是韩寿第一次见了人家,就把人家上了(贾午还是在病中),他根本就是一个有所图的居心叵测的无耻之徒。
他们的事跟《西厢记》的崔莺莺张生又不同,这两个人有婚约在先,是后来崔莺莺的母亲嫌贫爱富,要她另嫁,他们才演了那么一出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规范,不是说那种道德就一定是好的,是应该具备的,但如果一个人并没有超出时代道德的意识,却只是出于某种私欲某种目的去违背它,践踏它,拿它不当回事,那他就是不值得赞美的。
事实上后来的文人也大多是把这件事作为一个典故在用的,给它溢美之词的更多是现代人,现代人跟陌生人一夜情都不拿当一回事了,贾午韩寿的事又算什么?
或者有人说人的本能**是不可以不应该压制约束的,贾午的行为体现的是人性,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你尽可以泛滥。
如果一定要以此而论,任何丑恶都可以找到生存的理由。
由于这件事说明了贾充的家教,说明他可能从来没有给女儿灌输过这种道德,没有好好地教育女儿,而后来又表现得那么宽容,因此他死的时候,有人要拿这些事来弹劾他。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